讀楊炯的《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讀楊炯的《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古至今,有很多詩詞大家都寫過關於邊塞的作品,只說唐朝的《從軍行》就不知有多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詩人寫過,當然,這其中一定不乏傳世名篇。即便如此,楊炯這首《從軍行》也是很出名的。接下來,筆者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首詩: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讀楊炯的《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邊塞的烽火都傳到了長安城內,此刻壯士們的心中怎會平靜呢?告別了皇宮,將軍手裡多了一道兵符,於是他持著兵符離開了。精銳的騎兵十分勇猛,他們把敵人團團圍住,然後剿滅。天上飄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就連軍旗也顯得黯然失色了。狂風也吹了起來,還夾雜著戰鼓的聲音。我寧願做一個低級的軍官將士衝鋒殺敵,也比做一個白面書生要好得多。

全詩僅有四十字,卻能描寫出一位書生參加戰爭,在邊塞從軍的過程,不僅揭示出作者的心理活動,還渲染了環境,筆力十分強勁有力。先來看首聯,把愛國志士的熱情全都激了起來。詩人沒有直接說軍情萬分緊急,卻說烽火傳到了京城。通過“烽火”這個生動形象的景物,把此刻軍情的危急表現了出來。

讀楊炯的《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照”字渲染出一種緊張的氣氛。詩人心中為何不平呢?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烽火都到長安了,怎能不著急呢?詩人不願意把自己的大好青春浪費在筆墨之間。“自”字表現出書生心中的愛國之情,寫出了這一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這一聯把整件事情的背景交代的一清二楚,一點也不含糊。

頷聯寫的是將軍帶著士兵們從京城出發,一路直達前線,然後以排山倒海之勢消滅敵軍。“辭”字表現出將軍接到兵符之後的嚴肅,他清楚這件事情只能勝利不可失敗,國家的存亡就掌握在他手裡。“繞”字表現出將士們打仗出神入化,鐵騎極具威力,將敵人包圍起來,接著一一剿滅。龍城是匈奴的城都,此處指的是敵軍要塞。

讀楊炯的《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頷聯詩人緊緊抓住了冬季的特點,用狂風和暴雪把將士們和敵人兩方對峙時的緊張氣氛表現了出來。前半句是視覺,在大雪紛飛的時候連軍旗都看不清楚了,下半句時聽覺,狂風夾雜著戰鼓,這樣的聲勢叫人震撼。這兩句詩,可謂是有聲有色,各有其美妙之處。

詩人別出心裁,用象徵著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將士們同敵人搏鬥時的那種英雄無畏的精神,在戰鼓聲的激勵下,將士們勇往直前,場面十分悲壯激烈。尾聯是這首詩最有名的一句詩,表達了初唐時期廣大的知識分子渴望為國殺敵、建功立業,他們不想在國難當頭之時碌碌無為。讀完這句詩,有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瀰漫在心間。

讀楊炯的《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雖然簡短,卻能把豐富的內容全部表現出來,由此可知詩人的才華。他先是抓住了整個過程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片段,並做了十分形象的描寫,關於書生是如何投筆從戎、告別父母的,這一路上都發生了些什麼,詩人一概沒寫。緊接著,詩人用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場景跳到另一個場景,就這樣持續發展與前進。比如第三句寫的是告別京城,第四句寫將士們包圍住敵人,又把激烈的戰爭場面表現了出來。奇怪的是,這種跳躍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生硬。

讀楊炯的《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是詩人的想象罷了,現實中的他恰恰就是那位書生,整天只會研磨寫字。但是,詩人這種令人驚奇的想象力也不是常人能有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