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百夫長”的楊炯,最終卻也不過是區區一“書生”

大家好,我是白申墨。初唐四傑我們已經介紹了三位,今天我們來介紹剩下的最後一位——楊炯。

“寧為百夫長”的楊炯,最終卻也不過是區區一“書生”

初唐四傑

楊炯,字令明,自幼聰明好學,文采出眾。十一歲時,參加弟子舉,被舉薦為神童,受任弘文館待制。

楊炯雖年紀不大,便踏上仕途,成為待制,但在這個官職上他一待,便是十六年。待得楊炯是氣意難平,心生不滿,已年近三十卻還只是待制這麼一個小官,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華。所幸,在唐高宗上元三年他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機會,皇帝在京都開展制舉,楊炯應舉,補任秘書省校書郎。但這個官職只有區區九品,“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只是做做校正的工作罷了,這讓楊炯心裡很不平。不過雖然不平,但楊炯在這個職位上仍然沉穩的坐了六年。

“寧為百夫長”的楊炯,最終卻也不過是區區一“書生”

楊炯

唐永隆二年,在度過了六年的鬱沉歲月後,楊炯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轉折點,在中書侍郎薛元超的推薦下,楊炯被選為崇文館學士,第二年,楊炯被提拔為太子詹事司直,充弘文館學士,掌太子東宮庶務,實現了仕途上的一大騰躍。

不過好景不長,唐永淳三年,楊炯伯父楊德干的兒子楊神讓,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事敗後,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受到株連,於垂拱二年被貶到四川梓州,任司法參軍。唐天授元年,楊炯任滿回到洛陽,被武則天詔為宮中教習,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如意元年,宮中出盂蘭盆,設齋分送各佛寺。楊炯獻上《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周命惟新”,並希望武則天成為帝王的楷模。

“寧為百夫長”的楊炯,最終卻也不過是區區一“書生”

楊盈川

唐如意元年冬,楊炯出任盈川縣令。到任後楊炯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深得百姓擁戴,被稱為“楊盈川”。約如意二年,楊炯卒於任上。

《太平廣記》中記載:“唐衢州盈川縣令楊炯詞學優長,恃才簡倨,不容於時。每見朝官,目為麒麟楦許怨。人問其故,楊曰:‘今樂假弄麒麟者, 刻畫頭角,修飾皮毛,覆之驢上,巡場而走。及脫皮褐,還是驢馬。無德而衣朱紫者,與驢覆麟皮何別矣!’” 以此譏諷那些趾高氣揚、矯揉造作的偽善的朝官。

“寧為百夫長”的楊炯,最終卻也不過是區區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

初唐時,以文章見稱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排名為“王楊盧駱” ,在《舊唐書》中記載楊炯曾言:“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不如盧照鄰,但是以排在王勃之後而感到羞恥。

從上面兩則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早期,楊炯是十分的狂放不羈的,但是在經歷過事事磨礪後,楊炯的性格被打磨的沉穩實幹,最後竟也造福百姓,也算完成了他最初的理想。

“寧為百夫長”的楊炯,最終卻也不過是區區一“書生”

楊炯賦

說來有趣,當王、楊、盧、駱在社會上頗有名氣之時,一代名將裴行儉曾對他們四人有過評價: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須有文名,浮躁淺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做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徐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說,這四人雖然頗有文名,可恃才傲物,十分的浮躁,很難有什麼大的作為,只有楊炯沉穩一些,應該會有善終,另外三人可能不會有好的結局。

“寧為百夫長”的楊炯,最終卻也不過是區區一“書生”

裴行儉雖出言直率,卻一針見血,後來王勃溺於南海,盧照鄰自沉穎水,駱賓王兵敗遁入空門,而楊炯雖然仕途不順,最後好歹死得其所。

到此為止,初唐四傑我們已經全部介紹完畢。

我是白申墨,我們下次再見。

相逢即是緣,評論、點贊、收藏、關注一波再走唄︿(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