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布衣將相之局"—時勢與英雄爭輝、英雄與時勢共鳴

漢初

漢五年正月,漢高祖劉邦登基稱帝,建立西漢王朝!

清代史學家趙翼(1727年-1814年)在其讀書筆記《廿二史札記》中曾談論漢初諸臣的社會出身,史載:

漢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則張蒼,秦御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次則蕭何,沛主吏掾。曹參,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泅水卒史。傅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其餘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簫給喪事者。灌嬰則販繒者。婁敬則挽車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

這段話的意思是:論起漢初諸臣的出身,只有張良最高貴,乃是當年韓國丞相的兒子。其次就是張蒼和叔孫通二人,曾是秦國御史和秦國待詔博士。再其次就是蕭何、曹參、任敖、周苛、傅寬、申屠嘉等人,他們都曾是地方小吏。至於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人當時只是普通百姓罷了。

而樊噲、周勃、灌嬰、婁敬等人的出身更低,只是屠夫、吹喪、賣布、拉車的販夫走卒而已。但是這些人卻皆是一時之人才,最後都躋身將相高位,這實在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堪稱秦、漢之際的驚天鉅變。

漢初

漢初“布衣將相之局”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堪稱驚天鉅變!

正因為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們大多出身卑微,絕大多數功臣在起兵反秦之前只是普通百姓或販夫走卒而已,所以趙翼曾總結漢初的人事結構為"布衣將相之局"。而此結論也基本為世人所公認,並一直被視為真知灼見。

注意:"布衣"一詞原本是指那些身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逐漸成為平民百姓的一種代稱,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農民、手工業者以及沒有官職和爵位的小地主。

為什麼西漢王朝會形成這種"布衣將相"的局面呢?難道僅僅因為劉邦是布衣天子嗎?另外,堪稱"天地一大變局"的"布衣將相之局"又對西漢王朝、乃至整個封建王朝歷史造成了哪些深遠的影響呢?這種種問題都值得我們仔細認真地思索一番。

漢初

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對西漢王朝,乃至整個封建歷史造成了哪些深遠的影響呢?

一、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形成原因

有人認為"時勢造英雄",也有人認為"英雄造時勢"。這就和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一樣,都是那麼難以定奪、都是那麼難以解釋清楚。然而無論如何,終究有一個事實是不容抹煞的,那就是英雄和時勢都必然會對歷史造成深遠的影響。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形成原因亦是如此,它既與秦末漢初的時勢有關,也與西漢帝國的君臣密切相關。

1.時勢造英雄

自夏啟擊敗伯益,並以世襲製取代禪讓制以後,自西周滅商,並大力推行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製以後,西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大諸侯國基本都一直奉行分封制和世襲制。即天子將自己的部分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諸侯,然後諸侯再將部分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卿大夫,同樣的,卿大夫也將部分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士。

就這樣,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這四級統治階級憑藉著血緣關係而牢牢地掌握著人口和土地這兩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並代代相襲,世世不絕,這幾乎成為當時亙古不變之真理而久久未曾變革。

漢初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四級統治階級憑藉血緣關係執掌天下!

只不過這種分封制和世襲制在和平時期倒也無可厚非,畢竟它可以很好地緩解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能有效地避免統治階級內部的激烈鬥爭,使其不致於動不動就兵變或政變。

但是這種過於穩定的制度在戰爭時代就明顯落伍了,尤其在戰爭頻繁、彼此兼併的戰國時期更是百弊叢生,不堪大用。

這是因為在分封制和世襲制的基礎上,一個封建王朝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殘暴不仁的君主或昏庸無能的君主,他們以王權奴役天下,魚肉百姓,致使民怨沸騰,怨聲載道。而強臣大族則可趁此機會收攏民心,進而進行篡位弒君之舉,諸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事例皆是如此。

漢初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就是卿大夫取代諸侯的典型事例!

事實上,待至戰國中期,這種以世襲制和分封制的方式來統治天下的貴族執政體系就已經在連年戰爭和變法運動中趨於動搖了,例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等變法運動的核心目標就是取消原來的王侯將相的世襲特權,轉而要求提拔具有真才實學的將士官吏。

尤其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更是以軍功爵制的方式沉重地打擊了傳統的世卿世祿制,這不僅極大地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為秦國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更是向天下百姓宣告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隻要有軍功,布衣亦可成王侯!

漢初

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宣告了只要有軍功、布衣亦可為王侯的時代已經到來!

除此以外,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首創皇帝制度之後,他一方面極力地加強皇權的世襲性,希望皇位永遠在他的子孫後代間傳承。但另一方面,他也以霸道的皇權剝奪了其他王侯、將相的世襲性,皇權一言可封王侯、亦可一言而廢王侯。王侯、將相再也無法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傳統的世襲性徹底消亡,皇權主導王侯將相的局面日益明朗,自此以後,布衣因得到皇帝寵信而一躍成為王侯將相的事例就數不勝數了。

注意:之所以說是"皇權主導王侯將相"而不說是"皇帝主導王侯將相"。這是因為皇權有時候不一定被當朝皇帝所掌握,太后、權臣、外戚、宦官都可以通過操縱皇帝的方式來掌握皇權。

漢初

皇權一言可封王侯,亦可一言而廢王侯,皇權主導王侯將相的局面已然形成!

2.英雄造時勢

秦二世元年秋(公元前209年),戍卒出身的陳勝、吳廣二人於大澤鄉發動起義、首倡反秦,並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不僅提出了這個口號,而且還在反秦鬥爭中付諸實踐。在起兵之初,以陳勝為首的布衣將相確實成為了這場反秦鬥爭的領導者,而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其實就是重現了陳勝、吳廣時期布衣主宰天下的局面,只不過劉邦識人用人的手段比陳勝更高明而已。同時,作為西漢王朝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在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形成過程中,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漢初

作為西漢王朝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在漢初“布衣將相之局”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劉邦於秦二世元年十月(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後,雖有泗水亭長這等低級官職在身,但也自認為自己只是一介布衣而已,他自己就曾豪邁地說過:"吾以布衣,持三尺劍取天下。"

起兵造反不是請客吃飯,那是血與火的廝殺,所以劉邦起兵反秦以後,就迅速網羅了一大批心甘情願為其出生入死的人物,諸如樊噲、周勃、灌嬰、夏侯嬰等人均是在這一時期加入了劉邦陣營,並隨之南征北戰、血戰多年。

而待至漢五年正月(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登基稱帝后,也按軍功多寡而大力犒賞這些出生入死多年的將士。這些人也因此得以平步青雲,並一躍而成為新興貴族,這就為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漢初

劉邦登基稱帝后,大力犒賞麾下諸將,為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奠定了基礎!

二、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政治優勢

劉邦君臣以布衣身份建立西漢帝國,這對當時的天下而言,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由一群布衣百姓執掌天下,究竟該如何治理天下、管理百姓,這是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1."布衣將相之局"為西漢帝國繼承秦制奠定了基礎,為統一帝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於劉邦本人及其麾下諸將大多出身草莽,識字不多且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劉邦君臣齊心協力統一天下、建立西漢帝國後,在政治制度、社會管理等方面只好全方面地繼承秦制了。例如西漢帝國和秦王朝一樣都實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行政管理上雖分封了諸侯王,但大體上也以郡縣制為核心制度。

漢初

西漢帝國在政治制度、社會管理等方面全面繼承了秦制!

這些影響了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政治制度都因為西漢帝國沿襲秦制而得以保存下來並不斷髮揚光大,而這種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得到西漢帝國的完善和發展後,也為我國後來兩千多年的"大一統"思想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不同於二世而亡的封建帝國秦朝,西漢王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得以持續發展的統一封建王朝,它以王朝重建的形式保存了秦朝首次統一的歷史成果,從而使大一統成為我國社會的主流結構。這對我國曆史的影響甚至比西漢帝國本身更深遠。

漢初

西漢王朝以王朝重建的方式保存了秦朝的大一統歷史成果,有力地維護了統一局面!

2."布衣將相之局"為西漢王朝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奠定了基礎

西漢王朝建立之後,上自漢高祖劉邦,下至地方小吏絕大多數都生於民間,長於民間,具有樸實的本色和平民化的精神。再加上他們大都親眼目睹了秦朝的暴政對民間的惡劣影響,也親身經歷過秦末漢初的連綿戰火。所以西漢王朝建立之初,劉邦君臣就已經對民間疾苦有一定的瞭解,因此他們對普通百姓的壓榨剝削往往也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對勞動大眾進行了有限度的妥協和讓步。

尤其是漢高祖劉邦在這方面就做得較好。他出身貧寒,早年也曾在民間度過半生,因此,他能體察民情,瞭解民間疾苦。同時,他又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直接參與者與領導者,親眼看到了農民起義軍摧枯拉朽的偉大力量,這就使他對農民起義心有餘悸,對秦王朝的滅亡銘記於心,力圖從各個方面總結經驗教訓,以資借鑑。

漢初

劉邦生於民間,長於民間,又全面參與了秦末漢初的戰爭,對民間疾苦素有了解!

劉邦登基稱帝后,在全面繼承秦朝政治制度的同時,也在全力避免秦朝的各種嚴刑峻法,轉而採取安撫的辦法來穩定整個社會,"無為而治"、"休養生息"被確立為西漢帝國的治國方略。諸如劉邦下令規模龐大的漢軍將士復員回鄉,並免除了他們若干年的徭役賦稅,還釋放奴脾,減輕賦稅,並最終確立了"三十稅一"的賦稅標準等等。

除此以外,劉邦晚年還曾告誡那些被分封為諸侯王的劉姓子弟和地方官府不可巧立名目以搜刮民財,《漢書·高帝紀》記載:

(漢十一年)二月,詔曰:"欲省賦甚。今獻未有程,吏或多賦以為獻,而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即郡各以其口數率,人歲六十三錢,以給獻費。"

漢初

劉邦晚年還敦敦教誨劉氏諸侯王和地方官府不可巧立名目以搜刮民財!

這段話的意思是:漢十一年二月(公元前196年),劉邦詔令:"朕欲減輕賦稅,然而各地進獻財物卻沒有章法,官吏都想多徵賦稅來進獻給我,諸侯王徵收賦稅尤其沉重,百姓都對此感到痛苦。現在命令諸侯王、列侯在每年的十月進獻一次即可,各郡官府也要以人口為限,按照一人一年63錢的規模徵收即可。"

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初所確立的"與民休息"和"休養生息"的國策對西漢帝國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給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漢初

劉邦所確立的“休養生息”的國策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三、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社會弊端

俗話說"凡事有利必有弊"漢初"布衣將相之局"也不例外。它有著種種益處的同時,也帶有一些社會弊端。尤其是在"清靜無為"的政治氛圍下,其弊端顯現的更加迅速猛烈。

1."布衣將相之局"為大商人、大地主勢力的迅速崛起埋下了伏筆

西漢王朝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就已經有意識地打壓商人、抑制商業了。《漢書·高帝紀》就曾記載: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

漢初

劉邦即位之初,就曾頒佈詔令以打壓商人、抑制商業!

但很可惜,劉邦的這一舉措在"清靜無為"的政治氛圍下,只是限制了一些中小商人和中小地主的勢力,而並沒有有效地阻止大商人和大地主的迅速崛起。這是因為大商人和大地主通過各種手段與諸侯王、列侯等上層人物互相溝通,輕而易舉就能突破劉邦所設置的種種限制。

大商人、大地主崛起後,很快就造成了社會財富的迅速集中和社會分配的不公平等問題,而且伴隨著王侯將相和大商人、大地主的密切溝通和日益奢靡下,整個社會都颳起了奢侈浪費的不良風氣。

漢初

大商人、大地主與王侯將相的相互影響下,整個社會都颳起了奢侈浪費的不良風氣!

漢文帝時期的儒生賈誼和漢景帝時期的大臣晁錯都曾就商人崛起、農民卑賤的社會問題而上奏勸諫。例如漢文帝時期,賈誼就曾說道: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這段話的意思是:生產東西常常有時節的限制,然而消費它卻往往沒有限度,長此以往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為細緻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現在的人們都棄農從商,不生產而吃糧的人又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氣日益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就要傾覆;生產物資的人很少,而消費物資的人卻很多,國家的財富怎麼會不枯竭呢!

漢初

漢文帝時期的儒生賈誼曾批評當時的奢侈浪費風氣和棄農從商現象!

而晁錯也曾勸諫道:

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那些大商人囤積貨物,獲取成倍的利息;小商人開設店鋪,販賣貨物,用特殊手段獲取利益。

他們每日都去集市遊逛,趁官府急需貨物的機會,所賣物品的價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養蠶織布,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沒有農夫的勞苦,卻佔有非常豐厚的利潤。依仗自己富厚的錢財,與王侯接交,勢力超過官吏,憑藉資產相互傾軋;他們遨遊各地,車乘絡繹不絕,乘著堅固的車,趕著壯實的馬,腳穿絲鞋,身披綢衣。這就是商人兼併農民土地,農民流亡在外的原因。

漢初

大臣晁錯抨擊商人囤貨居奇、交通王侯、欺壓弱小等惡劣行為!

2."布衣將相之局"打擊了士大夫階層的從政積極性

在"布衣將相之局"的情況下,漢初統治階層和上層人物大多略顯粗鄙而缺少文才,而且這些布衣將相們都以開國功臣自居,自恃功高,所以特別不喜歡咬文嚼字的文人對他們指指點點,而且這些布衣將相們對文人也常常缺乏基本的尊重。

例如劉邦動輒以"乃公"(你爸爸我)自稱,而以"豎儒"(窮酸文人)辱罵士人。再例如開國大將周勃十分抗拒文人士大夫,常常背對著文人,然後說"你現在開始教我吧!"其抗拒之情溢於言表。

漢初

劉邦動輒以“乃公”自稱,辱罵士人為“豎儒”!

這種輕賤文人、不喜歡士大夫風氣的盛行,直接影響了漢初乃至文景時期的政壇風氣。例如以"商山四皓"為代表的一大批儒生就因為劉邦喜好侮辱人而選擇隱居生活,還有齊地的兩位大儒也因為聽聞劉邦喜歡罵人而拒絕了叔孫通的邀請,拒絕進宮。可以說,因為漢初君臣輕賤文人的氛圍,有許多文人士大夫都選擇了消極躲避,這使得新生的西漢帝國流失了許多可用之才,對漢初文化的發展也造成一定的損失。

甚至一直到漢景帝時期,長期生活在呂后、文帝時期的竇太后都比較喜歡黃老之說,而不喜歡儒生。當年一個研究《詩》的儒生轅固生因為說《老子》只是平常言論罷了,就惹得竇太后發怒,並惱羞成怒地讓轅固生到獸圈裡去和野豬搏鬥。幸得漢景帝可憐轅固生沒有罪過卻要命喪黃泉,就下令賜給他一把鋒利的兵器,這才使得轅固生得以死裡逃生。然而,在竇太后的強力反對下,終景帝一朝,諸位儒家博士都沒能得到重用。

漢初

長期生活在呂后、文帝時期的竇太后就喜歡黃老之說,而十分討厭儒學和儒生!

結語

總而言之,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形成既有時勢造英雄的原因,也有英雄造時勢密不可分。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的強力推進下和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號召下,無數布衣百姓都登上了起義反秦的歷史大舞臺。

當劉邦以布衣身份也於沛縣起兵反秦後,他所網羅的一大批人物也大多是出身布衣的亡命之徒。劉邦君臣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期間不斷地發展壯大,並最終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了西漢帝國。由此,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就形成了,它徹底顛覆了傳統的世卿世祿制的政治格局,對漢初乃至整個封建歷史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只不過遺憾的是漢初的"布衣將相之局"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封建王朝的歷史特性,而且伴隨著昔日的布衣百姓榮升為帝王將相,布衣天子和布衣將相最終也逐漸變成了漢家天子和漢家將相,這是布衣君臣貴族化的結果,也是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