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下同利”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勝

一、漢初將相的出身

在清代史學家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中有一篇叫做《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文章,此文詳細敘述了漢初諸將的出身。讀過此文的朋友都知道,出身最貴的是張良,韓相之子,“大父、父五世相韓。”其次是張蒼,秦朝御史;叔孫通,秦朝的博士,儒生也。

其餘的如蕭何、曹參等人出身卑微,無外乎獄卒、小吏、平民、屠夫、吹鼓手、車伕。論其階級成分基本上是農民和小生產者,出身最貴的張良充其量是個落魄的貴族,算得上一個中小地主罷了。論其等級皆屬於社會底層——被統治者,不光這些封侯拜相的將領,就連高祖劉邦也是“布衣”出身。

起義之前雖然是泗水亭長,但也“常告歸之田”,呂后及兩個孩子也“居田中隅。”

“與天下同利”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勝

可以說,劉邦君臣都是小人物。說到這裡我們不禁有疑問:這幫小人物為什麼要起兵造反呢?劉邦出身草莽,雖是地痞無賴,好吃懶做,但也胸懷大志,在咸陽服役時,看到秦始皇出行的浩大場面不禁感慨:“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那顆不安分的心一覽無遺。

張良“大父、父五世相韓”,可想而知,在韓國張家是何等的尊貴與榮耀,但韓國破滅之後,張良引以為傲的光環消失殆盡,可知他對秦的仇恨有多深,所以“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無奈沒有成功,只好“乃更姓名之”他鄉。

“與天下同利”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勝

二、當時秦朝的社會狀況分析

秦朝統一後,雖然採取了許多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建以咸陽為中心,向全國輻射的驛道,但是秦王朝對人民無限制的搜刮和殘暴統治,給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架在人民頭上的四把尖刀

田租是按土地數量徵收的土地稅,不論耕種與否,都要徵收地租,這實際上給已經失掉土地和無力耕種土地的農民增加了負擔。口賦是按人頭徵收的人口稅,無論男女老少,也不問有無勞動能力,統統都要交稅。

“與天下同利”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勝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不久,開始大興土木,建造離宮別館達七百多所,遍及函谷關內外及渭水河的南北兩岸。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阿房宮。據記載,阿房宮東西長約五百步,南北寬約五十丈,可同時容納萬人。唐朝詩人杜牧曾寫詩形容這一工程曰:“蜀山兀,阿房出”,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想象出阿房宮的規模有多大了。

除了豪華的宮殿外,秦始皇還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墳墓,即與阿房宮齊名的驪山陵。陵高五十多丈,方圓五里多,裡面構築了各式的宮殿,擺放著各種奇珍異寶,更誇張的是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

“與天下同利”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勝

據統計,修建這樣浩大的工程,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大約要動用70萬壯勞力,加上為了防禦匈奴,蒙恬率軍30萬,戍守五嶺的50萬,再加上修建馳道和搞運輸的人,全國上下服勞役的人估計不下200萬,而當時秦朝全國人口才2000萬,問題的嚴重性不言而喻。

在這種無休止無歸期的徵發之下,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與道樹,死者相望”的悲慘景象。

在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之下,“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仇”,人民群眾奮起反抗,隨即遭到政府的殘酷鎮壓。

“與天下同利”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能獲勝

秦朝的法律是相當殘酷的,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此時全國變成一座監獄,到處出現“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形成了“天下傲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往”的緊張局勢。

人民為了生存下去,以各種形式同清政府進行鬥爭。西漢的開國元勳英布、彭越等人就是從這些鬥爭中成長起來的。

由此可見,若不是秦朝的苛政讓人民無法生活下去,若不是想有個安穩的日子,這幫普通的小人物是不會鋌而走險、走上武裝反抗之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