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之一的張良(字子房)是漢高祖劉邦戰爭年代的重要謀士。他智慧過人,屢出奇計,為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漢初三傑(張、蕭、韓)(劇照)

一、張良拒受劉邦賞賜的封邑。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封賞功臣。當他說到張良時,劉邦動情地對眾朝臣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為此,劉邦讓張良自已選取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但是,張良拒絕了劉邦的好意,沒有接受他的賞賜,只是為自己“爭取”了個“留候”。

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劉邦(劇照)

二、張良深悟人生的進退之道。

張良對應得的封賞謝絕不受,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劉幫的另一位戰爭年代的謀士陳平就對張良說:先生功勞之大,大家都很清楚,得到高官厚祿是應當的,又何必拒絕皇上呢?

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陳平(劇照)

多年來,我們追隨皇上,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在我們幸運地如願以償的時候,您不該隨便捨棄應有的名利。

張良聽了,只是微微一笑。陳平見張良笑而不答,就又說道:先生足智多謀,不是一般人能夠揣測的,難道您有另外的打算?

張良聽後立即收斂了笑容,正色道:我家有好幾代人輔佐韓國。秦國滅亡韓國時,我僥倖地活了下來,然後得報大仇,我的心願已經了結了。先前,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幫著皇上做了些事情,現今已貴為列侯,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今後,我只求修身養性、遨遊四方。

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張良(劇照)

自此以後,張良閉門不出,在家潛心修行。一次,跟隨張良多年的心腹家人忍不住問張良:榮華富貴,這是人人都想得到而不願放棄的。您在功成名就之後,卻主動放棄了本該屬於您的更高的榮耀。您也曾經是顯赫有為的人,現在就這樣銷聲匿跡了不太可惜了嗎?

張良審視了家人一會兒,然後微微一笑,深沉地說道: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有如此選擇。家人聞言一怔,懵懵懂懂地不知說什好了。

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張良與家人(圖景)

這時,張良又看了看家人,坦然說道:年輕的時候,我為了家仇國恨散盡了家中的資產,行刺秦王嬴政,但是沒能成功。後來,追隨當今皇上,盡心竭力,獻計獻策,才有了今日的虛名。

現在,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謀略自然就成了無用之物,我還需要彰顯自己的能耐嗎?謀有其時,智有其廢,進退應時,才是智者啊!

三、留給後人的人生啟示。

張良既能在必要的時候,積極地參贊軍機、出謀劃策,輔佐劉邦定鼎天下;也能在功成之後,需要無為之時,果斷地止住腳步,收束自己,這實在不是一個人僅僅出於自保的考慮所能做到的。

作為曾經威重一時的、劉邦的左膀右臂,相比於那些比自己功勞小卻身居高位的同僚們來說,張良的為官、處世之道要高明、通達得多。

如果不是深悟“進退”之道,顯然不會在事業的最高峰戛然而止,使自己進入自我的最佳的人生狀態。由此可見,張良之智,並不僅僅表現在他的謀算如神之上。

對名位的追求,向來是許多人的人生目標。鬥智、鬥勇,乃至鬥狠,無所不用其極。那些“有為”者,甚至把這一切詮釋、自詡為成功的秘訣之一。

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追名逐利(圖景)

然而,在真正的智者看來,贏得高位、獲取大利益固然是一種聰慧的體現,但適可而止,甚至主動放棄高位,急流勇退,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身居高位的人們常常只知高位的好處,卻往往看不到高位所帶來的危險;只知一味貪求,卻不能適時止住,這可能就是智慧不足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