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後期遭到劉邦打壓?

劉邦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一位有名的帝王,他在與各方勢力爭鬥時,漢初三傑是其制勝的法寶,漢初三傑指的是張良、蕭何和韓信,以他們三人為代表的群體是劉邦集團內部的高端幕僚,他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

但在西漢建立之後,漢初三傑的高端幕僚陷入了困境,它們成為劉邦身邊最大的威脅,必將承受來自最高權力的壓制,漢初三傑在歷史的起起伏伏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他們為解決高端幕僚的困境中可以窺探出這是一項極難完成的任務,從劉邦對高端幕僚的態度中可以看出其為鞏固西漢皇權所做出的努力。

一、以漢初三傑為代表的劉邦集團的高端幕僚究竟在當時的歷史中扮演著什麼角色?高端幕僚在劉邦心中是幫助自己奪天下的利益同盟,對自己有重要的政治作用

劉邦雖出身不好,卻有很大的抱負,秦始皇在位時出巡曾被劉邦看見,一般人根本不敢抬頭看,但劉邦看見竟敢說大丈夫應當像嬴政那樣登上高位,統治天下,從這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劉邦不甘於當前生活,他有更大的雄心抱負在爭天下。

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後期遭到劉邦打壓?

劉邦與項羽的家庭背景相差甚遠,項羽從一開始就有強大的後援軍,但劉邦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建立一個強大的幕僚集團,隨著天下局勢的變動,秦朝日漸衰弱,劉邦身邊也逐漸形成了以漢初三傑為代表的高端幕僚,他們是劉邦奪天下的資本。

垓下一役劉邦大敗項羽,經過一番鬥爭劉邦最終奪得天下,成為天下共主,這其中少不了唐初三傑的幫助,張良曾建議劉邦應在項羽最薄弱時乘勝追擊,劉邦當時的實力佔上風,已經擁有天下大部分土地,而項羽的軍隊已彈盡糧絕了。

在這時進攻,取勝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在這時攻打項羽,最後在韓信及軍隊的幫助下取得垓下之戰的勝利,這也標準著項羽集團的覆滅,劉邦集團最終獲得天下。

項羽身邊也有很多能人志士,例如范增,但項羽自身性格有缺點,不想聽取其他人的建議,所以就算有人給他提供好的建議,採不採納還要看項羽,最終決定權掌握在他手中,但劉邦則不同,他善於聽取幕僚的建議,尤其相信張良、蕭何和韓信。

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後期遭到劉邦打壓?

劉邦對高端幕僚的控制力也是數一數二的,因為他明確了幕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與各方的鬥爭中,高端幕僚和自己有密切的利益關係,在建立和管理同盟集團方面,項羽比不上劉邦。

劉邦在建國後,曾當著群臣的面大力讚賞漢初三傑,縱觀劉邦集團的爭鬥史,我們會發現漢初三傑在劉邦集團中有明確的分工,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蕭何是“鎮國家,撫百姓”的吏才,韓信是“戰必勝,勝必取”的軍事鬼才,劉邦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才能,以提高整個集團的運作效率。

二、漢初三傑在劉邦集團中有合理分工,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是劉邦在楚漢之爭中的有力幫手

唐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政治謀略方面高於常人,春秋戰國以來,社會動盪不安,士階層在這種環境下受到很大影響,在西周時期,士擁有極高權力,身份地位高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士的地位日益下降。

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後期遭到劉邦打壓?

而且士階層有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隻會文化知識,不會謀生技能,所以當地位下降時,士階層只能依靠僅有的文化知識作為自己謀生的本領,在這亂世之中佔據一席之地。

張良家族是典型的士家,在社會動盪之時他們也不會倖免遇難,他曾在韓國滅亡後出重金納刺客暗殺秦始皇,不過沒有成功,他有極高的政治理想抱負,他一心想要恢復封建的邦國體制,不忍看韓國就這麼被秦朝吞滅,張良為此作了很多努力,他還親自暗殺秦始皇,最後也還是失敗了。

張良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出了很多,也遭受了一次次失敗,但他不但沒有放棄,反而另闢蹊徑,會根據時代的發展轉變自己的政治理想。兩次暗殺失敗後,張良在逃避秦始皇的追殺時有幸結識劉邦,從此他的命運改變了,劉邦也得到一名幫助自己奪得天下的良將。

熊槐被立為楚懷王后,張良建議立韓成為韓國的王,韓成隨後被立為韓國國王,隨後張良也被立為韓國的司徒,張良以為封建邦國快要恢復的時候,現實又給他一擊重拳,韓成在當上韓國國君之後被項羽殺死。

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後期遭到劉邦打壓?

隨後項羽與秦始皇唱反調,大力推行分封制,但項羽統治的地區並沒有因為分封制而穩定,反而更加混亂,張良就此看清了自己一直堅持的邦國政治終將會被歷史所淘汰,秦朝之動亂不是因為郡縣制的推行,而是秦始皇的暴政所導致的。

張良深諳縱橫之術,是有名的縱橫家,他也深知劉邦的政治理想,劉邦一心想拿下天下,統一全國,張良改變自己最初的理想靠攏劉邦的計劃,隨後便得到劉邦的重用,是高端幕僚中的智謀擔當。

秦滅亡後,劉邦集團的實力在項羽之下,集團內部也存在分歧,張良為劉邦提供有效的謀略,對劉邦集團內部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張良還曾勸劉邦應安撫韓信,拉攏其及軍隊,這樣在與項羽的鬥爭中才能佔上風,張良從改變自己最初的政治心理,慢慢靠攏劉邦的政治心理開始,他自身的利益就慢慢開始喪失了。

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是陪伴劉邦最早的及最忠心之人,在劉邦為普通人時他就伴其左右,成為其最為忠心之人,他在劉邦集團內負責管理能人志士,蕭何最能體現劉邦的政治心理,蕭何最主要的價值就是劉邦意志的貫徹者。

張良為劉邦提供決策,而決策的基礎是正確又全面的材料及各方信息,蕭何在劉邦集團內最為注意蒐集大量材料。劉邦攻入咸陽城內後,大部分人最先搜刮的是金銀布帛,而蕭何最先尋找秦丞相府內的法令典籍,這些法令典籍為西漢王朝的治理有極高的借鑑意義。

蕭何在集團內部還有一重要作用就是善於選拔人才,韓信這一軍事鬼才就是蕭何為劉邦招募而來,蕭何發現韓信的軍事才能後力薦韓信,認為韓信舉世無雙,當韓信逃走後,蕭何也放下身段求韓信迴歸,並求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這才將韓信留住,劉邦才得此良將。

建國後,蕭何協助劉邦留守關內,並幫助其制定法律條例,為西漢封建王朝的初期的穩定做出極大的貢獻,從此以後蕭何從劉邦還是布衣時的一名小吏變為西漢的重臣。

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後期遭到劉邦打壓?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是高端幕僚內的軍事擔當,他是一名實實在在的大俠,韓信的出身不好,非常貧寒,但人窮志不斷,他從項羽處投奔劉邦後不得劉邦的重用,後負氣逃走,被蕭何追回後並封為大將軍才同意繼續效勞劉邦。

少年的貧寒讓韓信養成愛示弱的心理,韓信胯下受辱不是我們表面看上去的那樣,這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不屑的表現,忍辱才能負重,雖然韓信會隨身攜帶武器,但當他受威脅時不會輕易拔刀。

韓信的管理和運用軍隊的本領和項羽差不多,但是,他們二人在具體的處理方式上卻有差異,項羽為人殘暴,在軍事對抗中往往會勇往直前不會示弱,而韓信則會以退為攻,讓對手輕敵,自己抓住機會反攻,取勝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韓信是劉邦最不信任的幕僚之一,比起蕭何,韓信就是一個外人,他們之間完全是利益的驅動,利益把他們聯繫在一起,韓信最大的願望就是分封為王,劉邦與項羽開戰在即,韓信採取消極抗戰的方式威脅劉邦給自己封王,劉邦為了大局考慮,封韓信為異性王,劉邦登上皇位以後,韓信掌握著西漢的軍隊,這對劉邦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威脅。

三、劉邦稱帝后急需加強皇權,高端幕僚有越權者統統被劉邦打壓,以漢初三傑為代表的高端幕僚成為劉邦登位後的威脅,處處受到其打壓

高端幕僚與劉邦達成合作的紐帶是利益的驅動,並不是什麼社會理想,在劉邦奪權的道路上,高端幕僚能為劉邦提供有力的支持,但一旦超過界定的範圍,高端幕僚則會成為劉邦加強皇權的絆腳石。

幕僚有自己的職權分工,萬萬不可越權,韓信雖然立下赫赫戰功,但他持功自傲,威脅劉邦,在劉邦還未登位之前,劉邦就已經不信任他了,在登上皇位之後,劉邦便讓同姓王代替異性王,韓信作為異性王無疑會被劉邦打壓。

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後期遭到劉邦打壓?

蕭何在西漢王朝建立後,順理成章入主丞相府,掌握極高的權力,相權與皇權的鬥爭一直是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永恆的主題,雖然蕭何一直是劉邦身邊最忠誠之人,但劉邦一直在找藉口打壓蕭何,相權與皇權的對立戰勝了劉邦與蕭何之間深厚的感情基礎。

劉邦成為漢高祖後重用儒士,雖然他最看不起儒士,但是張良一眾的地位被儒士階層取代,張良最後也免不了歸隱的結局。

幕僚與君主之間要同心同力才能取得雙贏,幕僚的職責是提供意見並服從君主的安排,而不是替君主作決斷,從漢初三傑的命運來看,幕僚應當把皇權當作最高權力,要讓皇帝認為幕僚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這樣才能讓高端幕僚逃脫困境,以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與皇權共生共存。

參考文獻

《史記》

《孫子兵法》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