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韓信最後的結局為什麼一定要死

各位兄弟們早上好呀,今天講點什麼好?最近在看段奕宏演韓信的楚漢傳奇,正好就來講講韓信之死吧,究竟是韓信是 “狡兔死,走狗烹”的犧牲品?還是真意圖謀反?搬好小板凳我們往下看。


漢初三傑韓信最後的結局為什麼一定要死

韓信發家史

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泗水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 ,一說淮陰區 )人。作為漢初的三傑之一,投奔劉邦之後到達了才華得以展現,作為軍事和謀略的傑出代表可以統計為暗度定秦,暗度滅魏,背水滅趙,降燕,滅齊,水攻龍且,楚歌滅楚,協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後,卻被人誣告被貶為淮陰侯,後面發生的事大家也就知道了,太后呂雉與蕭何合謀,誘殺韓信與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歷史上的說法是韓信功高震主,意圖謀反,但是為什麼最後一定要韓信死,恐怕就是下面的原因了,hxd們拿好小板凳我們往下看。


漢初三傑韓信最後的結局為什麼一定要死

韓信之死

韓信與劉邦的第一次隔閡是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戰場互有攻守相持不下時,韓信率領大軍平定齊國後,眼見劉邦在滎陽被項羽圍困攻打,形勢岌岌可危,但韓信卻讓劉邦這時候封他為齊王,劉邦雖然聽從張良計策封韓信為王,但是殺機卻已埋下種子。其後韓信無疑是有野心的,但他的野心,也許就僅僅限於想當一個有實權的諸侯王。當時我們從他對劉邦的建議就可以看出。在韓信最早給劉邦獻還定三秦的策略的時候,也就是俗稱的“漢中對”,韓信說給劉邦的話裡,其中有一條是:把天下分封給有功之臣。分給有功之臣這不就是分封制嗎?這是他骨子裡認同的理念的。皇帝?郡縣制?不存在的。韓信認為自己是士,想當王也是沒錯,他的能力和實力值得這樣的地位。但是大哥這已經不是春秋戰國了,劉邦需要的是個對他劉氏江山毫無威脅的臣子,異姓王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發生或者長久的,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齊王降為楚王,戰後,一統天下的劉邦,很快就想了辦法,收了韓信的兵權,把韓信從齊王,改為了楚王,為的是收兵權。韓信肯定是不滿的。但是他忍了當王就行,還沒超過韓信的底線。而後來又把韓信從王爵,降成了侯爵,成了淮陰侯。這時候韓信應該已經對劉邦很大的不滿了,但劉邦已經準備了很久,降為淮陰侯只是為了慢慢收緊韓信脖子上的那個套圈。同時劉邦在歷史上也只比秦始皇小了三歲,面對日漸衰老的身體,面對正值30多歲而且不認同自己郡縣制理念有巨大軍事威信的韓信,那也沒必要留了,那就這樣吧,韓信再見,只能怪你沒有看清這天下大勢所趨,於是韓信被殺,誅三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天下大勢所趨一路多少想要阻擋的血肉身軀,都會被車輪碾壓得粉粹。


漢初三傑韓信最後的結局為什麼一定要死

好了今日份的歷史小科普已送達,好兄弟們還滿意不?下期想看什麼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