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印象派,法國傳統對於古希臘及文藝復興對抗的產物


法國印象派,法國傳統對於古希臘及文藝復興對抗的產物

馬奈《A Bar at the Folies Bergere》1882年

在聊印象派的法國根源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學院派。以安格爾為代表的學院派有著一整套的繪畫流程與規則。流程裡很多是技術活,我們這裡更多的是要談更為重要的藝術規則。

學院派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們維護的那套規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非法國的,這看似並非很重要的一點卻恰好是後來印象派打破學院派統治的切入點,以後我們會接著說到。

學院派的藝術規則首先源自西方古典藝術,既然是古典則必然是希臘。其次,剩餘的規則來自文藝復興的拉丁風格。因而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學院派的規則即是 Greco - Latin rules。大家請注意這裡的 Latin 指的是文藝復興時的意大利。

法國人雖然屬於拉丁人,但在學院派的 Greco - Latin 裡是沒有法國人的份的。在近代西方世界裡,法國人無疑是最具藝術氣質的,當最具藝術氣質民族的藝術規則裡所有規則都源自於非法國,那麼法國藝術家們的臉往哪擱?

文藝復興時期,西方藝術的中心無疑是意大利佛羅倫薩,而文藝復興中最傑出的藝術家無疑就是文藝復興三傑了,三傑俱是意大利人。可以這樣說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沒有法國什麼事,即便法國偶爾出一兩位較為知名的畫家也不過是打打雜的作用。

法王中最為開明、多情的文藝分子弗朗索瓦一世即便在與意大利進行著戰爭的時期,也多次邀請達芬奇去法國,達芬奇最終成行,而成行的原因竟然是達芬奇是三傑中在意大利混得最不開的人。

達芬奇最終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懷裡去世,他的去世既是法國的一大損失,又是法國的一大收穫,那就是達芬奇最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被留在了法國,並最終成為了法國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法國印象派的畫家大多數都在盧浮宮裡臨摹過過往大師的作品。他們每日在那些名畫之間流連,在蒙娜麗莎目光的注視之下,作為法國人內心驕傲的煎熬難不成就是如此這般一絲絲地醞釀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