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本文作者是葛惟昆教授。葛教授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榮休教授,清華物理系的教授,現為北大客座教授。獲得葛教授的授權發表此文。


“ 屢屢構思《讀書筆記》,記錄讀書、賞文之所見、所得,卻總是難於下手,主要礙於時間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終提不起筆來。試以《散記》形式,不拘時間,有則記之,無則加勉。”

—————————————————————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繼上次《吳冠中談美(上)》,本文作為《吳冠中談美(下)》, 學習本書最後的“攬鏡中西”、“大師身影”、“畫外情思”三節。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五,攬鏡中西


吳冠中是中西結合、古今交匯、畫法兼容的大師。他主張“兼容幷蓄”:“中華民族對待傳統,歷來的做法是兼容幷蓄,善於吸收、消化一切有益的外來營養,也善於對外來的東西加以揚棄。”他對中西藝術的融匯與結合有獨到見解, 認為這種結合再複雜多樣,“不限於油彩與水墨之差異,不限於寫實與寫意、體面與線條、繪製與書寫”。


他特別對印象派有非常準確的描述:“印象派否定線之存在,認為無慾無求相碰或相托都憑色相即明度的差異,其間並沒有線,線只是人為的界限。”“印象派畫家別具慧眼,注意力不再孤立地滯留於一事一物,相反,竭力揭示物與物共處時的整體效應之美。”“印象主義的審美基礎是動,是變。”“印象主義畫家用活躍的筆觸,跳動的色彩,憑感覺迅猛地表現那盪漾的水面,風中的樹葉,逝去的海帆……因此往往輪廓模糊,色彩新鮮,情趣盎然。”“印象主義破壞了就傳統的形,那種抄襲自然的輪廓的形。”這對我們理解印象派有極大的幫助。


在我看來,旅法三劍客,最後落葉歸根的吳冠中之中西結合臻於完美,並且明顯地以中為主;朱德群以西為主,尤其是抽象風格,但也時常含有中國元素;而趙無極則基本上屬於西方流派。在法國河谷地區曾路過一座廊橋,側牆上都是趙無極的大幅油畫,深感震撼。


吳冠中自己說:“我研究過莫奈的池塘睡蓮垂柳,我研究過塞尚的綠色叢林,我喜愛他們的作品,但他們的技法都不能用來表現我的垂柳與竹林。油畫的色彩和濃郁與國畫的流暢和風韻,彼此可以補充嗎?”吳冠中自己給出了肯定的答覆,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獨特的中西結合、以中為主的藝術道路。


吳冠中的理論和實踐,不但可以指導繪畫藝術,對其它藝術和門類,例如音樂、戲劇和影視,都有示範性的普遍意義。


對繪畫中主觀意識和感情的植入,吳冠中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說:“

大凡傑出的作品仍是依憑於‘感情移入’。梵高的風景是人化了的,彷彿是他的自畫像。…… 中國的山水畫講意境提到了頭等的高度。….. 國畫中的雲、霧、空白…….這些‘虛’的手段主要是為了使某些意境具體化、形象化。”同樣的,“相當於國畫中的‘空白’,油畫中也必須有極重要的‘視而不見’的部分。這些部分既為意境服務,又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要‘虛’而不虛,不空洞,不乏味!”


吳冠中特意比較了法國著名的立體主義繪畫大師喬治·勃拉克的一幅畫“兩條黑魚”和這個畫家潘天壽的“兩隻水鳥”,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虛實結合的典範。這說明中西審美儘管不盡相同,但也有許多共通的理念。虛和實,充溢和留白,乃至色彩的變換,都可以找到人類相近的感受。尤其中國畫講求“意境”,和西方印象派甚至抽象派注入人的主觀感受,也是相同的理念。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其實在古典音樂的發展中,也經歷了一個現代化的飛躍,大概發生在20世紀之初,以俄羅斯裔美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在典雅的古典音樂中注入了一些似乎像噪音的不協和音,表達某種極端的情緒。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結合了爵士樂的調性,也是對古典音樂的某種顛覆。和美術一樣,在那個世紀之初,人類的藝術表達有了一種突破。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注入人的主觀感受,主觀意念。


非常有趣的是,科學也在同一時刻,經歷了突破。愛因斯坦對時空的思考,遠遠走在他同時代人前面,從根本上突破了絕對時空觀,超出人們感覺所及的時空,創造了偉大的相對論,也參與了更加匪夷所思的量子力學的創造。20世界的開端,標誌著人類的智商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吳冠中本人的畫作許多帶有明顯的印象甚至抽象的意味。“秋雨梧桐落葉時”頗有印象派的格調,色彩鮮亮,界限模糊,形無所定。我個人的感覺是,當你看到一幅燦爛的景象時,不要定睛注目去觀看多時,只要看過一會兒、就閉上眼睛,腦中出現的鮮明而又朦朧,閃閃發光的畫面,不拘泥於一事一物,而呈現整體效應之美,就會像是印象派畫家筆下的作品。而吳冠中的另一幅畫“春雪”,則頗有抽象派的味道。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吳冠中認為,“到達藝術高峰,中、西藝術必定相晤,擁抱,相見恨晚。”他說:“印象主義和立體主義展拓了人們的審美領域。中國人對此開始不理解,不接受,因一向習慣於從畫圖的逼真與否區別作品優劣,‘栩栩如生’成為最高評價。”但其實如上面已經介紹的,中國畫非常講求 “意境”,講求“虛實”,“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只是沒有現代西方繪畫走得這麼遠,“叛逆”得這樣徹底。


吳冠中極為生動地概括了近現代法國繪畫藝術:“莫奈見到的是色彩朦朧中的詩境,塞尚在刻鑿他那堅實的色彩紙教堂,梵高在狂歌,高更在苦吟,馬蒂斯陶醉於歡樂,立體派奔忙於組織新的空間…..”。他們逐漸被人們理解,所推崇,因為在人類文明史上,他們豎起了一座偉大的劃時代的豐碑:嶄新的審美觀!


吳冠中本人的中西結合,則已經到了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地步,如他自己所說:“我如今既用油畫寫生,也用水墨寫生,像一把剪刀的兩面鋒刃,想裁剪東西方結合的新裝。”他的《談美》這部書,就是一本理解西方近現代繪畫藝術和中西方藝術及審美觀之異同的絕好的教材。

六、大師身影


這一節記述了吳冠中對一些名家大師的評述。


1, 溫桑·梵高


吳冠中對梵高有一種幾乎痴迷的愛慕與尊崇。他說:“我學畫之初,一接觸到梵高的畫,便如著了魔,作品中強烈的感情與活躍的色彩如燃燒的火焰,燃燒著讀者。……. 我從此偏愛他,苦戀他,願以自己年輕的生命熔入他藝術的光亮與熾熱之中。”


這裡的評述從梵高的《親愛的提奧(梵高書信體自傳)》寫起,反映了梵高一生的悲苦和他親愛的弟弟提奧對他猶如母親般的關愛。吳冠中對梵高有無限的同情,他說:“窮漢梵高具有一顆最熾熱的心,他的愛像烈火,烘暖人心,也燒焦人的眉發。”“梵高繪畫之花的種子裡充滿著苦難與愛情。”“地動山搖、樹叢飛龍蛇、房屋伏獅虎、麥田滾熱浪、醉雲奔騰、繁花噴豔…….一切都被織入了梵高豪邁絢麗畫圖的急劇旋渦裡。”梵高近乎瘋狂的工作也使他自己趨於瘋狂,最終以自殺結束了他寶貴而又悲慘的生命,生前沒有賣出一幅畫作。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2, 畢加索


吳冠中認為,畢加索“具備堅強的寫實動力,像庖丁解牛。他解體客觀形象,根據新的意圖和理想將之重新組合,…….那些正面和側面臉型的綜合,兩隻眼睛一上一下的差距,婦人和椅子的渾然一體……是不易用文學語言來解釋的。….. 最令美術工作者陶醉的還是那熔粗礦與華麗於一爐的突兀的畫面。”這些評述對於界外人士極富啟發和教益。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3, 德加


吳冠中說:“法國印象派畫家德加(1834-1917)的特色是表現運動中的舞蹈美的印象。”這源於“德加具有極過硬的寫實功力,他是帶著深厚的古典功底加入印象派行列的。”“他用‘靜’給我們留下了當年的‘動’的美,他早已獲得世界聲譽。”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4, 波提切利


他在15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藝壇上佔有特殊地位。尤其他的一幅名畫《春》,更是流芳百世的關於希臘神話的代表作。吳冠中這樣評價他:“波提切利的作品不僅富於詩的想象,文學意味雋永,在造型手法上更是獨樹一幟。…… 他在造型中不依賴明暗的效果來表現立體感,主要是嚴格刻畫形象的組織結構和性格特徵,達到筆筆不苟而且整個形象洗練統一。”最有意思的是,“波提切利的藝術是以繁見勝,其人物刻畫雖極洗練,而整個畫面的效果是充實豐滿的,這頗有些接近我國民間年畫的處理手法,所以一般人認為波提切利的作品具有東方色彩。”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5, 夏凡納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壁畫家。吳冠中對一些金碧輝煌、主題宏偉的大型壁畫感觸不深,但對夏凡納的樸實的壁畫卻情有獨鍾。他總結夏凡納的壁畫:“如果要以最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夏凡納壁畫的藝術特色,那就是‘和諧’與‘單純’”。“夏凡納構圖的另一重要特色是人和景的有機組合。”“我這個東方人在瞻仰夏凡納的作品時,不自覺地就聯想到韓幌的《文苑圖》和宋人無款作品《寒林秋思圖》,其中有表現手法的共鳴,也有意境的共鳴。”只有吳冠中這樣學貫五車、中西兼容的大家,才能做出這樣深邃透徹的分析和比較。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七、畫外情思


此節談及不少對藝術各門類的看法和感悟,這裡選擇幾則以饗讀者。


1,書法


吳冠中說:“三十年代我隨潘天壽學畫,潘老師說:‘有天分,下功夫,學畫二十年可見成就,書法則需三十年。’”他後來領悟到,“從描摹、表現物象逐步進入借物抒情,創造造型意境,幾乎是中、西方藝術發展的共同規律。”他並且發現,“從塞尚及立體派以後,‘構成’及‘結構’成了造型藝術的基本因素,甚至是主宰。於此,很易覺察東、西方藝術長河的匯流趨勢。蘇拉日(Soulages)、克萊因(Kline)、哈當(Hartung)、莫斯維爾(Motherwell)等西方當代名家更是有意無意地撲向中國的書法疆域。”


通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吳冠中觸及到了書法的真諦:“

書法構架其實就是造型構架,一個獨立的字表達了一幅畫的美感因素,一篇字的全貌體現了一幅畫的總體效果。”他高度評價中國書法,認為“這一獨特的藝術體系,包含著形象、意象、抽象等複雜因素,卻又體現了概括、洗練的表現形式,…. 她的高齡而青春日漸為全世界矚目,她是中國獨有的,也將是全人類共有的。”我非常認同吳先生的看法,所謂“文化自信”,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我想書法是最應該名列前茅的。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2,攝影與形式美


畫家其實不願意被人說自己的畫像照片一樣,但實際上,“美術和攝影只是同院的鄰居,但現在看來這兩家鄰居將結成新的親家了。….. 超級現實主義的繪畫大量吸收了攝影的手法,攝影又在吸收油畫及水墨大寫意的手法,…. 因為目標共同起來了,這個目標就是表達美的境界,因此也就有了共同的甘苦 - 對形式美的追求!”本來攝影完全是客觀地寫實,但其實在攝影中也可以注入情感。在攝影作品《晨》中,人與物交織,情與景融匯,使人不得不產生遐想,萌發情感。另一幅傑出的攝影作品《秋染樺林》,“表現秋葉斑斕中一群潔白的樹幹,選材取景與畫家們所見略同。”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3,戲曲


吳冠中從戲曲中汲取靈感。“聽到《牡丹亭》的《遊園驚夢》杜麗娘的唱詞‘春如線’觸動我的心扉。以線來表達春意,十分貼切,唱腔悠揚的線之抽象正吻合抽象繪畫的追求”,春如線,“剪不斷,理還亂”,“藕斷絲連”,等等,“線,形象地表達了情之纏綿。”後來吳冠中有好幾幅作品,即以線造型,都標題為“春之線”。中國戲劇中人物造型、臉譜、水袖等等,也都給了吳冠中很大的啟示,他讚賞中國戲劇簡單的舞臺佈景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這都像是無需塗抹天和地的傳統繪畫。中國戲劇的一大特色,就是生活中的具象被提煉成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樣式。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4,景物


吳冠中以一雙慧眼看世界,對許多景物都有感而發。以張家界為例,實際是70年代末,吳冠中應邀到湖南為人民大會堂湖南廳作湘繡《韶山》的繡稿,抽空去採風,無意間闖入張家界。在那裡作了兩幅畫,回來又寫文章:“養在深閨無人識 失落的風景明珠”,從此張家界漸為人知。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吳冠中從風景中體驗到常人所感受不到的藝術美。比如他對白樺樹的描述:“白樺的黑斑像眼睛,但只有上眼瞼,沒有下眼瞼,她眯著眼窺人,林中處處見秋波。既成林,每株樹身便隱現在林中,林成片,片上誰布斑點,是鑼鼓之音,是抽象之形,是交響之林。”這樣浮想聯翩的感悟和生動美麗的文字,只有吳冠中才能獲得,才能寫出。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下)


《吳冠中談美》一書洋洋灑灑三十萬字,終於讀完了,對吳冠中的藝術見解和精神境界有了切近的認識,也好像在一座藝術殿堂中徜徉了一遭,經歷了一次藝術的洗禮。許多過去略有所知但又不甚了了的概念得以澄清,特別對現代畫風之印象派和抽象派,大大加深了認識。最後,對吳冠中這樣一位有品位、有見解、有風骨、有柔情的偉大畫家有了新的瞭解, 也因此更加崇敬我們這位民族的、也是國際的藝術大師。


論有不當,或在所難免,敬祈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