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老二非死不可

《老二非死不可》,標題很驚悚,副標題是“關於投資、商業、互聯網的碎片化思考”,其作者則是大名鼎鼎股票類資訊站“雪球”的創始人方三文。


開卷有益|老二非死不可


這不是一本最新前沿的書,裡面大多數文章寫自2010 - 2011年。


距今將近十年,怎麼都算是一個年代門坎了,但有些部分,瞧起來還是很有趣。


——投資的理念不會過時


此書由六七十篇作者曾經在論壇發表的文章構成,前半部分內容集中於如何投資,何以辯識價值,對A股的觀點。


有關投資的理念,不涉及技術層面,往往不會過時;不涉及宏觀經濟層面,也往往不會因過於主觀而影響判斷(涉及到宏觀層面,一是個人難以看清,難以分析;二是到了這一個面上,總難免脫不了體制論,以致主觀影響客觀)。因此這部分內容是相當有價值的。


經常被作者提溜出來的當然是巴菲特了。不但介紹 了投資好公司的要求,還特別提到了巴菲特兩次隱型的賣出重倉股可口可樂的案例,老巴的入場和出場都讓人驚羨。


文章寫於2010,老巴抄底高盛的事兒發生了但還沒有出顯著的效果——他在那一年,以50億美元注資高盛,從而獲得了高盛市值50億美元的優先股,股息10%/年,同時獲得了以115美元購50億當時價格120美元普通股的優先權。


——保存資金


對於一名投資(機)者來說,保存資金是第一要務,幾乎所有的投資書籍裡都有關於資金的重頭一章,但也是幾乎所有書藉都寫得混昧不清。


但有一點我認為是,保存資金,絕對不是盲目止損。


在這本書裡第27篇“你有多少肉可以割”,提到一個觀點,即10%虧損賣出謬論,筆者非常贊同。


在很多很多股市投資書籍或者視頻節目裡,專家們都熱衷於不遺餘力的告訴你,虧損下限10%,達到這條死線,必須出場,以便保留本金,保持衝擊力。


虧損10%出場的觀念,也不是絕對不可行,什麼時候可以用呢?就是快進快出的短線技術交易者。


比如彼得·林奇,他就不會容許自己的虧損額度承擔過大。而象對於巴菲特這樣的價值投資者來說,即使有時購買股票跌破發行價,他都不在乎。


而我們的專家,常常在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之內混淆不清,草率制訂10%虧損線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看基本面,看公司估值,長期發展願景,不會考慮10%死線的。當然你要是看走眼,中間無數次機會不離場,硬生生在山頂入場跌到谷底,那也不是不按死線及時止損的鍋是不是?


而作為純技術分析者,其實也不應該僅考慮某個數字規定的硬指標,在乎的是應何時入場、何時出場?怎麼在技術指標裡找到這個點?一旦找到這個點,果斷入場或出場,虧損多少?1%還是10%?這不應該成為操作上的困擾。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減少操作次數,儘量採取大的時間框架進行操作。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理解這個要務。


——看潮起潮落


由於這本書是將近十年前寫就,書中所提很多實例,讓人感到了無盡的感嘆。人世滄桑,就在一本非虛構的小冊之中,而時間,才不過只過去了不到十年而已。


書中所舉實例,盛大、搜狐,曾經是國內數一數二風光的互聯網公司,百度也還高高在上,到今天來看,固然前者已經頹靡,後者也有些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表象出來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其實是很多的,國際上不乏其例,比如日本的電子工業,美國也有很多IT企業步其後塵。


但凡一個企業,我們說一般都有一個生命週期。但有些企業的生命週期長達百年乃至更久,有些卻只是曇花一現。尤其是現在以資金流為導向的“獨角獸”們,今去明來,潮生潮滅,見得多了。其實大多數都不配稱是“獨角獸”。


究其原因,在於沒有實質性的核心價值,那麼,隨著時代千變萬化,只要人的思想一步跟不上,就永遠跟不上了。


企業如此,人亦如是,足以為戒。

更多文章:

人物 | 文藝復興三傑(1)坑神達·芬奇

人物 | 文藝復興三傑(2)孤獨厭世而長壽的米開朗基羅

人物 | 文藝復興三傑(3)人生贏家拉斐爾

中國奇女子系列|明珠暗投·薄命詞宗賀雙卿

賽珍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國藉,苦戀徐志摩與林語堂反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