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桐油在戰爭中是重要戰略物資,為什麼?

駛向春天的列車


除了豬鬃,近代另一種意想不到的寶物就是桐油。“一棵桐樹抵得過一杆機關槍,一顆桐油果抵得過一顆手榴彈。”桐油的價值可見一斑。

桐油是中國千百年來一種用於防水防腐的特殊材料,尤其近代西方列強入侵以後,西方人發現這種東方特產,比亞麻籽油效果好太多,瘋狂進口,使得中國桐油大行於世界


由於桐油的防水、防腐蝕、乾燥性能非常優越,同時耐酸、耐鹼、耐熱、不導電,而且在當時化學工業並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桐油是無法用現代工業手段進行合成的,只能用天然桐油

然而1937年之前,中國是全球唯一的桐油產地,而美國是全球最大桐油消費國,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桐油均由美國消化。


近現代軍事工業發展起來以後,並沒有人工合成材料能夠給軍艦、飛機、槍膛、炮膛等塗刷防腐,所以桐油成了黃金一樣的寶貝

二戰的時候,日本大規模發動侵略戰爭,導致美國的桐油供應受到了巨大影響,本來對西南地區戰事還不那麼上心的美國人,一下子緊張起來。要知道,當時作為全球最大工業國的美國,超過350種工業品需要用到桐油。

所以,很多人並不會想到,中國人平常都已經司空見慣的豬鬃、桐油,曾經在近代世界歷史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澹奕


說到桐油,就必須要說一說二戰時,中國兩大壟斷產品——桐油、豬鬃。豬鬃,也就是豬背脊樑上面的硬毛,由於哪個年代中國本土土豬散養,豬毛質量那可是槓槓的。

而桐油在當時更是壟斷地位,當時全球的90%左右的桐油都來自中國,而中國的桐油又以四川為首。憑藉桐油的耐酸性、速乾性、燃燒性,因此廣泛被應用在軍艦、飛機、潛艇等軍用武器上面。(當然沒有桐油,也一樣會打仗,只是有桐油可以提高性能和延長壽命)


另外當時由於中國缺乏柴油、汽油,並且東部沿海已經被封鎖,能得到的石油並不多。然而我們硬是把路走直了,利用桐油提煉,也算是以解燃眉之急。這個當年希特勒利用煤炭煉油,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麼現在不用,因為性價比太低。戰爭年代一切為打仗服務,不在乎價格。)

並且由於當時的我們積貧積弱,沒有啥可以賣的,即使有可能也沒有競爭力,因此賣給外國桐油成了一條路子。另外由於盛產桐油,也讓我們第一次利用經濟借款《桐油借款合約》,換取了美軍援助,打破美國中立局面。


所以說二戰時,桐油是美國的戰略物資,更是我國的重要戰略物資。


虎賁軍huben


說起桐油,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其實這種東西在以前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質,桐油是桐樹果裡面的籽實榨出來的油,這是一種優良的帶乾性植物油,工農業和日常使用上具有乾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鹼、防腐、防鏽、不導電等特性,是製造油漆、塗料、油墨等的主要原料。


桐油在我國的生產歷史很悠久,至少從唐代就開始了,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桐油生產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國生產的桐油可說是全世界軍工機器的保養劑,因為無論是坦克,軍艦,火車、飛機、裝甲車還是大炮,機槍乃至手槍等,其防水防鏽保養都離不開桐油,因為桐油中桐油酸塗抹到器具上的時候,可以迅速地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這樣就生成了緻密的漆膜,就是說很快就能形成保護層,對鋼鐵等物的防鏽和怕水的東西的防水作用很快就能實現。


二戰的時候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桐油種植國、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和出口量都佔世界的90%以上,抗日戰爭初期,我國對武器和汽車等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是國內又不能生產,沿海很多地方又被日軍封鎖,此時的美國還在戰爭中執行著中立政策,這時候金融家陳光甫與學者胡適赴美求援,遊說美國政要與金融家繞開政策,採用經濟借款的形式得到了亟需的軍事援助,這就是1939年2月8日簽訂的《桐油借款合約》——我們以五年內向美國出售22萬噸桐油為抵押,獲得美國進出口銀行向中方公司貸款2500萬美元,由此獲得了一批急需的抗戰物質。


我國桐油在當時還被當作過石油的替代品,由於當時日本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國外的原油和成品油都運不進來,我國的四川湘西等桐油產地將桐油提煉作為汽車和飛機的燃油使用,著名的飛虎隊飛機反擊日軍時就曾經使用過這種燃油。

據說桐油還為抗戰作出過殺傷日軍的直接貢獻,在日軍進攻湘西的時候,在一些農戶家裡發現有一大缸黃澄澄的油,以為是食用植物油,就拿去油炸食品,結果吃了之後全部放躺下了,另外還有個日軍大隊犯了同樣的錯誤,吃了之後喪失戰鬥力一天半時間,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桐油是有毒的,包括桐樹籽都是不可以食用的哦。



桐油可分生桐油和熟桐油兩種,生桐油主要用於醫藥和化工,比如製造肥皂、農藥和醫藥用嘔吐劑、殺蟲劑等;熟桐油由生桐油加工而成,可代替清漆和油漆等塗料,直接用於金屬機器的防水防鏽保養和木質器具等防水防護保養等,從直觀上判斷,熟桐油較生桐油粘稠,且顏色呈深咖啡色。熟桐油分兩種一種為熟純桐油,另外一種屬混合熟桐油,總之桐油及其副產品在工農業乃至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時至今日仍是如此。


科普大世界


過去湖南這邊,尤其是農村做完傢俱,門窗,農具只要是木製的,基本上都要上一遍桐油,然後曬乾,再上一遍桐油讓木頭吸飽,乾透後木頭便像塗了層保護膜,一股濃濃的桐油味個把月才消散。上了桐油的木器比沒上桐油的木器要耐用得多,有防蟲,防腐蝕,防潮,防乾裂的作用,在湖區,河道的木船上,新船一定要刷夠桐油,上岸維修保養時也要刷桐油的,木頭做的水桶,澡盆,洗臉盆,米櫃,穀倉,椅子桌子,房梁門窗凡是跟木頭有關的卻是要上桐油的,總之過去用量非常大,不過今天很少用也很少見桐油了,連外婆家前面池塘邊的桐籽樹也不見了,隨著各種新材料的出現桐油的消失是很正常的事。另外水桶不刷桐油就會漏水,木船漏的話修補要用竹絨桐油石灰,二戰時軍艦包括航空母艦甲板都是木製,在海上這種高鹽,高溼風吹日曬易腐蝕的惡劣環境下,桐油自然就派上大用場了,成為戰略物資也就順理成章]。


用戶南蠻子


不請自來,主要是很多答主都說了我國和桐油的關係,但是並沒有說桐油為什麼是戰略物資。所以W君來補充一下下。

先說下什麼是桐油:

上圖這種類似於大豆油的油脂就是桐油,桐油是一種極其優秀的乾性油。所謂“乾性油”是指一大類油脂,這類油脂內的高分子物質在空氣中可以經過氧化進一步形成高分子聚合物。

“乾性油”幹了並不是說這種油脂裡面的水分蒸發了,而是說這種油裡面的酯物質經過氧化結合成分子量更大的高分子聚合物了。


我們從唐代開始到今天,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桐油的主要生產國。中國桐油主要由三年桐和油桐的種子壓榨而成。

樹上的種子剝下來就是下圖的樣子了。

不要小看這些其貌不揚的種子——劇毒!只要吃下一顆就絕對死翹翹。


從工業革命開始,世界上的機械設備取代了傳統的工具,大量鋼鐵製造的設備不斷的出現。這時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防水防鏽。這樣一來汽車上需要桐油、火車上需要桐油、軍艦上需要桐油、飛機上需要桐油、槍炮上需要桐油、只要有機械的地方都需要桐油。

為什麼是桐油?這主要是桐油中大量的桐油酸(C18H30O2)的作用,桐油酸是一種18碳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迅速的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緻密的漆膜。在加入了一氧化鉛作為添加劑後,以桐油為基底的油漆甚至可以在十幾分鍾內就乾燥完成。


桐油在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迅速的取代了亞麻油(另一種乾性油)成為了世界油漆之王。可以說只要需要上油漆的地方都有桐油的身影。至此,鋼鐵是工業的骨架,桐油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工業的皮膚。


由於我國早在唐代就開始大面積的種植油桐,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中國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桐油種植國、生產國和出口國。在1922—1936年的14年時間裡,全國桐油產量由54940噸增加到145700噸,增長了2倍多;桐油出口量由450910公擔增到867783公擔,1937年出口量突破100萬公擔,達到1029789公擔,桐油價值出口創匯近億美元,是中國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也就成了大家常說的重要戰略物資了。


軍武數據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桐油的戰略地位的確是舉足輕重的,他不只是一種普通的日常用品,在軍事上的用途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桐油是劇毒物質,當然也是天然的防腐材料,防腐防酸。(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其實與桐油配套使用的還有豬鬃,這兩種物品都是當時保養武器的不可替代的材料,戰爭時期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向各式各類的武器製造傾斜,造是一方面,養是另外一個方面。

當時中國區生產豬鬃、桐油大宗物品的省份主要在西南地區,雲、貴、川地區都是重要的產區,桐油的特性前面說了,中國區產的豬鬃,由於這豬是散養,因此豬毛長的不但長,而且柔韌性還很好。


耍炮膛那簡直就是更合適不過的東西了,最重要的是不管是豬鬃還是桐油,他都是中國區特產,具有獨一無二的替代性,當時的重慶政府也是1組織了大批的人力物力進行收購,當然中國雖然有一定的槍支彈藥的製造能力,但比起美國這類軍事大國,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普遍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的美援幫助中國解決了不小的燃眉之急,但是蔣介石也不白要,這大宗的豬鬃、桐油大部分都通過駝峰航線運到了美國,因為美國與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競爭,對於艦船的需要是空前的。

而桐油對於艦船的防海水腐蝕至關重要,因此,雖然說蔣介石沒少要美國的槍支彈藥,但中國的這兩種獨佔性物資,也基本上都給了美國,因此,看起來美國幫了中國大忙,其實這忙都是相互的,中國的豬鬃桐油是世界範圍內的緊俏貨,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


歷史三日談


圖都能配錯,這個才是。






y1往昔丶紅塵如夢


至少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稱中國桐油為世界級的戰略物資並不為過。

對於桐油的戰略價值,早在抗戰前期的1939年就有媒體刊文稱其是“唯一救國的寶貝”,甚至認為“一株桐樹抵得過一支機關槍, 一個桐果抵得過一顆手榴彈, 一粒桐籽抵得過一發子彈”。這樣的說法雖有些誇張,但在當時的國內外大環境下倒也不算太離譜。

桐油與絲、茶一樣,皆為中國特產,從古代至近代,一直作為防水防腐材料用於粉刷船隻,製作油篾、煙墨或充當照明燃料。但隨著鴉片戰爭後國門開放,工業技術突飛猛進的西方發現中國桐油的乾燥、防水、防腐、酸鹼性能均優於他們過去所用的亞麻籽油,於是從1894年開始從中國進口桐油。

20世紀初,歐美航空工業蓬勃發展,桐油的作用和地位更加重要——因為機身只有塗以桐油,才能確保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完全杜絕溼氣進入,從而避免生鏽。由此一來,桐油遂逐漸成為中國出口大宗貨物之一。

據統計僅1935年,桐油大省四川產量就超過6萬噸,按當時市價可換取外匯2000多萬美元。而在1936至1937年全國出口貿易額統計當中,桐油均名列榜首,1936年出口額達7338萬元,佔全國出口總值10.4%。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一戰前後美國綜合實力激增、經濟發展迅速,其對中國桐油的依賴性非常大,據統計最多時美國有850種工業製成品需要用到桐油,1935年時美國桐油消費量佔到全球近75%。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在1937年之前中國是桐油的唯一出產地

恰在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導致中國桐油輸出業一落千丈

,而起初對華援助不太積極的美國隨著進口桐油量大幅下降,加上亞太形勢吃緊,也逐漸傾向於聯華抗日,而美方答應給中國提供援助貸款的主要條件就是換取桐油

1938年底《中美桐油借款合約》簽署,美國向中方提供2500萬美元貸款用於購買美製汽車、和整修滇緬路交通大動脈,而中方則要在期限內向美方出售22萬噸桐油。再之後,中美錫礦借款、鎢砂借款相繼達成,中方利用上述美援資金購買了

4.5萬支手槍、航空汽油、汽車和其他大批軍用物資,有力地支撐了本土抗日戰爭。

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對華政策變為敵視態度的美國政府還一度在香港市場上高價搶購桐油,為的就是儘量減輕因東北亞地緣格局變化而給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


網言軍事


桐油又叫桐子油,是一種優良的植物油,具有乾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鹼、防腐、防鏽、不導電等特性,在工業、軍事領域運用廣泛。桐油是製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應用於機械、兵器、車船軍艦的防腐、防水和防鏽,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在戰爭中應用廣泛。

推動桐油貸款的陳光甫

我國西南和華中地區是桐油的主要產地,桐油主要產地集中在四川、重慶、雲南、湖南、湖北、河南和貴州;中國也是桐油的主要出口國之一。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向國外出口桐油,用土產品換取急需的抗戰軍用物資。1938年底,中國駐美大師胡適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陳光甫一起,推動美國對中國借款,以幫助中國的艱苦抗戰。

1938年12月12日,中美簽訂了抗戰爆發後第一筆貸款協議,協議規定,美國進出口銀行向中國貸款2500 萬美元,年息4.5 釐,期限5 年;中國此間向美國出售22 萬噸桐油。這次借款史稱“桐油貸款”。

桐油貸款雖然數額不大,但對中國抗戰影響極為深遠。這次貸款讓中國軍民感受到國際社會的幫助,增強了國民政府和全體國人長期抗戰的信心。



  


民國年間那些事


桐油是一戰,二戰時期重要的工業、軍需原材料,一戰時期很多國洋大國具有很多帆船木質戰艦,戰艦的外層表面需要桐油作防腐劑,抵禦海水的浸襲腐蝕,就現代來講大多數造木船必用桐油作船體表層;二戰時期軍艦大量採用鋼鐵做船體,泡在海水裡容易腐蝕生鏽,因此船體外層要刷多層防腐漆,而桐油是製造戰艦防腐漆的必用原材料;軍事上所有的裝備,小到步槍、機槍、火炮,大到飛機、汽車、坦克等都必須刷防腐漆,防腐漆基礎原料是桐油,因此桐油是所有軍事裝備必不可少的原料,步槍泡在水裡,埋在地下,只有刷上保護漆或桐油,放多年仍然可正常使用。中國是桐油棕主國,原產地,數量眾多,中國國民黨從德國購買了多種武器,如抗日戰場的“德械師”,其實中國是用多種德國緊缺的原材料換的,如錫礦、鋁礦、桐油等等,桐油是中國出口創匯的寶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