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3393 字


閱 讀 需 要


9 min

110年前的今天,37歲的光緒死了。一天後,慈禧死了;四年後,清朝亡了。自咸豐朝開始,清朝皇帝的壽命都很短。而光緒作為短命皇帝之一,卻經歷了晚清許多大事——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清末新政……晚清政權所帶來的恥辱,所做的垂死掙扎,都在光緒年間達到極致。


這令我們不得不好奇,這位皇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光緒像


高分低能


晚清皇帝中,光緒是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1875年的1月13日,小光緒從熟悉的家裡被送進紫禁城。紫禁城實在不適合一個孩子的成長。從進宮的第一天起,小光緒總是處於太后的調教和訓斥之中。精明強幹的太后在教育上卻是一個失敗者。對親生兒子同治,她任母愛氾濫,過分嬌縱。而對繼子光緒,她卻矯枉過正。為了讓小皇帝成為合格的統治者,她發誓絕不犯過去的錯誤,不容忍這孩子身上任何一點“毛病”,對他的每一個生活細節,都精雕細刻。


如果他在早晨四點鐘時賴床,如果他在陪太后進早餐時碰響了餐具,如果他“上朝”時過多地扭動身子,如果他下跪時忘了複雜的規矩,那麼無一例外,都會受到太后親口的或者通過太監傳達的批評。太后清楚地記得同治是怎麼被慣壞的。甚至小光緒走路偶爾蹦蹦跳跳,如果讓太后看到了,都會招來一頓訓斥。太后告訴他,他是個皇帝,得有皇帝樣,像普通孩子那樣信馬由韁,是沒出息的表現。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繪畫,1902年1月28日,慈禧太后(後坐者)和光緒皇帝(前坐者)在紫禁城接見各國使節


教育學家說,刻板、教條、嚴厲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些孩子往往拘謹懦弱,膽小怕事,同時又固執倔強,不善變通。


在閱讀光緒的有關資料時,我們發現他的性格中這些特點非常明顯。在太后身邊,皇帝日益成長為一個缺乏自信的孩子。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得了口吃的毛病,一見到太后就說話結巴,越是害怕越說不利索。他感覺自己動輒得咎。


只有在書房裡,光緒能找到自信。傳統的啟蒙方式,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就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治帝就是這樣。太后和師傅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也沒能把同治的牛頭按到書桌上來。


和同治比起來,光緒實在是太聽話了。雖然剛開始也曾 “嬉戲啼呼”過幾次,可是不久,這個性格柔順的孩子就安然接受了不可違抗的命運,每天乖乖地來到書房和文字做鬥爭。他功課進展得很順利,大字也寫得越來越端正。雖然和歷代的皇子比起來,他的成績不過是中等水平,但是和他的前任同治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光緒書法


進宮之後第一次,小皇帝發現自己能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這一發現,對於處於惶恐不安之中的他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一次心理轉折。隨著漸漸能理解書中內容,他對書本的興趣越來越濃。在宮中演戲之時,他常常攜一卷書找個沒人的地方閱讀。事實上,學習是他確立自我、證明自我和娛樂自我的唯一方式。從各個方面來說,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在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看來,光緒“除了口吃這一先天不足外,無論在哪一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同治帝”。


光緒的師傅翁同龢經常得意洋洋地對人說起,小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效法古代聖帝賢王。剛剛識字不久,小皇帝就指著書內的“財”字對師傅說:“我不愛此,我喜‘儉’字”。翁同龢喜不自勝,當即跪下叩頭:“皇上聖德!皇上有此見識,真是天下之福!”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影視劇中的翁同龢


然而,事實上,光緒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厚厚的宮牆阻擋了時光的進入。雖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紫禁城裡卻還充斥著康熙乾隆年間的空氣。雖然出生在鴉片戰爭三十一年之後,光緒皇帝接受的教育卻完全是傳統的。教科書也與歷代皇帝毫無二致,不過是《帝鑑圖說》《十三經》《聖祖聖訓》之類的“帝王之學”。


他的頭腦中除了四書五經、“聖賢心法”,空無一物。他對世界大勢缺乏瞭解,甚至連那些西方國家叫什麼名字都不甚了了。因為在傳統政治教科書中,那些都是無關緊要之事。唯一重要的是“聖人之道”,老師說,只要掌握了聖人之道,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瀛臺泣血記》的作者德齡在敘述她經歷的宮中生活時寫道:“一個人只要在皇宮裡住三五年就會變得愚蠢”。她指出,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與外界絕少交流,見聞極為有限,即使是一個天資高的人也會被束縛得失去聰明。這座宮殿之城令人森然的封閉、保守和死寂,對光緒的成長構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雖然他學習成績良好,然而除了書本知識以外,他的大腦完全是空白。親政之後,經常接觸他的大臣們發現,這個年輕皇帝缺乏基本的社會常識和應變能力。在複雜的晚清世事面前,他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單純、天真。所以,在甲午戰爭和後來的變法中,皇帝的許多做法,都出乎一般大臣的預料。


脾氣暴躁


光緒皇帝在歷史上的形象是一個軟弱、文靜、備受壓抑的不幸者。事實上,這只是光緒性格中的一面。他性格中還有著完全相反的另一面,那就是暴躁、偏執、驕縱。這一般人很少了解。


光緒老師翁同龢的日記透露了許多令人吃驚的事實。還是在少年時期,翁同龢就已經發現皇帝脾氣之暴烈非同一般。僅僅從光緒九年(1883年)二月到六月不到半年間,《翁同龢日記》中就記載了十二歲的小皇帝六次大發脾氣:


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後殿大發脾氣,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鮮血淋漓,“手盡血也。”又過了一個月,三月十八日,“與中官鬧氣”,“撲而破其面”,把太監的臉打破了。五月初二日上課時摔破一碗,六月十二日,因發脾氣踢破玻璃窗,六月二十日,“頗有意氣”,“餘等再入諍之始平”。動不動就摔東西,甚至有自殘舉動,對於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講,絕非尋常。翁同龢感覺到這個孩子的脾氣十分不祥,在日記中寫下了“聖性如此,令人恐懼”。


光緒皇帝脾氣為什麼這麼不好呢?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受慈禧太后的欺負,而實際上,我們不要忘了,他畢竟是一個皇上。“皇上”這個地位給人性造成了損害,他一樣也不能避免。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寫道:“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裡便浮起一層黃色,……這種獨家佔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惟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末代皇帝溥儀


和溥儀一樣,紫禁城中的小皇帝時時刻刻生活在“與眾不同”的暗示之中。


事實上,畸形的成長環境中,光緒的人格始終沒有完全發育起來,許多心理特徵仍然停留在兒童階段。在成年之後,他仍然表現出幼兒一樣的缺乏耐心、固執己見,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滿足,缺乏等待延後滿足的能力。在太后那裡受到的壓抑,他經常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加倍發洩,使得光緒的脾氣中攙入了一絲乖戾。他的急脾氣是出了名的。他要做什麼事,任何人也不敢攔。他要什麼東西,太監們立時三刻就要弄到。《宮女談往錄》中老宮女描述到:“他性情急躁,喜怒無常,他手下的太監都不敢親近他。他常常夜間不睡,半夜三更起來批閱奏摺,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罵混賬。”


這一點甚至在朝廷上也不是什麼秘密。在皇帝親政之後,大臣們曾經向太后反應過,“皇上天性,無人敢攔”。甚至在被剝奪了權力之後,他的脾氣仍有時發作。光緒後期曾經服務於宮中的陶湘在寫給大臣盛宣懷的信中提到這樣一件事:


1904年,光緒要太監給自己的臥室安電話。太監說這種新鮮事物剛剛傳到中國,北京城內尚沒有貨物供應,得聯繫進口才行。皇帝頓時大怒,限太監一日內找到,否則掌嘴。後來因為怕太后知道,才作罷。陶湘在信中說:“藉此(事)可知老太太之嚴待非無因也,藉此可知當今之難以有為。實可憂也。且聞當今性情急躁,雷霆雨露均無一定,總之,太君無論如何高壽,亦有年所,一旦不測,後事不堪設想。”


在戊戌變法中,光緒一百零三天內,下達了二三百條上諭,其中九月份的十七天內,居然下達了132件諭旨。真如傾盆大雨,轟轟烈烈,滾滾而下。


為了避免大臣們反對,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直接下達執行,而沒有一個討論的過程。這種毫無章法的、不顧實施條件與實施可能性的做法,只能使變法停留在形式上。這場關係中國命運的改革之所以最終失敗,與光緒性格中的這種缺陷很難說毫無關係。


“那座皇宮會讓人變蠢”:光緒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光緒的靈柩


1908年11月10日,光緒同往常一樣,早朝、批奏摺、用膳。他恐怕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的衝刺階段。飯後不久,光緒感到身體不適,當晚,慈禧開始命人準備後事,將棺槨抬至乾清宮。


四天後,光緒皇帝死於瀛臺。清朝的喪鐘至此未再停過。


如果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