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曾一度被人懷疑是慈禧毒死,事實卻是病入膏肓回天乏術

紐約時報:/新聞專稿/清國獨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關注

1908年11月16日

題記:慈禧皇太后緊隨光緒皇帝而去世。昨日朝廷發佈公告,宣佈皇位由攝政王醇親王之子溥儀繼承。人們懷疑此事背後可能有謀殺。同時,慈禧之死也讓人想起她專橫的執政生涯。

光緒皇帝曾一度被人懷疑是慈禧毒死,事實卻是病入膏肓回天乏術

  • 倫敦,11月15日電:

從北京發往倫敦《泰晤士報》的一則消息說,大清國慈禧皇太后已於今天去世。大清國皇帝陛下剛剛於週六去世,他們兩人死亡時間離得如此之近,不由啟人疑竇。人們懷疑這件事情的背後可能有謀殺。而剛剛死去丈夫的皇帝遺孀對其他人而言無足輕重。

有關光緒皇帝與慈禧皇先後相隔一日而終,眾說紛壇,其中“加害說”一直流傳至今。近年中國成立了清宮醫案研究小組,由全國中醫老年病醫療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周文泉教授擔綱。據周教授對光緒、慈禧二人死前脈案的分析研究,考證光緒死於病,慈禧也死於病,因而否定了“加害說”。“加害說” 的論點是,慈禧自知將死,恐光緒親政,遂加害之。但周教授的研究表明,光緒當時已“元氣大虧,陰陽失調”、“下元氣虛, 累及肺衛”,說明病已沉痾,回天乏術,於10月14日子時進入彌留狀態。而當時慈禧的病情雖較複雜,但無突變之勢,遠較光緒為輕,她欲使光緒早死,只需靜待即可,何必毒害之?以上僅供參考。

清國皇帝死亡的直接原因據說是神經衰弱症。當快斷氣時,皇帝陛下拒絕讓別人把他搬到長壽宮去,這違背了大清國的先例。因為每當清國統治者死去時都被指定放人這個宮殿中。終於,他在還沒穿上在這種場合應該穿上的壽衣之前就斷氣了。(此說不確。清代紫禁城內並無長壽宮,意近之長春、永壽、廷禧宮等皆是后妃所居,不符禮法。按:清制,皇帝新喪,梓宮即奉安於乾清宮正殿祭奠。乾清宮本是天子寢宮,清朝自雍正皇常移居養心殿後,仍將之視為名義上的寢宮,故而停靈於此,象徵壽終正寢。)

光緒皇帝曾一度被人懷疑是慈禧毒死,事實卻是病入膏肓回天乏術

  • 北京,11月15日電:

慈禧皇太后於今天下午2點鐘去世。 慈禧皇太后是大清國的獨裁者。她從1861 年以來就手換縱清國政局其間沒有任何人成功地陰撓過她。並且,自從1881年起至今, 再也沒有人起來反對過她。

清國官方已正式宣佈皇太后駕崩,而官方剛剛才宣佈了光緒皇帝的死訊。稱光緒皇帝於昨天下午5時駕崩。這兩項宣佈在時間上相隔得如此之近!但這裡的人們相信,在官方向外頒佈訃告前,皇帝陛下和皇太后已經死了很長時間了。

今天早上8點鐘,清廷頒佈詔書,宣佈溥儀王子殿下已登基成為新帝。溥儀是大清帝國攝政王醇親王的兒子,今年才三歲。這項語書是依照皇太后在醇親王成親時所做出的承諾而頒佈的。上星期五頒佈的項語書宜布溥儀為清國皇位繼承人。

光緒皇帝曾一度被人懷疑是慈禧毒死,事實卻是病入膏肓回天乏術

軍隊已經準備就緒

大清國外務部今天早晨照會外國使館,通告了大清國皇帝陛下的死訊以及溥儀王子殿下已繼承大統。早在幾天以前,軍隊就已經進人警戒狀態,準備鎮壓由於皇帝駕崩可能引發的任何騷亂,以及由於慈禧皇太后薨逝而引發的任何武裝起義。有兩支部隊作為預備隊駐防在首都的各個據點,另有二十支憲兵分隊派往各個外國使館以阻止人們接近。但到目前為止,這些部隊還沒有什麼差事。據稱,這些保護使館的清國部隊已經接到命令:“萬一 皇帝陛下駕崩,他們可接受這些使館的支配。”

醇親王,大清國的攝政王,已經命令各省督撫像從前一樣繼續管理好地方事務,並且傳令全國為過世的皇帝陛下服喪百天,而朝廷將守孝三年。

北京的市容已經大變,所有紅色的東西都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肅穆的藍青色。這裡的百姓今天晚上得知了皇太后的死訊,雖然他們絕不是容易動感情的人,但還是被他們國家強大統治者的死所深深感染了。這個城市裡的外國人都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清國人的這種奇特儀式。人們看到皇宮裡面正舉行祭奠儀式。另外,大量的訃告也已經發出去了。

光緒皇帝曾一度被人懷疑是慈禧毒死,事實卻是病入膏肓回天乏術

皇帝和皇太后孤獨地死去

流傳了三千年的傳統喪葬儀式宜告了皇帝陛下和量太后的過世。臨終時,雖然在他們身邊圍繞著群身份低下的守護者, 但卻很孤單地、未被人注意地死去了,因為這些看護者不能接近他們神聖的君主,與他們的主子保持著一丈以上的距離。皇帝陛下就這樣死了,因為他沒有接受任何科學的救助。數月來,他都一直拒絕讓外國醫生為他診治病情。並且,雖然據傳他曾求助於中國古老醫術,但人們相信,後來他就再也沒接受任何治療了。

清廷公佈說,皇太后在上週五最後接見慶親王時,神志時而清楚時而昏迷。她同意朝廷宣佈溥儀殿下為皇儲以及醇親王為帝國攝政。慶親王是皇室成員,滿族,他在義和拳叛亂開始時是清國宮廷大臣,併兼任負責首都安全的九門提督。外國使館的官員們就是指望著慶親王能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慶親王身兼數職並深得朝廷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