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十歲,怎樣和孩子們相處?

一滴淚丶忘卻一切


到了70歲跟子女們在一起相處的時候,裝聾作啞是最好的,因為我們進入了老年,孩子們說的話我們跟人家也沒有共同的看法,我們的觀念也特別的老套,人家孩子說的話也自然不喜歡跟我們探討,所以說跟孩子們相處,語言交流是一個融不融洽的最關鍵的話題。所以說跟兒女們相處的時候注意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刨根問底,也不要干涉子女們的事情,有的時候子女們在你面前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也沒有必要去搭言。反正做到這點70歲的老爸爸,老媽媽基本上就不討兒女們的嫌。除了不表達自己意見之外,作為父親母親的也不要總嘮叨孩子們的事情,也沒有必要總為孩子們擔驚受怕,惦記他們孩子畢竟是大了,讓他們自己闖世界,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最好。



如果說自己的身體條件不好,可以僱一個保姆,也不要讓兒女們來照顧自己,孩子們上班工作忙碌,這樣的話自己僱人照顧特別的方便,另外如果說自己真的是條件不允許,身體也不行了,還可以住到養老院去,反正選擇很多跟兒女們相處也有很多好的途徑,總之別干涉孩子們就好。


伊春美食美客



鳳146983974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雖然現在不惑之年考慮古稀之年有些言之過早,但見多了老人與孩子們之間的各種糾紛和相處模式,要說沒有想過自己70歲該如何與孩子們相處那也是不太現實的事情。前不久山東67歲的老人還生了老三,雖然70歲屬於古稀之年,但現在大多70歲的老人仍奮鬥在第一線!

01.現實中父母與孩子最常見的相處情況

一、成為老漂族給孩子們帶娃

中國的現代社會,不僅僅是年輕人遠離家鄉成為“北漂”和“南漂”,老年人也隨子女去往外地生活,並形成人數日益龐大的群體——“老漂族”。對於如今中國的不少老人來說,“漂”已成為他們生活的常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有將近一半的老人,是專門漂來幫兒女帶娃的。

但這樣的“漂移”並不算瀟灑,甚至還是一門苦差事。因為有將近一半的“老漂族”,是專門“漂”來幫兒女帶娃的。

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兒女到外地發展安家立業的,此時老人為了孩子們的事業發展,只好放棄自己多年的生活圈努力融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因為老人們失去的自我和與朋友間的連結,所以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 生活壓抑不快樂。

    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對於老人來說就是跳出了舒適區,這對年齡大的人來說是一種挑戰。同時陌生的環境,雖然會面臨語言、環境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可融入的社交圈,這對群居的人類來說是一種災難!

  2. 辛苦帶娃無歸屬感。毋庸置疑,帶娃肯定是很辛苦的,帶好了那是你的責任,帶不好卻可能受孩子們埋怨。此外還有一個最讓人深思的問題是: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們的家,可是孩子們的家卻未必是父母的家。父母到孩子們家,可能要適應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長期如此,沒有一種歸屬感是必然的感覺。

  3. 和孩子們發生矛盾。因為父輩和孩子們帶娃的理念有所差異,無論是姥姥還是奶奶帶娃都會發生矛盾,但如果是姥姥和孩子媽媽吵架,只是屬於母子之間的矛盾,也許一頓飯的時間就可以隨風飄去,但如果媳婦和奶奶吵架了,可能就不那麼簡單了,要是遇上一個情商低的兒子(老公),也許家庭就會分崩離析,這對兩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二、在老家給孩子們帶娃

這種情況就是留守家庭,吃喝拉撒還包括孩子的所有都是祖輩的,教好了這是你該做的,沒教好,子女還要問責,屬於吃虧不討好,而且從孩子的教育來說,無論祖輩家庭條件還是見識上怎樣超越孫子的父母,但都無法替代孩子們的父母。

三、不帶娃

祖輩不帶娃的情況基本屬於以下幾種:

  • 身體不好,無法帶娃

  • 在一起容易產生矛盾的

02.常見的相處模式

如果將是否守好自己的界限來劃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話,一般由以下的相處模式:

一、父母子女界限彼此不清

父母子女界限不清的,一般是父母捨不得放手,孩子捨不得長大,這種是父母和子女常常將對方的事情認為是自己的事,而往往自己的事情卻處理的一塌糊塗。比如我有一個朋友,高齡未婚,作為她本人來說,已經很憂鬱了,可是她的父母更加的急,結果還得了抑鬱症,然後她只好犧牲自己事業來照顧她爸媽的身體。

她給我電話的時候,我對她說,其實你和你父母的問題在於沒有守好自己的界限,你認為你父母的身體不好是因為你導致的,你很內疚,而你的父母卻對你各種催婚逼婚給你增加負擔,如果他們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你能為你自己的幸福負責,那就是最好的狀態。但直到現在,她和父母仍然為對方的幸福負責。

界限不清的原因就是沒有區分好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什麼是父母的事情。

二、父母子女界限清晰

有很多人可能要問,父母子女作為世界上最親的人,父母有撫養孩子的義務,孩子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界限本身就有些難以劃分清楚,但是義務和界限是不一樣的,尤其當孩子長大成家立業後,這種界限就更容易化清楚了。

現在常見的相處現象其實就是界限不清的表現,比如有很多媳婦認為婆婆給帶孩子是婆婆的責任,這就是錯誤的,比如婆婆認為媳婦要像對她媽那樣孝敬自己,也是錯誤的。子女父母界限不清往往是導致家庭矛盾的關鍵。

最好的狀態就是:父母和子女彼此視對方的家庭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互不干涉內政,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彼此相互幫助,讓父母和子女的家庭都能達到一個最好的狀態。

所以當我老了之後,我想過的就是不干涉子女,也不會讓子女干涉我,彼此都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狀態。





歡樂成長錄


我就有切身體會了,前兩年小兒子的岳母因事(原來一直由其給他帶孩子)需要我們去北京給她頂替帶一段孩子。哎實話實說,吃力不討好!看樣子沒大事,但是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管教孩子的方式等等,彼此隔閡較大,時間一長,口裡不說,心裡添堵,沒辦法忍啦!好在大半年後他岳母又去了(親家獨生女家庭)我們總算解放了。所以我很同情不少老人沒法與子女住在一起,既不自由又很無奈!我的切身體會是,只要有可能,儘量不要與孩子住在一起,特別是七十以後,距離產生美是有道理的,我相信絕大部分老人是有體會和贊同的!


chenjinling26


答:古稀之年健康第一☝️

1、人老珠黃不值錢,大家都有那一天🌞

2、知趣老人受人敬,文明長輩令人愛❤️

3、人老閉嘴話要少,心知肚明不言語。

4、兩耳不聞晚輩事,一心管好身體舒。

5、個人衛生頭等事,三清水落全身潔。

6、豁達大度學裝傻,衣食住行精緻曬。





綏格格


首先,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能給孩子增加負擔。

然後,有自己的房子,最好離孩子的家近一點兒。這樣孩子們就可以經常來我這兒看我,陪我說說話,吃頓飯。

更多的,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養花種草,畫畫,做所有年輕時喜歡的不務正業的,有趣的事,保持好心情,做一個可愛的老太太。


旅行的晴天


古人曰:“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兩年前丈夫去世後,我就清閒的過著獨居的日子。

我喜歡這份寧靜,喜歡這獨一無二的自由。靜靜地欣賞音樂,遊覽頭條,拜讀大作。

每天完成一篇短小的文字,訴說自己的往事,用指尖敲出人生的絲絲感悟,片片心語,在文字中尋找快樂。

因為我不願去跟孩子一起生活,女兒女婿們會經常回來看我,關懷總是‘潤物細無聲”,一杯熱茶總在你不經意間,不失時機地端到你的手上。

我有時也去他們家小住,但住不了多久,我就要嚷著回來。女兒女婿再好,我也不想跟他們長期廝守,更不會在他們家安營紮寨。正如古話所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時聚時別,聚散兩依,在距離中產生親和美,這是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

七十歲的年紀,小病小疾是經常面對的現實。所以首先還是要管好自己的身體,不給孩子們增加麻煩。

晚年生活是幸福的。


曉涵佳佳之外婆寧群


以我的親身體驗說說這個問題。今年我七十有餘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再累也高興。平時互不麻煩,獨立生活。我要求兒子經常給我打電話,哪麼問候一句也行。目的是培養他要有對長輩的責任心。他們休息時想來家提前打電話,點好飯菜我照單採購,精心製作達到滿意。最後坐到一起吃飯還要七言八語的點評。不論說什麼我都心裡美滋滋。老伴說都是我慣的。

以前我可不是這樣,愛著急,愛嘮叨,愛多說話。結果有時不愉快。年齡大了就變了。變得比以前寬容了,心大了,不愛操心了,不愛多管事了。有時老伴又說我,你現在倒挺省心的。

可是你們不知道我現在可忙了。每天瀏覽手機微信,頭條新聞,回答悟空的題問。還要把推薦進入首頁問題抄在筆記本上,目的是減緩大腦痴呆,練習寫字。

還要熟悉手機生活功能,尤其在疫情中不用紙幣購買用品,減少病毒傳染。現在我感覺一機在手可以走遍天下了[微笑]

網友們,七十歲了高高興興的多陪孩子們幾年,把力所能及的幫他們做的事看作是樂趣,孩子的心中是有數的。你們說對嗎?


松柏木


給孩子講故事。


特斯拉2019


60歲以後就要眼色不好使,耳朵不好使,嘴巴不好使,其它全好使。這樣子才是個十全十美的優秀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