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屬於愚忠嗎?為什麼?

Kingway魏來已來


問題是誰忠於誰!諸葛是蜀漢的實際領導人,劉備與劉禪對待諸葛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

劉備並不忠於諸葛。這個很簡單,首先,諸葛命令劉備當皇帝,劉備並不想當,諸葛就以曲終人散為代價要脅劉備!迫使劉備不得不稱帝;其次,劉備明明知道諸葛的哥哥諸葛瑾是繼呂蒙之後的東吳首席大將,江夏太守。卻要興兵問罪於東吳?諸君認為劉備是在打東吳呢還是在打諸葛呢!

因為諸葛原話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劉備初聽這話是非常認同的,怎麼臨秋末晚出爾反爾了呢?所以,劉備對諸葛並非忠心耿耿,而是相當的忌憚!

劉禪可以說與他爸爸劉備相比是大相徑庭了。劉禪對於諸葛唯命是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提心吊膽地效忠於諸葛!諸葛的對錯劉禪都會徹底的維護,從來就沒有對諸葛敢說半個“不”字。即使滿心的不願意,也只能試探式的“請教”於諸葛?甚至都不敢陳述自己的意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因此說劉禪無限的忠於諸葛亮,是恰如其分的。

還不僅僅是諸葛活著的時候,諸葛死後,劉禪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行事方式管理國家了吧……行政大權確實是交還給了劉禪,同時!諸葛的治國方略也一併灌輸給了他。

延熙元年(238年)11月,命令大將軍蔣琬率軍出成都進駐漢中,執行諸葛未完的北伐事業;

全力以赴的支持姜維北伐戰爭!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這份表據說為蜀漢長老所保存😄😄😄。諸葛的兒子也不行!!!只要不是按照諸葛的方式行事,劉禪是絕不會答應的。沒把這份上表給撕毀就算是給諸葛瞻面子了。

可以想象,諸葛的戰略方針已經在劉禪的腦海裡根深蒂固了。所以,劉禪忠於諸葛亮是不打折扣的。

至於諸葛忠於誰?只有問他自己了。按照他侄子的說法,諸葛忠於孫權😂!(諸葛恪)

有一次,蜀國的使者來到東吳,群臣集會。孫權對蜀國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感到奇怪,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孫權覺得諸葛恪不同凡響,任命他為代理節度,接替去世的徐詳掌管部隊的糧食供應,諸葛聽說諸葛恪代替了徐詳,寫信給陸遜說:“家兄(指諸葛瑾)年紀大了,而諸葛恪性格疏漏,現在他主管糧食供應,糧谷是軍中最要緊的東西,我雖然在遠處,也暗地感到不安。請足下特別為我轉告至尊。”陸遜告訴孫權,孫權立即轉讓諸葛恪領兵。(東吳大皇帝孫權)

知道陸遜是誰嗎?就是在夷陵之戰中差點把劉備給燒死的人!


中行偃1


心昭日月的諸葛亮 劇照



諸葛亮屬於愚忠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用一個故事來說說“愚忠”吧。

豫讓的故事讓我們可以瞭解什麼是愚忠。

話說當年晉國有好多個家族,其中實力最雄厚的就是範氏、智氏、魏氏、趙氏和韓氏五家。這五家中,以智氏最為無賴,先是想方設法滅了範氏,搶了人家的地盤,接著又向魏、韓、趙索要土地。結果魏、韓給了,趙氏不肯給。於是智氏假借晉國國君的旨意,脅迫魏韓一起圍攻趙氏的基地晉陽城。結果,被魏、趙、韓三家聯合起來,把智氏滅了。這應該算是惡有惡報了。趙氏的族長趙襄子深恨智氏的族長智伯,將智伯的頭骨做成盛酒的器具,每逢重大宴席,便當眾展示。可想而知那個智伯是何等得受人憎惡。

智伯有一個叫豫讓的家臣,一心要為智伯(並不是自己的族長)報仇。他先是改名換姓,裝扮成服過刑罰的下人,躲在趙襄子家的廁所裡準備行刺,結果被發現了。趙襄子見他有義,沒有殺他。他剃淨眉毛鬍鬚,用漆塗抹全身直到腐爛成為癩子,假裝在晉陽城中行乞,準備伺機再行刺殺之事。他以為自己這樣不會有人認得出來,結果被一個老友聽到他的聲音認了出來。於是他吞炭把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躲在一座橋下準備行刺。無奈天不絕趙襄子,豫讓又被發現了,這回趙襄子再沒有放過他。


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



這就是《史記 刺客列傳》裡的故事,用以宣傳豫讓忠心事主。我們不否定豫讓“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豫讓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忠義之人,他的所作所為只是愚忠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他不能盡忠一主。豫讓其實是範氏的家臣,在範氏被智氏滅了之後才投靠智伯的。所以說智伯其實不是他的族長。他為什麼不刺殺智伯為範氏報仇?而卻侍奉仇人?如果他覺得範氏不夠重用他,為什麼不早早離開去別的地方?範氏被滅後,為什麼不去其它家族,偏偏就要去仇人那?這是不忠。

其次,不管原因。智伯被殺是什麼原因?一個讓別的家族恨,害自己族人改名換姓(智果全家因他而該姓輔,也因此才保留了智氏家族的血脈),死了對國家對百姓都是好事的壞人,有必要為了他而作出這樣的行為嗎?

最後是不計後果。剪髮剃鬚塗漆吞炭,這些都是在當時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屬於不孝的行為;行刺別族族長,那是無禮的行為。為了一個壞人,不惜把自己搞得身敗名裂,置自己於不孝無禮之中,有必要嗎?

不忠、不孝、無禮的豫讓,完全就是愚忠的典範。

所以,人們對“愚忠”的定義就是:愚昧地固執於自己狹隘的“忠心”思想,不管原因、不計後果地去實施所謂的“義”。


運籌帷幄的諸葛亮 劇照



那麼,諸葛亮屬於愚忠嗎?我們就根據上面的定義來分析分析吧。

首先,諸葛亮的”忠心“思想並不狹隘。他很早就成名了,並不是因為輔助劉備才出名的。當時的他,是經過考慮才選擇了劉備作為主公的,劉備的“三顧茅廬”,只是增加了一點戲份而已。更多的還是源於諸葛亮自己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對當世所有英雄的思量。要知道象他那麼智慧的人(這個應該不會有人否定吧?)如果不願意追隨劉備,劉備就是“三十顧茅廬”也不一定能見著諸葛亮。

在《隆中對》裡,我們能看到,諸葛亮在劉備還沒來拜訪之前就對天下做了分析。絕不是劉備來了之後臨時抱佛腳寫出來的。

他從天下的局勢說起:”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然後評價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並得出結論:“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再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提出荊、益兩州的地理優勢:“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最後給出了戰略:“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對於劉備的邀請,諸葛亮是有準備的。他的忠心,是源於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並不是簡單的“只忠於漢室”的狹隘忠君思想。


心懷天下的劉備 劇照



其次,諸葛亮忠於劉備,是因為劉備值得他盡忠,而不是因為“劉備是主公”。劉備之所以值得盡忠,也並不完全是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而是劉備有一顆關懷天下的善心。個別事例,可以說劉備不守信用、比曹操還奸詐,但總體來說,歷史對劉備的評價還是與諸葛亮對劉備的評價是一致的(《三國志 蜀書九》):

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而劉備,除了心懷天下讓諸葛亮甘於服務於他外,他對諸葛亮的態度,也回報了諸葛亮的忠心:國家層面是丞相,實權上錄尚書事,地方上領益州牧,成都方面領司隸校尉,個人方面封琅邪之縣侯。而那時,諸葛亮還很年輕。

劉備將自己與諸葛亮的關係比喻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這不僅僅是說自己得到了諸葛亮“如魚得水”,胡三省指出了這句話背後的真意:“所謂魚有水則生,無水則死。”

君臣之間無比的信任,是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原動力。這是在同一個夢想下的忠心,是有原因的忠心,而不僅僅是“必須的”忠心。


後主劉禪 劇照



最後,諸葛亮忠於劉備的所作所為,一切都是出於對蜀漢有利的戰略需要,而不是不計後果的報效行為。

他的忠心,主要體現在一心一意治國上。《中國通史:諸葛亮治蜀》裡說,法治有三種境界:①百姓怨聲載道,沸反盈天,這是法治的最低層次;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這是法治的次低層次;③百姓口無怨言,依法守法這是法治的最高層次。諸葛亮依法治蜀,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百姓口無怨言,心有服意,受罰者刑之而不怨,誅之而不怒。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繼續為國效命,完全不會因為主公換成了只有十七歲的劉禪而懈怠。這說明諸葛亮效忠的是一種理想而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劉備剛好就是與他理想相同的人。

有人說,諸葛亮是架空劉禪的權臣,他只忠於劉備而不忠於劉禪。這樣說的人應該是屬於“瞎子摸象”式的論斷。諸葛亮早在劉備稱帝時、甚至是在劉備稱帝之前就已經總攬政務了,而劉禪繼位後傳承老爹的做法,繼續為諸葛亮行使職權提供支持。

諸葛亮對於這位幼主,也一樣地忠心耿耿。《三國志·先主傳·裴注》記載,諸葛亮親自為劉禪抄寫前人智慧之書,幫助幼主學習成長。

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這不是忠心是什麼?不是為了國家難到只是為了取悅主公?抑或只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

諸葛亮可不是豫讓那種一昧無知不計後果的效忠主人之徒!


一代明君李世民 劇照



結論,諸葛亮不屬於愚忠。諸葛亮對漢室忠心耿耿,是歷史上“忠臣”的典範。

唐太宗對諸葛亮評價甚高,在他彌留之際,他召來褚遂良與公孫無忌,對他們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託諸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 他希望褚遂良和長孫無忌能象諸葛亮一樣,忠心於大唐帝國。

然後轉頭對太子說:“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

任何時候,諸葛亮這樣忠心於天下的人,都是國之良善!


羽扇綸巾的孔明



歷史很有趣,司馬光遷來敘敘。歡迎朋友評論區留言溝通,感謝閱讀!

本文參考書籍:《舊唐書》《三國志》《史記》《中國通史》


司馬光遷


諸葛亮絕非是那種只讀死書的呆子,他讀書時候是觀其大略,也就是不糾結細枝末節,博覽群書,很懂得歷代興亡之事,對歷史人物多有了解。他有強烈的讓全國再次統一的願望。他的學習目的性很強,走上工作崗位後就矢志不渝地執行,直到油盡燈枯。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匡扶周室功高至偉。孔子稱讚說,沒有管仲,我們還是披頭散髮,穿衣露著左肩膀野人呢。諸葛亮的確也是這樣的人物,後人又比喻他為周公。諸葛亮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國家棟梁,充滿了正能量。

愚忠,是指昧於事理的忠心,或者有能力而忠於沒有能力之人不能完全發揮的行為。諸葛亮不是愚忠。諸葛亮聰明而且明智。諸葛亮非梧不棲,非主不依。他選對了能用人的劉備,他與劉備的關係如魚得水,劉備以諸葛亮為老師。

諸葛亮最傑出的貢獻是輔助劉備,首先提出了隆中對,讓劉備有了大方向,幫助讓走投無路的劉備擁有了荊州和益州,有了恢復漢室的基礎。在任蜀相時,效法管仲,嚴峻法制,率先垂範,廉潔樸素,發展農業,這讓蜀國有了堅固的大後方和清明的治理。做法當然是得到了劉備的大力支持。也是報答了劉備的知遇之恩。君臣際會傳為美談。

劉備臨死託孤給諸葛亮,更加信任。後主劉禪也積極支持諸葛亮北伐,每次北伐都激動離座告別相父。諸葛亮在北伐中自己失誤,自己責罰自己,自貶三級,得到後主劉禪的理解,讓他以右將軍職位行丞相事,重用依舊。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小事情親力親為,唯恐不足,最後病死在北伐途中。

諸葛亮是盡人事而任天意,假如再給諸葛亮10年壽命,三國形勢會大大不一樣,他培養的人才都初步顯露才能,他也得到了許多教訓。諸葛亮在世時就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可惜是天不假年。

後人多憑弔諸葛亮,最著名是杜甫的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李商隱也有詩,雖然晦澀點,但還是可以知道,對諸葛亮早亡有著深深的遺憾。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諸葛亮成為古代傑出大臣的模範,雖然知道魏國強大,依然北伐不止,前後出祁山5次,都無功而返。這是對劉備的報答,也是對大漢朝的永遠懷念。在晉朝建立後,國家並沒有長治久安,混亂達200年,還是當時的禮樂墜毀,士大夫們不知道所以相互攻伐的原因。某種意義上諸葛亮代表著一個輝煌的大漢文明結束,所以他的奮鬥顯得更加有意義。他是有著開闊的歷史視野政治視角,嚮往禮法文明,所以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糾正這種風氣,具有奉獻精神,有明確的自我意識。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文明火種的帶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