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為何能夠在周800年之後,始皇言出隨法所立的王朝兩年之內所亡?

為何那個在商君所尊基的法律嚴明的大秦帝國會在一聲怒吼之下而滅?

秦法殘酷傷民心

秦國早期的法制原是相當落後的。自公元前三五九年起,商鞅兩次變法,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強調法律具有"範天下不一而歸一"的功能。《商君書》開篇《更法》,便申明瞭一個基本主張:"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是由立法思想講到變法的必要:因為法治的目標在於愛民,禮儀的目標在於方便國事。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凡此,足見商鞅立法思想的人民性,在古代社會是絕無僅有的。在諸多的中國古代立法論說中,商鞅的"法以愛民"、"法令民之命"的先進思想,在此思想上向秦國實施一系列的新法推廣。

但是,在戰國時期,那個年代如此先進為民的秦法卻變得無比的殘酷,秦法第一個便是什伍之法,即建立社會基層組織。十家編為一組,互相勉勵生產和監督行動,一家犯法,其他九家有檢舉的義務,不檢舉者腰斬。

而檢舉本組以外的其他犯罪,跟殺敵的功勳一樣,重賞;藏匿犯人,跟藏匿敵人一樣,重罰。就連商鞅自己在逃亡之時向借宿農家也被趕出,可見秦法之嚴明。

而陳勝吳廣起義也是因為延期到達目的地而依法當誅迫不得已,才拉開起義的衝鋒號角。

秦法之嚴,是商鞅的特色,比如商鞅之時規定,誰把灰倒在官道上(這和現代的危害公共安全有些相似),可能遭受斬腳趾的重刑。所以才會有劉邦進入咸陽之時,為了取得民心對咸陽百姓作出的承諾,便以廢除秦朝苛法為號召,與關中父老與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說,殺人的人要處死,打傷人或者偷盜,抵償相應的罪名和刑罰,我會廢除殘酷的秦朝刑法.所以才使得劉邦有了關中地區廣大的民心,得以與項羽一爭天下。

所以民眾在秦朝如此重刑之下,怎麼可能不心中有怨,也為他的滅亡埋下伏筆。

六國剛滅心不死

對於秦始皇來說,在他當年統一六國之時,對於六國的各個貴族王室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採取了安撫政策,哪怕當時派荊軻刺殺他的燕國太子丹,也在事情敗露後,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軍以求和,並沒有連及其他。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而且秦國與其他國家的制度不同,秦國的農戰制度去除了一切貴族的特權。例如,秦滅六國,反差最大就是楚國貴族了。在楚國,他們有世 襲特權,秦國滅了楚國,對楚國的貴族既沒有趕盡殺絕,又沒有給予他們在新政權內差役,同時也沒有經過中央集權的制度洗禮,他們當然對秦朝咬牙切齒的仇恨,這是楚國在滅秦戰爭最堅決的原因。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所以,在霸王滅掉秦朝之後,大封天下,其中,很多國家都是當時六國貴族,比如,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代王趙歇,等18個網,裡面有數個都是當年的六國後裔,六國貴族,這些都是秦末起義的勢力,在秦朝之時,各個貴族希望恢復他們的統治,看到秦朝有頹廢之情勢,便相互聯絡,試圖恢復他們的王圖霸業,在現當年的祖宗基業。

皆因為秦始皇滅掉各個國家,對這些國家的貴族並沒有雞犬不留,而是使得他們繼續生存,他們的當年臣子依舊與其保持聯繫依舊顧念舊情,試圖恢復他們當年的地位,所以,在出現起義之後都迅速響應。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這也是當年秦能夠快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家制度不應時

為了能夠建立強大的王朝,滅戰國其他國家,秦朝在強盛之時擴張之時,使用的制度是軍功爵名制,廢除除了當時周王朝世卿世祿的政策,不論出身門第階級階層一切以軍功為準。

秦和其他各國一樣,論功行賞,但突出的特點是計首賜爵,得一甲首,賜爵一級,所以諸侯稱秦為"上首功之國"。秦的爵位,可以為官,可以得到田宅和役使庶子,可以用來贖罪或贖奴隸,總之,可以給有爵者帶來許多利益,而利益的大小,又根據爵位的高低有所不同,功多則爵高賞多,功少則爵低賞少,而且有罰與賞相配合。這就激勵了秦軍的無畏鬥志。秦的軍功爵制,集中了各國軍功爵的優點,在一定意義上說保證了秦對六國的統一。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二十級爵位分別是:一級曰公士; 二,上造; 三,簪嫋; 四,不更; 五,大夫; 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十,左庶長; 十一,右庶長;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 十七,駟車庶長; 十八,大庶長; 十九,關內侯; 二十,徹侯。

只要有軍功,它會有給你相應的爵位,相應的土地,相應的房屋,相應的財富,而爵位不夠其宅地也有大小的要求,軍功最高甚至可以封為關內侯徹侯,與國同休,只要漢朝存在他們的家族永遠強大,會被分封上百戶上千戶的民眾來供奉他們,國家會給他們相應的食㞎在他們的封國之內,他們便可作威作福,所以軍功爵制是秦王朝鼓勵士氣、提高戰鬥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對秦人來說,則是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

但是在秦朝一統六國之後,已無其他強敵,派出蒙恬帶領30餘萬的長城鐵騎在河套地區擊敗了匈奴,月氏人塞人,派出南海都尉任囂南海郡尉趙佗帶領50萬人進擊百越之地,制服百越。環顧四周,四周已無其他強敵,所以導致此時的軍功爵名制已經感覺無處可使,

但是,這卻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他沒有及時的改變自己的制度,使得國家的前行出現了問題。政策的問題,使得國家的前行舉步不前,人民依舊對戰爭有著極其的熱情,但是卻無一強敵在側,所以也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又一伏筆。

賦稅徭役重如山

秦朝是經過多次戰爭才統一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都等著秦始皇實行休養生息制度,可是秦始皇卻只顧自己享樂。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 、雜役、軍役等。

這裡有三個因素值得注意,第一是強迫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是否樂意,都會被抓起走,範喜良就沒有跑掉;第二是無償運動,就是說累死累活都是沒錢的;第三是種類多,要去幫著修工程,要去朝廷官府打雜,還要去幫著打仗,哪裡需要去哪裡了,你說秦朝的百姓能樂意不?

而秦朝統治時期他的賦稅為泰半之賦,也就是三中取二,如此重的賦稅徭役,才使得民眾在劉邦進入咸陽之時,他的軍隊獻出酒肉,歡迎劉邦來解救他們。

誠然,秦始皇的功績是偉大的,他南征北越,北擊匈奴,修建長城,開發北疆,開擴西南,修建直道,修建阿房宮,以及浩大的陵園,就沒一個工程都需要發動幾十萬軍隊民工。這麼多工程沒錢沒人力怎麼辦?那就只有拼命加重賦稅和徭役了,人民苦不堪言,自然就紛紛響應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了。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例如,據說修建長城就動用了百萬人口,修築陵墓動用七十萬人口,秦朝征服百越的軍隊就有50萬人,防備匈奴的軍隊有30萬人,這些都是在其他情況下從未改變過的,而對於當時只有2000萬總人口的秦朝來說這無疑是及其殘酷的。有一句話叫在長城的每一塊磚石下,都埋葬著一位民工的屍骨,可見其死亡率之高。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修建阿房宮的時候就更荒誕了,公元前202年,陳勝、吳廣已經起兵造反了,阿房宮還沒有修建好,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上書希望停止修建阿房宮,卻被處死了。直到秦二世滅亡的時候才停止修建阿房宮,阿房宮也被燒了,為何燒?因為大家都是怒火中天。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秦朝的賦稅和徭役實在是太重了,大家早就想反了,就等著人振臂高呼了。

所以這也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但是他卻只有十四年的壽命,從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07年,歷經二世而亡。

為何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兩年之間土崩瓦解?

在當時秦朝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賦稅徭役太重,政策跟不上時代,法律太過殘忍,前朝貴族暗流湧動。這都是造成大秦帝國滅亡的原因。

且其焚書坑儒,使百家典籍之不存,如詩經原件若非大儒魯申公保存二十餘稿則全部被毀,數百年百家爭鳴之像,盡數毀於一旦。

於文學界這是一個萬惡的國家,於百姓這是一個想讓他們無法生存的國家,于軍隊這是一個已經無法讓自己建功立業卻依舊需要繁重徭役的國家,所以這個國家應該死亡,為了順應民心也必須滅亡。所以大秦壽14,歷二世而亡,然也。歷史之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