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1918年8月,傅斯年在給北大校長蔡元培的一封信中,明確反對哲學隸屬於文科,理由是西方哲學以自然科學為根基,而中國哲學以歷史為基礎,中國本沒有所謂的哲學,有的只是“方術”。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把哲學史刻意稱之為“道術史”。連翻譯過《哲學要領》的蔡元培,也在1924年寫《簡明哲學綱要》的時候,無奈地強調“我國的哲學沒有科學作前提,永遠以聖言量為標準。”

從西學東漸開始,有關中國有無哲學的爭論和擔憂,就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直到1933年,馮友蘭先生應商務印書館邀請撰寫了《中國哲學小史》,終於為中國哲學正了名。

作為中國20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他在這部6萬多字的《中國哲學小史》中,系統論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融入了自己對中國哲學的深刻理解。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01 名言雋語,比喻例證:中國哲學的核心特質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不是沒有哲學,只是不像西方哲學那樣相對系統而已,他把中國哲學的核心特質歸納為“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八個字。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孟的語錄體和隨感式,老莊的格言化和寓言故事,都為中國哲學奠定了一種詩性化的言說方式。後來作為中國傳統思想主流的儒釋道三家,莫不如此。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中國古代哲學中常用的語錄體,就是用名言雋語的方式來表達思想觀點,它不注重而且通常也沒有嚴密邏輯的過程,《論語》就是這樣的典型文本。在《論語》中,孔子以智慧長者的姿態,針對學生提出的種種問題,無需嚴密的邏輯論證,直接給出獨特、精闢的論述,學生也欣然接受。

中國古代哲學話語方式的另一特點,就是喜用類比思維,也就是往往採用比喻的方式來闡釋問題。比如說《莊子·天道》中,就用“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來比喻事物的精妙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這種“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意境,馮友蘭先生稱之為清晰不足而暗示有餘。它可以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02 百家爭鳴,風雲變幻:子學時代的中國哲學


所謂子學時代,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時代。這個時代奠定了中國哲學和政治社會的基礎。子學時代裡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流派,分別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儒家學說,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闡發。孔子認為“仁”是人的性情合乎禮的流露,進一步,孔子從肯定和否定兩方面來闡釋“仁”的意義。

肯定的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稱之為“忠”,這屬於“盡己為人”;否定的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稱之為“恕”,這屬於是“量己度人”。兩個方面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也就是實踐“仁”的途徑。

孟子在發展了“仁”的思想基礎之上,又提出了“義”,進而形成了“四端說”。孟子認為,人的本性中都有惻隱之心、兇惡之心、慈讓之心、是非之心,如果它們加以充分發展,就發展成“仁、義、禮、智”四德。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老子的思想,重要是言道言德,著重於事物的原理,而莊子對道的理解,多在超自然的一面。莊子是從更高的觀點看事情,以更加超然的態度超越功利現實。總結起來,就是“齊生死,齊勿我”。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法家思想在早期時,韓非子綜合了商鞅的“法”、慎道的“勢”和申不害的“術”,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從秦王嬴政開始,法家思想在政治實踐上大放異彩,雖然在秦以後法家很少被公開提及,但是後世的傳統中國政治,實際上都是“外儒內法,儒法互補”的路子。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和“非攻”。兼愛類似於西方基督教所講的博愛,但比博愛更深刻。博愛只強調了愛的廣度,兼愛則更強調愛的無差別。

非攻,主要是提倡和平、反對不義之戰。墨子講的非攻並不是反對一切形式的戰爭,而是反對非正義戰爭,對於非正義戰爭,也要用戰爭來阻止。

由於種種原因,墨家思想在戰亂紛爭的時代,很難得到實施。後來,墨家思想就散落於民間轉化為了“俠義”思想。


03 包容匯通,三教合一:經學時代的中國哲學


所謂經學時代,指的是解釋諸子時代的各種經典,並賦予它們新含義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哲學大都是和政治有關。當時,大一統的政治促成了大一統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就是主流。

同時,政治上統一和分裂的輪轉,也決定了思想流派雖有對立,但不是絕對排斥,它們相互之間是融合共生的。在儒家主流的基礎上,中國哲學逐步形成了儒釋道三教並存的格局。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儒家成為主流思想,有關鍵的兩步。第一步,是大一統的政治需要大一統的思想。也就是,在百家爭鳴之後,儒家符合政治統治的需要脫穎而出,最終被定為獨尊。

第二步,是道統說和宋明儒學促進儒學復興,把儒學推向中國思想發展的新高峰。

漢初,道家“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十分盛行。但是,儒家的入世和教化思想更適合現實社會與政治發展需要,在這一背景下,董仲舒結合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提出儒學大一統,為漢朝存在的合法性提供理論依據。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道家思想並沒有消亡,而是轉入民間發展。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漢代之後,中國長期進入分裂狀態。此時,佛教開始傳入並逐漸擴大影響。加之,“五胡亂華”等歷史事件的影響,儒家主流地位風雨飄搖,不再有昔日的獨尊地位。

為了重新恢復儒家的活力,同時也為了解決當時的現實問題,唐朝的韓愈等人重新解釋了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提出了“道統說”。道統說拉開了新儒家的序幕,是儒釋道三家思想路線的融合交匯。

在三家思想路線的交融中,儘管新儒家的地位凸顯,但同時也給佛家和道家以充足的發展空間。進一步說,儒家的獨尊,佛家的傳入和進一步中國化,道家的復興和在民間立穩根基,最終讓中國哲學形成了儒釋道三家並立的最終格局。

暢銷80年的經典,道出了數千年的思想洞見

04 結語


1982年,哥倫比亞大學授予馮友蘭先生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先生寫詩以明志:“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作後薪。”可以說,這句詩既表達了先生的志向,也代表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小史》是在馮友蘭先生思想日臻成熟後所寫,這樣一本舉重若輕的小史,已問世八十多年,它是馮友蘭先生留給後世的一份禮物。

雖然是薄薄的一冊,卻是先生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精華總結。打開它,可以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能夠凝練地掌握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

在這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每個有進取心的中國人,都應該瞭解一下中國哲學,讓它們來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