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為什麼成為了中國幾千年歷朝歷代難以逾越的高峰

中國的聖人孔子,孟子皆誕生和成長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也是在這一時期集中出現,國學經典著作中,一大半出世在這一時期,短短几百年出現的先賢和各路聖人,大思想家,軍事家比後世兩千多年的還多。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成為了中國幾千年歷朝歷代難以逾越的高峰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出生於這一時期,在這個時代,國人的精神狀態,男兒血性,都堪稱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這也是一個包容的時代,文人志士,只要有真才,總有施展才華的地方。

世人總是提及強漢,盛唐,大元,富宋,殊不知,正是春秋戰國長達幾百年的諸侯爭霸,百家爭鳴,才奠定了中國後世幾千年以來的大統一基礎,任何事情出現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成為了中國幾千年歷朝歷代難以逾越的高峰

歐洲人經常感嘆,為什麼歐洲沒有像中國一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秦始皇,但秦始皇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有一篇《過秦論》中的語句說的好,“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這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奮六世之餘烈”,也就是說秦國是經歷了連續六位君王的努力,在這個基礎上才最終由秦王嬴政統一了天下,成立秦帝國,號始皇帝。而歐洲也出現了一個拿破崙,但拿破崙就是再厲害,法國也統一不了歐洲,單看當時法國在歐洲體量便能明白,海軍和經濟實力遠不如英國,人口和麵積遠不如俄國,加上還有善戰的普魯士,富庶的奧地利,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拿破崙只要軍事失敗了一次,便再無翻身之力。而秦國當時在嬴政繼位時的體量是佔據天下近一半的面積和人口,中國當時三大糧倉,佔據兩個,秦國佔據富庶的巴蜀之地和關中平原,而華北平原由其它六國分居,所以嬴政第一次伐楚時即便損失了二十萬精兵,第二次同樣可以重新派60萬大軍滅楚。

中國人為什麼有大一統的思想,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名義上就是一個統一的帝國--周朝,其它的如秦國,趙國,魏國,韓國,齊國,楚國,燕國,宋國,越國,吳國,中山國等,都是周天子治下的諸侯國,而長達幾百年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也讓文人志士深刻明白,大統一才是王道,只有大統一才能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少受戰爭之苦,由此誕生出了一大批促進大統一的著作,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大統一,沒有大統一這個基礎,天地君親師等道德倫理便無從談起。

這一時期,因為名義上是一個統一國家,各諸侯國人才之間的流動便變得正常,無所謂叛不叛國,因為本身都是周天子的臣民,各諸侯國為了各自能在殘酷的競爭中活下去,也積極招募和使用人才,這一時期,便集中出現了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等,著名的合縱連橫,孫子兵法等軍事著作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後世的強漢為什麼強,從思想文化上因為有儒家的忠君愛國和大統一思想團結國內各族人,使漢朝體量上遠遠強於匈奴。治國理政上,有法家思想以法治國,使得國家機器可以有條不紊的運行,社會階層不至於固化。軍事理論上漢人飽讀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又有先輩們大量經典案例作參考,很難不出名將。著名的漢將霍去病18歲便領兵出征,對匈奴戰無不勝,22歲便封狼居胥,名滿天下,如果不是之前飽讀軍事理論,怎麼無緣無故就這麼生猛。

在春秋戰國時期,哪怕出身再卑微,只要有才,也能躋身貴族之列,當時大大小小几百個諸侯國,都為了人才擠破了腦袋,戰國四大公子,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這四位之所以被譽為四大公子,皆是因其門下食客眾多,所謂食客也就是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他們構成了國家從政力量的新鮮血液。

春秋戰國從諸侯混戰,到七雄爭霸,到最後天下歸一,從這時起,大一統思想便流淌在了中國人的血液中,深入骨髓,才出現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東方式奇觀。沒有春秋戰國這一時期做基礎,後面的一系列盛世都是白談。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統一天下後,官員問,是把元朝定為正統的前朝還是南宋做正統,朱元璋毫不猶豫選擇把元朝做為明朝之前正統王朝,而把南宋列為偏安一隅的諸侯,很簡單,因為元朝統一了天下,符合大一統思想。後面的滿清也是一樣,對外戰爭和簽訂合約等正式場合,一律以中國自居,而不是清國。因為他們接受了儒家文化便是接受了大一統思想,天下的概念。

後世的所有王朝,讀書,治國,理政,皆離不開春秋戰國時期著作的貢獻。所謂的盛世,皆是站在春秋戰國這一時期基礎上前進的。所以,這個時期也成了幾千年歷朝歷代來難以逾越的一個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