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相比聪明,努力才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一,说孩子聪明,是夸奖还是诅咒?

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评价一个孩子:这孩子聪明的很,就是不愿意学。

评价者通常是看似无奈、佯装生气,更多的却是掩藏不住的喜欢和赞许。他的潜台词其实是:这孩子聪明,只要他肯学、愿意学,绝对优秀;而被评价的孩子呢,心底也清楚的很:大人其实是在夸他聪明,并且还很为此喜欢和骄傲,所以,大多数会有恃无恐地继续“不愿意学”的状态。

这类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机灵,活泼,反应灵敏,好奇心强,学东西快。而这些也正是世俗人们用来判定某人是否“聪明”的一系列标准。


“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相比聪明,努力才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与聪明相对应,孩子听到的最受打击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努力,不然就比不上别人。这句话也有它的潜台词:你不聪明,所以,你只能努力。就如俗话所说:聪明不够,努力来凑。也许你是在鼓励孩子,可孩子从你的话里提取到的信息却是你对他的评价和否定:他很笨,他不聪明。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思维方式和理解认知上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空间和弹性来容纳复杂的东西,就是简单直接的“非白即黑”,没有中间地带——要么聪明,要么笨。

无论是隐晦地夸孩子聪明,还是暗示孩子笨,你都是在对孩子做出一个评价,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出来。一两句评价可能影响不了一个人,也不会对这个人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孩童时代本就是一个被外界塑造和影响的阶段,如果孩子从小就浸淫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在这样的评价下长大,那他会怎样来评价和判断他自己,会怎样依照这些评价来行动和成长,又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他人?

因为从这最常见的例子里,至少包含了如下的几个点:

  • 1,说到“聪明”,一般都是指智力高,需要努力就说明“很笨”,也就是智力低;
  • 2,聪明和笨都是天生的,几乎是不可更改的;
  • 3,聪明值得夸奖和骄傲,而努力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排在最后面的;
  • 4,一个人能否有出息,能否幸福,以及会获得多大的成就,智商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这也是很多人,包括很多父母仍然认可的观点,它们虽然不能说绝对是错的,至少也是很片面的。如果拿它们来评价和指导孩子,只能是误人子弟。

二,聪明和努力真正的意义,原来对应着固化和成长。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他的经典著作《终身成长》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 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

那些喜欢孩子聪明的家长教育孩子用的正是“固定型思维”。

但是,聪明和智力反映的只是一个人(或动物)在逻辑、理解、推理、学习、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早就有研究证明: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改变的,而且除了极少数天才级别的人和一些天生低能的人,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都是处在中间的,差别并不大。

再者,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成功中,智力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相比聪明,努力才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而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就是把聪明看的过高过重,而且不可改变。正是因为如此,它才限制一个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一旦一个孩子被评价为“不聪明”,那似乎他就只能那样了,没什么大出息了,你阻断了他进步的空间和成功的机会。

与聪明相反,努力,在很长时间里都被人看不起,甚至排斥,但是,在“成长型思维”人的眼里,它却是所有人,尤其是大多数智力平平的的普通人成长的空间,成功的机会——只要愿意付出努力,一切都有可能,即使是只“笨鸟”,只要先飞,勤飞,也能比别的鸟飞的高,飞的远。

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那些幼时被夸“聪明”的好苗子,到后来却“泯然于众人”,而那些“资质平平”的笨人反而能取得大的成就的原因。

因为在“固定型思维”的教导下,那些聪明的孩子依仗着自己比别人多的那么一点点“小聪明”,不愿意付出努力,不愿意下笨功夫;等到被别人超越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就只好用“我聪明,但是不愿意学”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和面子,这样一来,更不能努力了,因为一旦努力了却还是没赶上别人,那岂不是说明自己并不聪明?所以只能这么拼命维持着假象。

他们的一生可能都被限定在那点“天生的、后天不可改变”的聪明里,动弹不得,失去了更大的可能性。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就早早的跳出了聪明的限定,因为努力可多可少,是无尽的,且由自己说了算,那相应的,取得的结果和成就也有足够的弹性。人生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空间足够大,足够宽广;而且,即使失败了,还可以重来,可以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达成结果。所以,想要什么,踏踏实实努力就对了。


“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相比聪明,努力才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三,如何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家长?

  • 1,最好不要评价孩子。

我们习惯性的会给一个人一件事下评语,而事实上,每一个评价都是脱离了过程的一个结论,不但对错难辨,还都是对孩子的限定,不但阻碍了孩子其他发展的可能性,也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父母最好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以及他做的事情。

什么是描述性的语言?就是只叙述这件事的过程,而不夹带自己的评论或建议。比如,今天孩子和朋友闹矛盾了,向你求助,你可以和他一起复述一下这个事情的经过:今天,你和小明闹矛盾了,因为打球的时候……你不能直接下结论说“这件事你做的不对”或“我觉得你最好怎么怎么做”。因为这是孩子的事,如果你做了,你就是在越俎代庖,严重点说,是在阉割孩子的能力发展。

你在和孩子一起复述这件事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分辨出其中的是非对错,进而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这个结果,无论多么青涩和肤浅都没关系,都是孩子巨大的成长。因为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经历和思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出自己的自信心和掌控感。


“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相比聪明,努力才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 2,家长要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且不能停止学习。

其实有真正固定的东西吗?并没有。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固定的只是“我们的思维”,我们对某些东西,某些事物的认知。一旦你在脑海中认定某样东西,你就会用相应的态度去对待它,它的其他可能性就会自动隐形。而且,你在用这种思维方式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不自觉的把它传给了孩子。虽然你没有刻意教,孩子也没有刻意学,但是“孩子从来都是父母最好的学生”,不论好坏,照单全收。

很多时候,可能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是错的或者片面的,这就需要家长们时时做自我审视了;而且,养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孩子也在不断的成长变化,这也需要家长们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升级了。这样一来,也能督促家长在育儿的同时,自己也不能停止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