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本 期 導 讀

很多同學每年到春季都會出現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臉上油膩洗不乾淨的感覺,這可能是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


穀雨到了,這個節氣後降雨會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溼人遇此春雨綿綿時,真如屋漏又逢連夜雨。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為什麼春天溼氣重?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 請按夏、秋、冬、春順序

每季度順時針轉動90度來參考閱讀

圖中橫線代表地平線


冬去春來,陽氣出土把地裡面水分帶出來,乍暖還寒,又把地表的水分凝住了,冷空氣走後,暖溼氣流迅速反攻,致使氣溫回升,帶出地表的水分,產生溼氣。


空氣中的水份遇冷凝結成水滴,附在牆壁和地板上,便好像是牆壁和地板滲出水來了。


立春之後是雨水,春分之後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再下來就是穀雨。


由於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溼人遇此春雨綿綿時,真如屋漏又逢連夜雨,整個人就溼漉漉的。


天人相應,我們的身體溼氣是如何形成呢?


體內溼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溼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那麼祛溼有什麼好招,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聊開: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常用藥物


常用的祛溼中藥有三大類:

1.芳香化溼


藿香、佩蘭、蒼朮、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主要適用於寒溼類。

2.清熱燥溼


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苦參、茵陳、金錢草、田基黃、溪黃草、垂盆草等——主要適用於溼熱類。

3.利水滲溼


茯苓、澤瀉、豬苓、赤小豆、車前子、車前草、通草、燈心草等。若與芳香化溼類配,

治寒溼類;如與清熱燥溼類配,治溼熱類。


如果是脾虛生溼,還需配上補脾祛溼功效並見的藥物,如白朮、扁豆、五指毛桃、芡實、黃芪(可利水)等。


如果是溼痺,還須用祛風溼藥,如羌活、獨活、木瓜、蠶砂等。


病機上,溼容易阻遏氣機,治法上氣行則水行,所以祛溼方中常配行氣藥,如陳皮,行氣燥溼,健脾化痰功效齊備。


行氣與祛溼功效並見的常用藥物還有:砂仁、白豆蔻、厚朴等。


《黃帝內經》還有「風能勝溼」的觀念,所以也常用防風、羌活、白芷、藁本、荊芥等祛風藥來助祛溼。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常用食材


薏苡仁、五指毛桃、芡實、黃豆、赤小豆、黑豆、冬瓜、陳皮、荷葉、土茯苓、馬齒莧、玉米、高梁、蕎麥、大麥、白果、蓮子、胡蘿蔔、芥菜、海帶、紫菜等。


廣東人喜歡煲湯,以下重點介紹幾味常用的藥食同源湯料,各人可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可單用,或排列組合地換著用。


薏苡仁:

味甘、淡,性涼。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如果用於寒溼者,建議用炒薏苡仁,這樣它的藥性就變微溫。


五指毛桃:

味甘、辛,性平,氣味清香。

功效:健脾補肺,行氣利溼,益力舒筋。廣東地區民間常用來煲湯。


荷葉:

微苦、微甘、微辛,性平,氣清。

功用:消暑利溼、健脾昇陽、散瘀止血。現代用得最多的是去膩與消脂減肥。


芡實:

味甘、澀,性平。

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

解毒,除溼,通利關節。現代常用於預防與治療痛風。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退黃。


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

功效:益腎補脾、利水解毒。


冬瓜:

味甘、淡,性微寒。

功效:利尿,清熱,化痰,生津,解毒。若體寒者想喝冬瓜湯,煲湯時最好加些生薑下去。


注意: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較強,孕婦別服。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食忌


溼人忌食:油炸、甘甜、油膩、重口味、高熱量等容易化痰溼的飲食。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中成藥


這部分牽涉到對證的辨識,論到方證對應時,請參照文章《如果覺得自己溼,看看屬於哪一款?》。


寒溼困脾證:可用平胃散、藿香正氣丸


溼熱蘊脾:可用茵陳五苓丸


脾虛生溼:可用參苓白朮散


肝膽溼熱證:可用龍膽瀉肝丸。但此藥苦寒,容易傷脾胃,若有脾虛底子,最好與參苓白朮散一起吃


大腸溼熱證:可用葛根芩連丸


膀胱溼熱證:可用八正散


下焦溼熱證(多見於溼熱痢疾、溼熱洩瀉、淋濁、陰癢、黃帶、下肢關節腫痛、溼腳氣感染等):可用四妙散


傷溼證:代表方是羌活勝溼湯,但這個沒有中成藥,可以藿香正氣丸代。


溼痺證:代表方是薏苡仁湯,但這個也沒有中成藥。治療久痺的獨活寄生丸功效接近。


溼熱浸淫肌膚證:現有中成藥中較接近的是四妙丸。肌膚的病,其實用外洗方效果更好,一般中醫院都會有自己的院內製劑。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其它祛溼方式


身體乏力、頭重如裹、總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啦


艾灸

常用穴位:神闕(肚臍)。可補脾祛溼,較適合寒溼類。


拔罐

有一定的去溼作用,其去外溼的作用優於去內溼


因為經常拔罐也容易導致體內氣的走洩外散,所以,最好掌握好一個度,不主張太常拔。


汗蒸

汗蒸可以去溼氣嗎?


在中醫的祛溼法中,汗法其實算不上常用法。


幹蒸方式對錶溼或許有點用,對內溼的作用就小多了。


但經常汗蒸會讓人的毛孔經常打開,使體內的陽氣容易外散,所以也不主張常做。


溼蒸去溼就不主張了,道理大家想想自會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