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祛溼保健你用對方法了嗎?

“溼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祛溼保健你用對方法了嗎?

本文整理自4月20日《吃喝玩樂大搜索》當期節目內容。

人體內的溼,指的是身體內不可利用的水液異常增多的存積狀態。單純就“溼”來講,中醫講“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認為溼的產生存積主要與脾相關。這就是我們日常說的“溼氣”,也就是體內脾所存積產生的溼。我們在這裡不談論外感的“溼”。

溼的幾種複合狀態

大家經常能聽到溼熱、寒溼、溼毒、痰溼、水溼等與溼相關的狀態。這幾種複合狀態如何區分?按照中醫對於水液循環的過程有幾個重點部位,胃、脾、肺、三焦、膀胱,這幾個重點部位均是身體可以產生“溼”的部位。

“溼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祛溼保健你用對方法了嗎?

名稱

積存部位

寒溼

脾胃存積的溼

溼毒

胃部存積的溼

痰溼

肺、脾部存積的溼

水溼

脾、腎部存積的溼

溼熱

以脾胃為主,

三焦、膀胱、大腸、生殖器裡也都會有存積

所以我們在日常養生保健中,不能範範的說“溼”的體質,還要具體區分開以上幾種“溼”的複合狀態,這樣祛溼才更有針對性。

針對溼的不同複合狀態祛溼

單純來說“溼”的共同表現是有腫脹感、脘腹滿漲感、身體沉重感、肥胖、口黏膩、大便粘滯或不成型。除此之外,不同複合狀態的“溼”的表現也不相同。

痰溼的表現還有:頭暈目眩、咳嗽痰多、睡眠打鼾。針對痰溼,我們保健可以應用陳皮、山藥、白扁豆、茯苓、川貝、蘇子、萊菔子等藥食同源的中藥。

寒溼的表現還有:厭食、面色晦暗、頭部困重、大便清稀,次數多。針對寒溼,我們保健可以應用白芷、藿香、佩蘭、木瓜、砂仁等藥食同源的中藥。

溼熱的表現還有:噁心欲嘔,口渴不多飲,便溏臭穢不成型,小便短黃,身熱不揚,皮膚髮癢,汗出熱不解有時有面目發黃,色鮮明。針對溼熱,我們保健可以應用薏苡仁(薏米)、馬齒莧、魚腥草、梔子、蘆根、白茅根等藥食同源藥物。

水溼的表現還有:以面部、足部浮腫明顯,小便短少。針對水溼,我們保健可以應用紅小豆、茯苓、蘆根、車前草等藥食同源藥物。

溼毒:慓盛暴烈的溼氣稱為溼毒。中醫講溼毒,主要是在論及皮膚髮作的皮膚炎症,通常是指頑固性的溼疹。一般針對溼毒,我們保健可以應用蘆根、白茅根、葛根等藥食同源的中藥,以及野菜如薺菜、蒲公英、馬齒莧等。

祛溼與肥胖

肥胖的患者,對於祛溼要正確認識。雖然中醫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的說法,但是這裡的“腫滿”和肥胖不是一樣的概念。我們要看看自己的舌苔和上述的症狀,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溼的體質。

而我更贊同健脾的方法來減肥,其實是本著“脾為中土,脾主四肢”而論的。減肥的關鍵是,胃的過度收納食物與脾的吸收功能減弱造成的中間差,就是肥胖的物質來源。這個來源可以是溼停體內,但是也可以是飲食停滯、還可以是氣血瘀滯。並不是所有肥胖都來源於溼。

所以如果不是“溼”的症狀和舌苔特別典型的肥胖者,就不要輕易的長時間服用祛溼藥物。我們講適當的調胃健脾是穩妥的辦法,減肥的保健中藥裡,像山藥、黃芪、白朮、陳皮這種健脾調胃的兼有祛溼作用的藥物,算是平穩的。其他的我覺得需要具體辨別體質,否則效果不明顯,還有出現上火或者其他不適。

但是也要注意,舌體的顏色發紫暗的,感覺頭面部孔竅上火明顯的,就不要自己隨意服用這些“祛溼”藥物了。

服用祛溼藥物,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一個月,需要給身體自然調整的時間。可以隔週服用,間斷服用。

— END —

圖文轉載自@中醫點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溼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祛溼保健你用對方法了嗎?“溼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祛溼保健你用對方法了嗎?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