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導語:經過春秋時期戰火的洗禮,許多小國都

堙沒

於戰火中。如果說春秋是一段淘汰的歷史,那麼戰國的關鍵詞就是"爭霸",每個國家都想力壓群雄。處於中原四戰之地的魏國,稍有不慎就會被"群起而攻之",面臨亡國的風險。而正是在這樣的憂患的處境下,才更加激起了魏國的雄心,魏文侯帶領魏國成為了戰國二百餘年曆史中第一個變法圖強的國家。而談到在軍事方面的改革,就不得不說吳起訓練的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

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三家分晉

正是這支部隊,讓魏國在大大小小几十場中不斷蠶食了秦國黃河西岸的土地,並在公元前339年的陰晉之戰中,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與齊、楚、韓、趙等國交兵也多獲勝績。可以說,魏國能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國家,"武卒"功不可沒。

然而,魏國最終也沒能逃過"盛極而衰"的定律,自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國慘敗之後,魏國的局勢就江河日下,逐漸退出了一流強國的行列,再也沒能恢復昔日的榮光。而魏國的這種劇變,可以稱得上是"成也武卒,敗也武卒"。

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那究竟什麼是武卒?它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缺陷,讓魏國大起大落?

作為武卒的發起人,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於是他建議魏文侯按照新的標準選練士兵,並且得到了採納。按照嚴格的選拔標準遴選,再接受極為嚴苛的訓練,一支武卒就這樣誕生了。

關於武卒應具備的素質及其選拔的嚴苛性,《荀子·議兵篇》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也就是說,想要成為武卒身上必須披上三重鎧甲、臂力過人、能拉強弓。而在冷兵器時代,士兵的較量除了短兵相接之外就是體力的較量,正如《司馬法·嚴位》中所說,"凡戰,以力久,以氣勝。對武卒的要求是,在攜帶三天軍糧的同時在半天內疾行一百里,其體力和作戰素質可見一斑。

"兵之強在練",武卒的戰鬥力之強,與嚴苛的訓練更是無法分開的。在古代,一個普通的士兵想要扔下鋤頭為國出戰,就必須要經受嚴格的訓練以具備過人的素質,正如《論語·子路》中擺出的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吳起在組建了武卒之後,就聘請了專職教練對這些精銳進行了更上乘的軍事技能訓練。訓練出來的士兵,在軍事作戰方面,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通。吳起還發揮其中的帶頭模範作用,讓其中優秀的武卒教其他人:"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全軍的素質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秦魏陰晉之戰

可以說,這些從久經沙場的精銳中挑選出來的武卒,既經過了戰火的錘鍊,又經過了專門化的訓練,就是活脫脫的"魏國特種兵"。這樣一支精銳,在戰場上自然能夠以一當十,所向披靡。

對待士兵,"既讓牛耕地,又不讓牛吃草"是完全不可能的,沒有豐厚的軍功獎勵,這些精銳的武卒又怎會為國出死力?雖然武卒的選拔和訓練標準極為嚴格,但一旦成為武卒,就有著豐厚的待遇,如《荀子·議兵》中所提到的,"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國家免除其賦稅徭役,還獎其房宅田產,保證每個士兵都分到百畝良田。

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而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戰國時期,這樣的經濟待遇就意味著社會地位的提升,說成是"平步青雲"也絲毫不過分。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樣一支作戰素質優秀又有極大物質激勵的部隊,其強大是從精神到個體,遠不是其他國家所能比擬的。

但魏國的武卒在將它推向霸主的神壇後,僅僅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魏國昔日的光輝就永遠消失了,其原因與這支武卒還是不可分割,可謂是"成也由它,敗也由它"。

首先是維持武卒的成本太過高昂。如前所述,武卒可以說是"古代的特種兵",這支特種兵的人數,在《呂氏春秋·用民》中有記載說,"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全盛時期的數量更盛。雖然五萬相對於"帶甲百萬"顯得微不足道,但培養一支精銳的成本遠超普通士兵,其訓練、裝備、後勤等是對國家財力是極大的消耗。關於這點,可以用現代的特種部隊做例證,現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所擁有的特種兵數量也不過幾萬人,五萬武卒對魏國的形成的經濟壓力可見一斑,更不用說魏國還給予每個武卒如此高的經濟待遇。

倘若武卒在戰鬥中有所損失,想要補充的話就相當於重新來過,這種經濟壓力是很難讓魏國支撐下去的。

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其次,武卒的獎勵機制,違背了"寓兵於農"之道。"寓兵於農"一直是自三代以來各國思想家貫徹認同的一條基本軍事思想。其核心是給予農民一定的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兵農合一。這一思想的主要意義在於將生產生活和戰鬥統一,在農耕社會下,保證農業生產就是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正如《六韜》中所說,"

善為國者,取於人事"即一切戰爭所需或人民生活所需都是來源於人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資料之中。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夠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以保障對外戰爭的勝利。正如《管子·七法》中所說,"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

而魏國的武卒的獎勵機制,給予其田宅、免除賦役,雖然對其戰鬥力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但卻使這些精壯士兵脫離了生產,讓國家失去大批勞動力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財政收入,以至削弱了國家對外作戰的經濟基礎。

戰國第一個霸主魏國,“成也由武卒,敗也由武卒”

總結:魏武卒,不失為是魏國在培育軍隊方面的大膽嘗試與創新。選拔和訓練這支軍隊的嚴苛性更體現了魏國的用心良苦以及想有朝一日稱雄的決心。武卒在其後也的確為魏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但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武卒培養自身的侷限性卻也使這個國家不堪重負,最終將魏國拉下了霸主的神壇。

  • 參考文獻資料:
  • 《荀子·議兵》
  • 《管子》
  • 《中國古代戰爭》
  • 《中國古代軍事後勤史》

文內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我是江暮雲,願同大家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