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魏國在戰國初期是七雄中的強者,但惠王之後,勢力逐漸減弱最終滅亡。人才的利用與丟失是魏國由興到亡的重要原因。魏國由大夫封邑發展成為七雄最強,其主要原因是魏文侯懂得如何任用賢良,懂得治國之道,將魏國變成有才之士嚮往之所。而到魏惠王時期,不用賢才,用庸才,導致人才的流失,最終使魏國漸漸衰敗他國盛強。

得人才而稱霸

魏國在戰國初年還只是個諸侯小國,但自從魏文侯任用人才與變法改革之後,僅用十幾年的時間就使魏國搖身一變成為了諸侯大國。

在魏文侯開國之初,便下定決心對舊的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整頓。魏文侯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其認識到人才在改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他在變法改革中第一步就是招納賢才。


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他任命翟磺尋找人才,所以魏文侯得到了法家始祖李悝、有名的將領樂羊、吳 起等有志之士,此時,魏國已是人才濟濟,其成為了戰國時期人才最早的聚集地。魏文侯本人對人才 非常重視也很尊敬,其本人也很廉潔謙遜。“師子夏、友田子方、客段幹木”。他與段幹木請教,“立倦而不敢息”,在經過段木家門口時,“未嘗不軾也”。國人都稱讚魏文侯,“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使他國不敢進犯。

懂得物盡其用,善於發現適用於人們做的事情,用人時不疑神疑鬼,不拘小節。他任命李愧作為相國,實行變法;任命西門豹為鄴令,掌管北鄙;用吳起作為西河太守,鎮守西河;命樂羊擔當大將,與其謀劃攻打中山。

魏文侯因其重人才,敬人才,謙遜,深受士人的擁護。

李愧竭盡全力推 新法,力要廢除世卿世祿的舊國制度。“食有勞,祿有功,賞有能。” “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按照能力大小與功勞多少為標準選拔官吏,從而建立新的國家制度;“作盡地力之教”,主張鼓勵人們耕種,以便增加糧食的生產。實行平糴法,來使米價穩定,從而穩定民心。定《法經》六篇,來穩定社會秩序。與之同期進行的是,吳起在西河所展開的社會改革,使“二四境之內,成訓教!變習俗、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其在軍隊的管理方面實行“武卒制”,使軍隊的戰鬥力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鄴縣的西門豹廢除當地河伯取婦的民間陋習,實行讓農民有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並示民以信等新的治理措施,“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田富魏河內”。西門豹的改革使鄴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也是鄴縣成為了魏文侯改革中一抹亮色。


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魏國變法成功之後,實力大增。其在公元前409年,命吳起領兵攻打秦國,攻佔了秦國五座城池。前406年,命樂羊攻打中山,使其成為魏國領土。經過之後的等等戰事後,魏國佔領了黃河以南的大梁、魯陽等大片土地,其領土範圍得到了極大的開拓,其勢力也是威震八方了。

魏文侯在位長達50年之久,其在位期間使魏國有了大好的局面,由一個大夫封邑發展成為了威震八方的強國,可見得人才的重要性。

疑人才而轉衰

在魏國強盛之後,各國紛紛效仿魏國任用賢才與變法圖強。楚國打破不用異族的舊規,向中原尋求有才之士。但在各國掀起任用賢才與變法熱潮之時,魏國卻因武侯失人而停止了這股熱潮,使文侯奠定的地基遭到破壞,留下了今後衰亡的禍根。


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武侯即位,其識人用人不及其父文侯,吳起離開魏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吳啟在魏國任職十年,他對魏國的強大起了很大的貢獻。其征戰四方與“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

文韜武略,實在是不可多得之才。但因公叔陷害,武侯對吳起起疑,對吳起“疑之而不信也”。吳起不得已,為自保離開魏國。

吳起的離魏可謂是魏國一大失策。魏文侯的改革使魏國有了戰勝他國,統一天下的希望,但這也要經過幾代人的良好經營才能實現的。其他各國都缺乏變法條件的人才,而魏國卻有能接任李悝的人才那就是吳起。若吳起在魏國得到重用,那麼魏國可在他國變法之前繼續進行變法,魏國前途則可謂是一片光明,但可惜的是武侯的不用吳起,自己斷送的魏國的良好道路。


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魏惠王有文侯稱霸的野心,但其不懂任用賢才,反而自我感覺良好,所以在其統治期間魏國的人才大量流失。

商鞅離魏則是繼吳起之後的又一更加嚴重的損失,因為商鞅後來在秦國的變法可謂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一次,使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之中最強,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若是商鞅當時留在魏國,當時統一全國的就可能是魏國了。惠王沒有任用商鞅,使秦國受益,給魏國挖墳墓,所以商鞅的離開實屬是魏國用人上的一大失策。

在商鞅之後還有張儀入秦等,從武侯到惠王其都導致人才的流失,而這些人才的離去必然會使魏國逐漸衰敗,他國逐漸強大。

吳起離魏,弱魏強楚。“悼王聞起賢,至則相楚”。悼王重用吳啟,並命吳起變法,吳起為感謝悍王的恩情,“為悼王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富楚國之裕······”。因為吳起的變法,楚國的實力得到增強,於是,吳起“南平楊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吳起還曾救楚伐魏,可見當時楚國的實力。

商鞅強秦而魏弱。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變法,“以軟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商鞅的變法使秦國的制度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使秦國在十幾年內便變成強國,從而形成了“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 無敵於天下”的強盛局面。秦人在崛起之後,正是魏國的衰落的時期。所以商鞅在秦國大好的局勢下進攻魏國,佔領了秦的河西之地。


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為了將魏國徹底打敗,所以商鞅利用其機智激化齊魏的矛盾,借齊之力使魏國元氣大傷,趁魏虛弱之時將其攻下,“國內削,日益空,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這時魏惠王不禁感嘆;“我恨不用公叔言也”。

張儀強秦弱魏。張儀到達秦國之後,秦惠王任命他為宰相,張儀的到來使秦國在政治、軍事的諸多方面的到了發展,使其餘六國的勢力得到削減,其中魏國不僅將自己的領土貢獻給了秦國,還失信於諸侯,此後魏國逐漸喪失獨立性,只能依附於大國

失人才而滅亡

魏國排斥人才的後果招在馬陵之戰後就爆發出來了,魏惠王“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不得不“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他求救於孟子:“寡子不佞,兵三在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杜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從此話中就可以看出,惠王認識到了導致國家衰亡的源頭,想要尋求人才。但此時已晚,孟子也沒有辦法。

在惠王以後,魏國更沒有才人的任用。襄王時,魏國的地位已經降低到二流的諸侯國,在幾大國之間苟且求生。此時,大國都想取得對魏國的控制,成為了大國之爭的工具。張儀與公孫衍都做過魏國的相國,因此對魏國都較為了解,魏國被局勢所困只能喪失自己的獨立性,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衰王時,相印迴歸黃權,貴族的政治趨勢越來越嚴重。


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貴族當政,賢才當然會受到嚴重排擠。昭王時期,樂毅來魏。“樂毅賢,好用兵”,實在是一名名將。但是當時魏國仍然沒有啟用樂毅,樂毅後來只好離魏去燕,其在那裡擔任將軍,統領軍隊,其帶兵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名垂千古。若當時魏國任用,必會復興局面,但其失去樂人才。之後魏國的幾代皇帝都沒有做到任用人才,直到安筱王的弟弟信陵軍之死,魏國的滅亡已是難以改變的事實了。

公元前238年,魏國的人才尉繚到秦國並獻給秦國統一大國的策略。秦王“以為太尉。率用其計策”。秦王採納了他的策略,開始征戰其餘大國,實行統一。公元前225年,秦軍攻打魏國,“引溝河灌大梁,大梁城環,其王請降”。由此,曾經作為戰國初時期最強的魏國因其不任用人才之後,終自食其果滅亡了。


魏國:得人才而稱霸,疑人才而轉衰,失人才而滅亡


結語

綜上所述,人才因其自身擁有洞察消息,改變局面的能力,在戰國時期,重用人才就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排斥人才只會自食其果走向衰敗。魏國的興亡史,就向我們有利的證明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