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之戰:秦國、韓國、魏國、楚國四國大戰,誰贏了?

早在春秋時期,出於遏制強大晉國的需要,秦國和楚國保持了長期的聯姻同盟關係,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羋月”,宣太后本是楚國人,後成為秦惠文王的姬妾,稱羋八子。不過,在進入到戰國時期,因為晉國分為韓國、魏國、趙國這三國,加上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對外擴張的需求,所以秦國和楚國之間的同盟關係逐漸走向破裂,甚至形成了比較激烈的衝突和戰爭。在公元前312年,秦國和楚國就爆發了一場戰爭。此戰,還有韓國、魏國、齊國等戰國七雄的參與,前後參戰的兵力達到了百萬規模,並對戰國曆史的走向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藍田之戰:秦國、韓國、魏國、楚國四國大戰,誰贏了?


首先,這場戰爭就是藍田之戰,也被歷史學者稱之為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公元前312年,彼時的魏國已經是霸主了,而整個戰國七雄,呈現出了秦國和齊國爭霸的格局。在此基礎上,楚國成為齊國和秦國都希望拉攏的對象。在公元前312年之前,楚國和齊國聯合,以此對抗秦國、韓國、魏國等諸侯國。不過,楚國君主楚懷王因為受到張儀的欺騙,天真地認為秦國會割讓六百里土地給自己,所以為了這一利益而和齊國斷交。當然,縱橫家張儀不可能兌現這一說法,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離間楚國和齊國之間的關係。


藍田之戰:秦國、韓國、魏國、楚國四國大戰,誰贏了?


面對張儀的欺騙,楚懷王自然是惱羞成怒,於是發動大軍進攻秦國。彼時,楚國將領景翠率領大軍在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一帶)和秦國、韓國的聯軍作戰,而秦軍的將領是樗裡疾。樗裡疾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裡先師”。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果不其然,樗裡疾在丹陽擊敗了楚軍,讓楚軍被斬首八萬,楚將屈匄等七十餘名將領被俘。值得注意的是,在丹陽之戰失利後,楚懷王沒有認輸,選擇調動全國的軍隊來進攻秦國。


藍田之戰:秦國、韓國、魏國、楚國四國大戰,誰贏了?


對於這一次楚國大軍的規模,史料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考慮到楚國的人口規模,參與藍田之戰的楚軍應該在30萬—50萬之間。因為傾全國之力,加上秦國一開始的準備不夠充足,所以楚軍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擊破了武關,到達距離秦國都城咸陽百里左右的藍田(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一帶)。由此,對於衝冠一怒的楚國大軍,可謂打到了秦國的老家。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藍田之戰無疑是給秦國生存帶來了最大威脅。如果楚軍可以更進一步,說不定能夠攻下秦國的都城咸陽。不過,對於堅韌的秦國,在險境中迅速做出了反應。


藍田之戰:秦國、韓國、魏國、楚國四國大戰,誰贏了?


最後,彼時,秦國從全國各地調集軍隊到藍田一帶,並且採用合縱連橫的策略邀請韓國、魏國出兵進攻楚國的後方。由此,藍田之戰在後期出現了秦國、楚國、韓國、魏國四國參戰的形勢。在此基礎上,這四國的整個參戰兵力,無疑達到了百萬規模,只是在集中程度上不如之後的長平之戰。因為深入秦國腹地,加上韓國和魏國在背後的進攻,楚國只能選擇從秦國退兵,甚至在之後向秦國割地求和。並且,因為後方防守的空虛,韓國、魏國聯軍趁勢攻佔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直逼鄧(今河南南陽境內),也即佔領了不少原來屬於楚國的疆域。總的來說,對於戰國中期的藍田之戰,雖然楚軍給秦國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但是,最大的輸家也是楚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