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聞今
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息,但唯一不變的是科學在進步,文明在發展。但在歷史洪流滾滾向前的過程中,不斷重複著過去,上演著曾經,這是幾千年也擺脫不了的怪圈,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作祟?
歷史當中很多事情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演和輪迴著。 皇帝們面對整個帝國,要維持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當然離不開層層級級的官僚,官僚得幫助皇帝老爺子放羊、放牛(即老百姓),所以官僚們在某個時期也被稱為“牧”,比如徐州牧,益州牧是也! 這些大大小小的“牧”們不可能都和皇帝一個心思,可能對皇帝的“奉天承運”的聖旨陽奉陰違,也有可能在朝廷之中形成不同的派別,形成所謂的“黨爭”,如戰爭時期的主戰派、主和派,明朝的閹黨和東林黨等等。一般說來,聰明的皇帝不會讓某一派勢力獨自坐大,而會讓兩派實力保持平衡。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那麼一派坐大,掌握實權,皇帝就會成為一個傀儡。如果兩派勢力保持平衡,那麼皇帝的地位和權勢就會得到最大的鞏固,一旦一方想爭皇權,皇帝就會利用另一派來牽制這一派的勢力,從而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和統治。現今的社會何嘗不是如此?
《水滸傳》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後,逐漸架空晁天王的權力最後取而代之,這就是梁山新舊勢力不平衡引發的結果!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勢,時不時總會冒出那麼幾個權臣出來。權臣曹操出現了,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後曹丕篡漢,再後來,司馬家族興盛起來,於是依樣畫葫蘆,晉又代魏,這是多麼相似的歷史!也有皇帝把權臣給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護給辦了,然後自己親政,康熙把鰲拜給辦了,而後自己親政。
歷史總是很怪,發生了的事情總是還會發生。比如,隋文帝楊堅同志從北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後世宋太祖趙匡胤又從後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奇怪的是,被搶奪江山的這兩個朝代的國號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憐的孤兒寡母。
一般說來,一個朝代的皇帝可以分為三類:創業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國皇帝!朝代剛剛建立,創業皇帝們一般都是艱苦奮鬥,休養生息,勵精圖治。朝代穩定和鞏固後,守成皇帝們就開始躺在先帝開創的繁榮基業上面睡大覺,驕傲自滿,最後亡國皇帝登場,荒淫無度,實施暴政,斷送大好河山。 秦漢以後,一個較為長久的朝代的壽命一般都是200~300年。西漢/東漢各存在約200年;大唐王朝約300年;明朝:1644-1368=276年,清朝:1911-1644=267年,朝代的壽命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開國皇帝將自己的子孫封王,為何反覆出現削藩和叛亂?西漢王朝七國之亂,西晉王朝八王之亂,大明王朝靖難之役,難道不是
不是唱的同一出戏嗎? 且不說改朝換代這些很大的週而復始的重演,這裡單單分析不同朝代中一些相同的現象。各朝各代中,皇帝們深居宮中,經常圍繞在皇帝們身邊的要麼是後宮佳麗,要麼是太監,於是這兩種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勢力就出現了。因為大臣們隔皇帝太遠,所以皇帝要依靠身邊的人,不依靠A就得依靠B,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漢的滅亡主要是外戚專政,王莽篡漢。實際上,王莽是一個個人素質和修養很好的人,它的目標是想實現古書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結果改革失敗,戰爭失敗,成為被歷史唾罵的賊人!東漢相繼出現了外戚和宦官專政,兩者的勢力此消彼長週而復始的輪迴,後來出現“十常侍亂政”,繼而為了謀誅宦豎,董卓進京了,天下大亂了。可以發現,東漢王朝直接亡於宦官,但是後世依然出現宦官亂政,連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監毒死過!明朝又出現大太監九千歲立皇帝劉謹,再後來出現魏忠賢,這些傢伙都在朝廷裡胡稿。請問,為什麼歷史上重複出現閹豎的禍害?還有那呂后專政、武則天稱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這又是何其的相似,歷史為什麼又在這樣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為什麼屠戮功臣的事件在歷史上也在反覆重演?屠殺功臣最為厲害的,大概要數劉邦和朱元璋了。為什麼恰恰這兩個皇帝都是從一無所有的布衣而奮鬥成為皇帝的?為什麼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卻沒有布衣出身的劉和朱厲害?為何歷史又在重演?
歸根結底,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人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有人的地方就有幫派,為什麼歷史總是上演著似曾發生過的事情,因為一切都是人決定的。
雜家說古今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大到日月星辰的更替,小到人的生老病死等,都是在不斷地變化。
那社會既然在不斷前進變化,而不變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永遠不變的就是人的需求。因為人只要生活每一天,就會有消耗,衣食住行必不可少。
而隨著人的需求的不斷髮展,必將導致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勢必會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實現社會物資財富的增加。
反過來又會推動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又促進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
所以,人應是決定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不斷滿足人的需求,也應是任何社會發展的主流。
為什麼說歷史是不斷重演的?
題主的意思,應是中國古代朝代的不斷更替、世代的輪迴,是歷史的不斷重演。
中國古代,自從兩漢以後。天下大勢,起起伏伏、分分合合,成為了一個歷史規律。
每當亂世之後就會出現,一個統一的的封建王朝。而每一個封建王朝,又都會經過創建、發展、衰落、滅亡的過程。然後,國家又會進入到亂世之中。
在兩漢之後,統治國家疆域大且時間長的應是唐朝,實際才290年。其他統一中國的王朝都沒有超過唐朝。
究其原因,為什麼會出現朝代更替的歷史重演呢?
1. 是統治者們的貪心太重的原因。
古人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切的根源,都應是因為利益的使然。
應該說在任何社會,任何人做事的初衷都是因為利益。只有獲利,才能獲得必須的生活、生產資料。才能滿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需求。
如果是普通人想獲得利益,做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可能對他人的影響不大,或者對絕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影響。
但如果是統治者、王公貴族或官僚士紳等權勢階層,做一些對他們有利的事。則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對絕大多數人的影響是災難級的。
比如說,這些權勢階層對土地的大規模佔有。
當一個王朝經過國家的發展初期,休息生息勵精圖治,國家有了很大的發展。
因此,一些權勢階層也由於貪心越來越重。在那個以土地為最主要財富的時代,他們勢必會想佔有更多的土地。
這就會造成,大量侵佔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土地。造成他們失去土地,失去生活來源。生活也會越來越艱難。
當國家又遇到災難發生民不聊生時,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普通生活難以為繼的百姓。就會遙相呼應,參加到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
國家又將進入亂世,朝代的更替中。像著名的明末農民起義,就是這樣引起的。最終導致大明王朝的覆滅。
所以說,統治階層的過度貪心,造成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生活難以為繼。為了生存,致使廣大的普通百姓加入到反抗王朝的鬥爭中,導致王朝的覆滅。
2. 是王朝的制度沒有因時而變。
任何一個制度的制定,都是有其時代性的。而社會又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原先的制度有的就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長此以往,社會發展就會遲至不前。就會引發各種矛盾,動搖王朝統治的根基。最後也免不了被覆滅的地步。
像清末的“戊戌變法”,就是想跟上時代的發展,清朝光緒皇帝進行的一次變法。但這個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主保守派的利益。最後變法被鎮壓失敗。
使清王朝失去了,最後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終究也沒能逃脫王朝滅亡的宿命。
所以,王朝的輪迴更替。還是由於統治者們為了自已的利益能夠最大化,不斷侵蝕普通百姓的利益。造成天災人怨王朝覆亡。也有的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不願讓利於百姓。沒有成功變法圖強,而最終也沒逃脫王朝滅亡的命運。這也是古代王朝不斷更替輪迴的原因。
同看風雲
歷史不斷前進,不變的是人性。
歷史重演正是人性使然。最近在看《漢武大帝》,一開場內憂外患,漢景帝真的想跟匈奴開戰,晁錯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漢景帝不得不沿用和親政策穩住匈奴,先削蕃。削蕃令一出,引發七王之亂。漢武帝繼位後逐步改變策略,穩住內政後大手筆對匈奴用兵,一雪前恥,奠定了大漢幾百年的繁榮強盛。
漢武大帝
後來的《康熙王朝》如出一轍:年少的康熙扳倒鰲拜後接過權杖。面對的狀況如出一轍,也是內部三藩,外部葛爾丹,康熙也是採取對外通過嫁女和親穩住葛爾丹,對內發佈削蕃令,引發了三藩之亂。平定內亂後舉國之力征討葛爾丹。一舉奠定了大清數百年的基業。
康熙王朝
所謂,人心人性。時局再變,人心不改,人心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