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大約愛吃的人都看過《風味人間》,其中多次提到了由中國人創造的國粹型食材——

豆腐。


中國自古是農業社會,吃澱粉為主,那麼蛋白質由誰提供呢?答案是大豆。而大豆的美味不僅僅侷限於豆腐 。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為了解決植物蛋白不好消化的問題,於是不同的豆製品相繼出現。除了豆腐,還有腐竹、腐皮等我們常見的美味。


有一款隱匿於蜀地巴山的豆製品,它被譽為豆製品中的戰鬥機,舌尖上的“非遺”,它就是四川開江豆筍。


相傳清朝初年,皇帝遊玩四川。一日途經開江縣,由於連日趕路,人疲馬乏,看到遠處有一土地廟,他便朝那邊走去。

只見後院中有一老嫗和一玩童正在生火製作豆腐,皇帝便停下腳步與老嫗聊天。

無人看管的玩童拿起竹筷子就在豆漿鍋裡一頓亂攪,大約過了一支香的功夫,20餘支竹筷子裹上厚厚的一層豆皮,狀似竹筍。

當想到鍋里正在煮豆漿做豆腐時,老嫗揭開鍋蓋一看,早已煮得乾乾的了。“豆腐製作不成,何不將豆筍拿來待客!”

老嫗將豆皮從筷子上撕下來,然後放在鍋裡用水一煮,盛上一大碗遞給皇帝。“真鮮!真鮮!”飢餓難耐的皇帝連連叫好。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豆筍又名豆筋、豆棒、豆杆,以四川開江聞名,開江豆筍2009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青麥豆筍繼承非遺文化,弘揚匠人精神。匯聚大豆精華,傳統手工匠制。

豆筍含有高量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和鈣、鐵、鋅、硒及多種維生素,營養極其豐富,長期食用有利於小孩的生長髮育,可延緩人體的衰老,深受人們的喜愛。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央視《味道》推薦美食


開江豆杆,
挑選當地六月黃黃豆
經過磨漿、燒漿、搖漿變成豆漿,
再由豆漿變成豆筍
一根豆筍的形成,需要十幾天的時間


開江豆筍製作過程特別繁瑣,不僅需要耐心,更要依靠手藝。只為最純粹的美味,製作過程包括:選豆 → 泡豆→磨漿→過濾→燒煮→提豆筍→烘豆筍→切豆筍→烤豆筍。


製作豆筍也有工廠和作坊之分別。工廠製作豆筍一般都是機械化流程量產,而作坊迄今為止都還保留著純手工的製作方式,論品質和口感當屬純手工的更勝一籌。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製作豆筍對手藝是非常考究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手藝製作出的豆筍口感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的。除採用的原材料不同以外,另外就是製作的工藝。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整個豆筍製作過程是異常繁瑣,考驗的是耐心和手藝。一根看似簡單的豆筍卻有著如此多的工序,實屬不易,向這份難得的堅持致敬。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豆筍裡層的顏色均會比外面的稍暗些,這是因為豆筍是裹一層烤一層,然後再裹一層再烤,如此反覆,因而最裡層的顏色比外面的要稍暗些,屬正常顏色。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與眾不同的口感比肉更美美味

豆筍簡單可理解為棍棍版腐竹,除了一樣好吃之外,更加筋道,但其中奧妙卻更不簡單。

更重要的是,開江豆筍的原料只有大豆和水,無任何添加,更不可能存在防腐劑。所以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產品。

技藝得到傳承,美味方能源遠流長。口感醇厚,綠色健康才是美食延續的制勝法寶。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無論是涮火鍋還是滷菜,開江豆筍都像棉花一樣柔軟,吸收滿滿的醬汁,光澤誘人,美味十足。

一口吃下去,首先感覺到醬汁在口中四溢開來,緊接著豆香的氣息逐漸蔓延整個口腔,彷彿味蕾不僅僅是長在舌頭上,而是整個口腔。再配上勁道的口感,只能用人間美味四個字形容。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溫馨提示:

豆筍在做菜之前一定要用冷水(常溫自來水)浸泡5小時以上,中途能換1-2次水是最好的,切記勿用熱水尤其是開水急泡,否則營養和口感全無。


覺得有用就趕快分享吧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開江豆筍,嫩滑醇香,比肉更美味!

感恩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學楞嚴吧】



你想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先要恭敬《楞嚴經》。

凡是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大佛頂首楞嚴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