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優秀,卻在職場混不好,都是“不值得定律”惹的禍,3步化解

先說個職場小故事。

有一次,公司召開經營計劃會,老闆瞭解完項目進展情況後,隨口問了下,運營人員的考核分數。

當問到同事王碩時,由於他本人沒到現場,王碩的直屬領導代為回答說:王碩的季度考核還沒達到標準分的一半!

老闆的臉頓時陰了下來,緊蹙眉頭喊道:“不可能啊!他堂堂北京名校畢業的,怎麼連普通員工還不如呢!”

乍聽上去,這八成是個領導“黑”員工,打壓“實力下屬”的“確鑿”案例。

因為公司很多人都知道,王碩文科尤為突出,遣詞造句、模仿表演、溝通口才都出類拔萃。

他不太可能,會在公司的基礎考核這關,落後其他同事。

等我對王碩多些瞭解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王碩上交的市場策劃方案,語句有一部分不通順,甚至出現了錯別字,就連做市場崗位,最重要的數據調研,都是草草了事。

我們同崗位的同事,都在方案中,體現了實地調研彙總的10個樓盤數據。

而王碩只在方案中體現了5個。

我問他怎麼不多寫點,他振振有詞:“寫那麼多有啥用啊,最後這個方案還得繼續改,領導看不看都不一定呢。而且老闆都是拍腦袋定方案,他想做哪個項目,就肯定會做,不想做的,你寫一堆給他看,也改變不了他。”

你優秀,卻在職場混不好,都是“不值得定律”惹的禍,3步化解

出現幾次這樣的事後,我發現王碩雖然人很聰明,可對工作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認為一些基礎工作,完全是浪費時間。

顯而易見,他考核不通過的原因,都是因為“不值得定律”惹的禍。


什麼是不值得定律

根據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如果一項工作完成所達的目的,對接受者沒有多大意義的話。接受者也是沒有動力去完成該項工作的。

最直觀的表達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王碩就屬於“不值得定律”的典型代表。

基礎的市場調研工作,枯燥、瑣碎、奔波,卻是支撐策劃方案最重要的核心,他不屑去做。

而考核內容,相當於梳理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工作方法,是最好的工作總結,他又覺得重複、乏味、低端,不想做。

一系列工作,在他眼中,都是不值得去做的,於是他不努力去做,也就別談做好了。

你優秀,卻在職場混不好,都是“不值得定律”惹的禍,3步化解

不值得定律產生的原因

我們來結合王碩的案例,分析下“不值得定律”產生的原因。

1. 眼高手低

《三體》裡面有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王碩是名校畢業,進入職場後,希望從事的,都是具備“含金量”的工作,而不是繁雜、不起眼的小活兒。

其實,正是這些“麻煩”的數據調研和整理,成為老闆決定是否啟動項目的關鍵。

像王碩所說,老闆喜歡拍腦袋決定,但關鍵的決策,老闆作為生意人,是不會讓感性戰勝理性的。


2. 工作與個人特質不匹配

王碩在大學時,獲得過演講比賽第一名,又擔任戲劇社社長,可見,他是一個喜歡“外露”的人。

適合從事在“公開場合”,能凸顯出“個人優勢”的工作,張揚自我,而不是在嚴寒酷暑下,跑市場調研,回來悶頭寫報告。

《歡樂頌》裡,趙醫生對曲筱綃在酒桌上,恭維客戶的行為感到厭煩,認為那是刻意奉承,虛偽又做作,於是撒謊離席。

可見趙醫生,最不適合從事招商、銷售、助理、客戶代表這類工作,與他的“清高”特質不相符。

你優秀,卻在職場混不好,都是“不值得定律”惹的禍,3步化解

3.看不到未來,急功近利

王碩厭煩評考核、調研數據,是因為這些工作,沒法給他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忙於做這些事,不知道意義在哪?有什麼用?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層層問號,把王碩圈在了套子裡。

他靜不下心來,踏實地工作,總想一步登天。

4.受客觀環境限制

王碩來公司兩年時間,換了4個崗位,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公司實行輪崗制。

專門給有潛力的員工,升職為管理層的機會,把基層全待一遍,才能輕車熟路,具備管理項目的能力。

他認為不值得,是因為輪崗期比較長,每個項目週期不一樣,而到目前為止,他還在基層“徘徊”。


化解“不值得定律”產生的弊端,靠3步

1. 瞭解目標崗位所需要的特質和個性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造成王碩職場失意的原因,既受客觀環境所限,也受他沒弄清崗位需求的特質影響。

這告訴我們,在求職跳槽時,需要了解目標崗位需求的特質和個性。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經遭遇“科場三連敗”。

原因在於,唐朝的科舉考試,要求用駢體文,而韓愈本人,非常反感駢體文的空泛和浮華,堅持用秦漢式的風格寫作,造成他的文章,始終無法入主考官的眼。

適者生存,職場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自己調整。

你優秀,卻在職場混不好,都是“不值得定律”惹的禍,3步化解

我們可以通過專業的職場網站、校友前輩、行業資深人士、論壇,全面地瞭解目標崗位所需要的特質。

讓自己的特質與崗位相匹配,才能最大化避免“不值得”的感受,降低焦慮感,提升歸屬感。


2. 調整心態,穩紮穩打

詩人餘世存曾說:少年,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去做三四月份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

這句話用在職場上同樣適用。

心理學上有個沉錨效應:說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舉個最實用的例子,20年前,人們眼中的作者,都只在紙媒上發表,賺不了什麼錢。

於是在考慮職業規劃時,很多人都認為,編輯的工作沒前途,也沒人覺得,寫作能有什麼大用處。甚至作為業餘愛好,也因為“賺錢慢又少”而選擇了放棄。

可誰想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寫作的用處愈加清晰,可以帶貨賺錢,可以給平臺帶來流量收入。

就算短視頻,也離不開寫作的幫助。

現如今,內容為王,短視頻的風口,想再上一層樓,賺取副業收入,還需要寫作功力的“加持”。

所以,不是現在看不見大量收益的工作,未來就沒有發展。

既來之則安之,調整心態,把眼下的工作做好,畢竟,這才是你真正能把握的。

你優秀,卻在職場混不好,都是“不值得定律”惹的禍,3步化解

3.人為設置夠得著、看得見的目標

2018年,羅胖提出一個概念“信用飛輪”。

即一個人的真實反應,會被另外一個人感知到,人和人的感知一旦疊加,會形成一股漩渦般強大的力量,不斷地捲入更多的人、更多的外部資源,推動一個東西飛速旋轉,我稱它為“信用飛輪”。

職場上同理。

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目標,去進一步靠近自己的理想,贏得領導和老闆的信賴。

因為一旦我們讓領導失望,信用飛輪就輕易無法再次“轉起來”,你的抱怨和怠慢,領導都心知肚明,見慣了你的漫不經心,重用你提拔你,都是痴人說夢了。

例如,數據調研採集工作,我們可以設定的目標是:

每3個月,系統地梳理以往的數據,從整體上,剔除個別影響因素,宏觀地看待市場的變化和發展,從中預判未來的走向,把所有辛苦調研的成果,像“標本”一樣保存下來。

這樣,精心完成的客觀數據,方便日後的調用和選取,我們的工作就有了意義。


你很優秀,卻在職場上混不開,千萬別讓“不值得定律”,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積極爭取,生活才能給你想要的一切。


關注【路路有為】,985碩士,前上市公司策劃經理,職場工作多年,專注職場乾貨、職場現象、個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