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饅頭的不解之緣

諸葛亮與饅頭的不解之緣

諸葛亮與饅頭的不解之緣

說道饅頭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便宜實惠,鬆軟可口等特點讓它成為了家家戶戶餐桌上必備的主食之一。還有大家發沒發現家裡或家族在舉行一些重要的祭祀或供奉活動時祭臺上除了豬馬牛羊以外你一定會在祭臺上看見饅頭的身影。那麼就這麼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饅頭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能讓它在生活中有這麼重要的位置呢!它有是與歷史名人諸葛亮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呢!

諸葛亮與饅頭的不解之緣

相傳在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征戰獲勝班師回朝途中,卻遇到了麻煩。天空中陰雨密佈狂風大作,瀘水河裡巨浪滔天,無法渡河。這讓原本熟悉天文地理的諸葛亮也一時迷惑不解,直撓腦瓜子。他急忙向熟悉當地氣象的孟獲請教。

孟獲告訴他“這個地方,人稱蠻地。近幾年一直打仗,很多戰士戰死這裡,所以很多戰死冤魂在這裡興風作浪。凡是要從這裡渡河的,必須要做祭祀”

那用什麼做祭祀呢!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祀才會平安無事,順利度過。”

諸葛亮聽到這番話後,心裡很沉重和矛盾,祭祀應該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不是又增加四十九個枉死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越積越多,瀘水永無寧日。況且我也不會為了祭祀讓我的士兵白白送死啊!

於是乎諸葛亮做出“不以人頭祭瀘水”的決定。他來到瀘水邊一看,陰風四起,惡浪洶湧,士兵和戰馬都處於驚亂之中,情況十分危急。情急之下諸葛亮心生一計於是說道“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說完便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其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外面用麵粉包皮,做成人頭模樣,放入籠屜蒸熟。諸葛亮親手將蒸熟之物放在瀘水邊的祭臺上,祭拜一番,然後將此祭品丟進瀘水之中。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風平浪靜,天空中雲消霧散,諸葛亮帶大軍也順利渡過瀘水河。諸葛亮稱這種祭品為“蠻頭”這也就是饅頭的前身。

隨著歷史發展直到唐宋時期才有了現在不帶餡的饅頭。人們也覺得“蠻頭”二字不太雅觀便改為“饅頭”。也就是現在人們常吃的饅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