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冷鏈物流 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近幾年以來,冷鏈物流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物流領域中的一塊億萬藍海。伴隨著冷鏈物流熱度的持續高漲,不少巨頭公司在冷鏈上動作頻頻。

比如中國順豐和美國物流巨頭夏暉宣佈成立冷鏈物流合資公司;京東物流與中國國際貨運航空開始了一項全球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合作;阿里巴巴的冷鏈物流版圖上再添馴鹿冷鏈;分別背靠騰訊、阿里巴巴的O2O餐飲配送平臺美團、餓了麼也開始佈局短途冷鏈。

以這種情況,冷鏈物流應是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但一直以來,我國冷鏈物流發展進程並不理想,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未來中國冷藏車產量將達到14萬輛

冷藏車作為冷鏈運輸環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其產銷量逐年增加。中國冷藏車產量從2012年的0.85萬輛增加到2017年的3.38萬輛。預計2019年我國冷藏車產量將達到5.67萬輛,2022年中國冷藏車產量將突破10萬輛。並預測在2023年中國冷藏車產量將增長至14萬輛左右,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5.35%。


2019冷鏈物流 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二、未來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

冷鏈物流隨著國際層面政策頻繁出臺,對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目標、冷鏈運輸行業標準以及冷鏈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了指導,政策效應拉動了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的增長。

加之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農產品、生鮮、乳製品等行業訂單數量增多,對冷鏈物流行業需求不斷增加,推動我國冷鏈物流行業不斷髮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2012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

2015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1800億元,同比增長20%。到了2016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增長至2250億元。截止至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了2550億元,同比增長13.33%》預計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達到3035億元,較上年增加485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9.02%。


2019冷鏈物流 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預測2019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2020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並預測在2023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增長至突破9000億元,達到了9150億元,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2.26%。


2019冷鏈物流 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三、 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痛點分析

(一)硬件設施發展相對落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硬件設施依然缺乏,設備分佈不均,冷鏈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和一線發達城市;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冷鏈資源匱乏,發展相對滯後。

在設備的種類和功能上發展也不平衡,大型的設備建設比較多,而中小型的冷庫卻少了很多。除此以外,我國的冷庫設備相對老舊,大部分的儲存設備功能不全,無法精準控制溫度,在對接的過程中,因為設備質量良莠不齊,難以滿足要求。

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而言,不可否認冷鏈物流的基礎配套設施初始投資成本巨大,而這種投資在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時,盈利能力總是較低的。因此,僅靠民間資本力量很難實現快速發展與完善,在發展初期,建設冷庫等大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需要我國政府積極做好引導和示範作用。

(二)冷鏈物流存在脫節現象

冷鏈物流的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實現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全程低溫保存,但在實際當中,供應鏈脫節現象比較嚴重。

其一,對全程低溫的觀念認識不足,比如對一些農產品沒有進行田間預冷,即便在運輸中使用冷藏車,產品外表看似沒有問題,內部已經開始劣變,致使其貨架期縮短。

其二,一些企業為了節約冷鏈物流的成本,間斷性地關閉製冷設備,造成冷鏈中斷,可能對食品藥品的成分造成破壞,威肋人類健康。

其三,中轉過程中的冷鏈中斷,比如冷藏車到冷庫、冷藏車到銷售點之間的冷鏈中斷。

其四,生產地缺少預冷設施導致全程冷鏈物流無法實現。很多冷凍的產品在卸貨時,都是在常溫狀態下,再到經銷商的冷藏設備中這段時間,冷鏈斷鏈,對質量造成了影響,使保質期變短。

(三)標準化過程面臨阻礙

在冷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推進過程中,面臨不少現實的阻礙。標準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各方面的考量不可或缺,然而從發展現狀來看,其標準化阻礙包含以下幾點:

1)上游本身缺乏標準化。物流是為第一、第二產業服務的,所以就導致在服務體系上,包括設備、技術等,需要配合非標準化的主體,去做量體裁衣的匹配。

冷鏈物流的主要對象,從上游的角度看,比如農產品、生鮮食品這些,本身是具有天然屬性的,並非像汽車、數碼產品等純人造的產品,可以很容易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分析指出,冷鏈物流企業能夠控制的倉儲、配送、車輛設備、系統等所有工具的改造,都要依託於上游的產品來進行調整,所以標準化才成為了最大的問題。

2)標準化範圍難以界定。由於技術是冷鏈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標準制定過高,一部分企業會受制於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另外,冷鏈物流標準也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標準不能過低,這就成為一個難點。

3)受限於技術瓶頸。在運輸過程中存在斷鏈和分散的問題,物流企業不得不採用"斷點續傳"的方式,就像古代驛站"八百里加急"的形式,每到一處就更換一匹馬。"續傳"的點越多,所經過的運輸途中的工序就越多,更難以保證全流程的標準化。

4)基礎設施不完善,標準化的實行缺乏依託。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上較為成熟,標準化體系較為完善。而我國物流行業整體情況,都是以"小、散、亂"為主要特徵,不僅是冷鏈,整個物流行業的標準化都是一個難題。


2019冷鏈物流 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四、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利好政策積極推進行業健康規範發展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佈了《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完善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規範體系,制訂一批冷鏈物流強制性標準。

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提出著力提升設施設備技術水平、健全全程溫控體系、優化運輸組織模式、強化企業運營監管,力爭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程溫控、標準規範、運行高效、安全綠色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斷鏈"問題基本解決,全面提升冷鏈物流服務品質,有效保障食品流通安全。

2018年4月,商務部辦公廳、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關於複製推廣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範典型經驗模式的通知》,確定了31個試點城市和285家試點企業參與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範。

2018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發佈《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於加強冷凍冷藏食品經營監督管理的通知》,內容指出:加強冷藏冷凍食品監督管理,嚴打違法違規行為。嚴格落實經營者主體責任、加強日常監管和監督抽查、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等,要求各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強化對冷藏冷凍食品和食用農產品經營、貯存等場所的監督檢查。

除此之外,廣東、黑龍江、貴州、河南、海南、浙江、山東、陝西、遼寧、雲南、天津、廣西、吉林、新疆、青島、石家莊、瀋陽等全國多個省市近幾年也相繼出臺印發冷鏈物流相關政策文件,積極推進冷鏈物流行業健康規範發展。

(二) 冷鏈物流市場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三大因素促進冷鏈物流市場穩步快速增長。

其一是國際化發展機遇:國內自貿區試點擴大,進口生鮮品類和數量大幅提升,進而帶來新機遇。

二是消費升級和食品安全意識提升: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人可支配收入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愈加重視,也更注重食材的新鮮程度。然而,我國食品的保質保鮮狀況並不樂觀,僅果蔬一類,每年的損失額就達到千億元;此外,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冷鏈流通率達到85%以上,而我國綜合冷鏈流通率僅為19%,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我國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已是大勢所趨。

三是農村市場需求:農村市場需求激活,電商下鄉、農產品進城和出口需求必將促進生鮮產品深加工和F2C(從廠商到消費者)模式的快速發展,也將為冷鏈物流供應鏈行業開闢一片廣闊的藍海市場。

(三)生鮮電商推動冷鏈物流模式升級

電商平臺的崛起無疑是冷鏈物流發展的絕佳契機,一方面,互聯網有效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平臺商業模式為供需雙方提供了直接接觸的渠道,降低了企業的銷售成本;另一方面,電商交易額的爆發式增長,尤其是生鮮電商逐漸成氣候,為冷鏈物流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

當然,隨著電商國際化以及"新零售"在生鮮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對物流綜合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冷鏈物流行業也將跟隨"新零售"所帶來的需求和渠道不斷變革演進,包括與互聯網大數據結合實現運營升級、與上下游結合實現整個產業鏈條的整合,以及供應鏈與其他產業跨界結合衍生新的消費場景等等,具有一體化貿易執行能力的冷鏈供應鏈企業將快速崛起。

(四)跨界競爭呈現更加多元化的特徵

冷鏈行業中新的競爭者不斷湧現,除了傳統的冷鏈物流、冷鏈設備製造企業外,國內一些有實力快遞、電商、貿易商、地產商等已經高調進入冷鏈行業。

冷鏈物流服務形態將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競爭格局,圍繞傳統冷鏈物流倉運配業務展開的如物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冷鏈包裝、冷鏈裝備、冷鏈商貿、冷鏈加工與產品交易等全產業鏈生態系統構建正在形成,同時國內冷鏈企業開始跟隨國家戰略逐漸走出國門,跨境收購成為一種新動向。

注:本文內容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請尊重版權保留出處,一切法律責任自負。卡車之家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卡車之家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