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果轉型後端供應鏈,垂直生鮮電商平臺是否該求變

2018年發生的大事,基本可以用應接不暇來形容。當人們的目光聚焦在無人零售、社區團購,以及盒馬鮮生等新物種的時候,殊不知,摸索了十年的垂直生鮮電商們,正在悄然落下帷幕。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易果將此前負責的貓超生鮮運營權轉交給盒馬,並與盒馬深化合作。事實上,此舉意味著,垂直生鮮電商B2C模式真正走到了盡頭。

從2009年垂直生鮮電商的覺醒,到2014年到2015年的野蠻生長,再到2016年的大敗退,留到今天的平臺,不是站隊巨頭,就是謀求轉型。當初被阿里納入麾下的易果,怎麼看都算是幸運的。

但正是這家國內第一家生鮮電商平臺,行業排頭兵,且代表著垂直生鮮電商未來的企業,如今卻完全砍掉C端業務,全面轉向後端供應鏈,不在繼續當初做生鮮電商平臺的夢想。於是,易果也成為壓到垂直生鮮電商模式的最後一根稻草。

回看過去的十年,生鮮電商不斷的摸索,碰壁,最後含恨放手,裡邊有太多喚起人們回憶的企業:本來生活、天天果園、美味七七、社區001、青年菜君、許鮮……也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問題:生鮮商品的非標短保、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差、平臺獲客成本高等。

易果轉型後端供應鏈,垂直生鮮電商平臺是否該求變

2016年開始,易果先後獲得阿里巴巴、蘇寧等共計5億美元融資,並正式升級為易果集團。在易果成長的這13年中,市場上,不計其數的創業者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生鮮電商是塊難啃的骨頭。

雖然這是一個又慢又難盈利的行業,但它多年來一直備受巨頭寵愛。因為,他們相信,得生鮮者得天下。

“電商還有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你拿下了生鮮就能拿下天下。”今日資本徐新曾感慨,“互聯網風生水起,但只佔了整個社會零售銷售總額的10%。那90%你還沒撈著呢,那90%就是生鮮。”

有報告顯示,2017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7897億元,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為1418億元,線上市場滲透率達到7.9%,預計2018年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達2158億元。雖然生鮮電商看起來增長迅速,但與整個電商市場相比(2017年中國網絡零售總額高達67100億),仍然少的可憐。

金光磊認為,生鮮電商在中國發展了十幾年,卻沒有得到爆發式的增長。根源在於“生鮮”,而非“電商”。

從商品和服務角度看,消費者日益增長、升級的生鮮需求,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匹配。BCG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63%的消費者最希望升級的品類就是生鮮。

易果轉型後端供應鏈,垂直生鮮電商平臺是否該求變

眾所周知,生鮮有三個痛點也是難點:短保質期、非標品多和冷鏈成本高。解決這三個難點,就必須要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否則前端售賣的商品品質很難得到保證。以一個蘋果為例,用戶在一些平臺上雖然購買的是同一款產品,但由於涉及到生產加工、國際物流、國內物流或者運營方的貨架管理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都會造成用戶購買到的蘋果品質出現差異,影響用戶的體驗。

而易果集團在供應鏈上的優勢,可以賦能各端,避免問題的發生。金光磊曾提到,一開始,易果只知道“要把自己的盤子做大,不能侷限於做一個小而美的垂直類電商平臺,如果想做大,就必須解決生鮮電商的短板——供應鏈”。因此才有了安鮮達、上游供應鏈的佈局。當把冷鏈、上游供應鏈打磨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正好跟新零售的節奏比較契合。

“我們後退半步,天地更寬。”金光磊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易果新零售是一個賦能平臺,可以幫助供應鏈上的各端做品牌規劃,上游供應鏈的對接,品牌的標準化,日常物流的運營,全國庫存的管理,包括跟很多供應商夥伴的對接。“我相信未來,我們會更清晰地做好我們後退半步的工作,幫助前端的夥伴,賦能他們,讓他們做好。”

易果轉型後端供應鏈,垂直生鮮電商平臺是否該求變

在新零售的大趨勢下,生鮮電商的主要玩家紛紛把目光放在了全產業鏈的建設上,幾乎都在從種植源頭開始介入整個產業鏈條裡。競爭也變為了誰佈局供應鏈更深,誰冷鏈裝備更強,誰的渠道離消費者更近。

但產業供應鏈和渠道供應鏈有著極大的不同,需要的能力也不同。易果專注於產業供應鏈,在生鮮領域將重點品類從上到下擊穿,給渠道供應提供支持力量。而盒馬基於消費者往產業上游走,專注於做好小範圍的生鮮供應鏈。可以說,易果的產業供應鏈與盒馬的渠道供應鏈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補。

與此同時,轉型上游供應鏈的易果,前路依然亞歷山大。因為要想讓大潤發、聯華共享雲象供應鏈,就必須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但2016年才開始拓展供應鏈上游的易果,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絕大多數垂直生鮮電商平臺將難以為繼,除非做成功的模式轉型。面對快速變更的市場格局,如果不做適應潮流的改變,留給他們的,或許只有一條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