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

據統計,約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曾有過腰腿痛的經歷,在很多中國人心目中,腰是要害,所以病人會認為腰椎開刀是天大的事,有時會因為懼怕手術而延誤治療。誠然,腰椎間盤突出症做為脊柱外科最常見的疾病,大多數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緩解或治癒,但當出現嚴格保守治療無效,馬尾綜合徵,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等情況時,手術就不可避免了。

隨著近年微創脊柱外科的發展,各種微創技術層出不窮。以椎間孔鏡技術為代表的微創手術方式亦快速發展。由單純摘除突出的椎間盤到全椎管狹窄的減壓,由腰椎到胸椎、頸椎,適應證不斷的拓展。

椎間孔鏡技術的發展

  1. 脊柱內鏡最早是一種診斷輔助檢查設備,由於其創傷大,感染率高,被各國學者放棄。 1986年Kambin等提出了基於椎間孔外入路的第1個全內鏡下脊柱手術治療非脫出於椎管內的椎間盤突出。
  2. 1987年Kambin等首次描述了安全三角或三角形工作區,其外側邊是神經根,下邊為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和終板,內側邊為走行神經根,為後續利用更大的工作套管和內鏡設備奠定了基礎。
  3. 1999年Yeung和Tsou介紹了YESS,並於2002年將其應用於椎間孔入路下的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
  4. 2006年Hoogland等在YESS內鏡應用的基礎上發展提出了TESSYS技術,應用環鑽磨除部分上關節突,提高了內鏡下椎間孔的探查範圍,進一步拓展了椎間孔鏡的手術適應證。椎間孔鏡技術通過脊柱固有通道—椎間孔進入椎間盤區域進行操作,骨組織破壞小,不影響脊柱穩定性,皮膚切口僅為25px左右,憑藉其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等優勢,目前已在國內外廣泛開展並進行了改良。椎間孔鏡技術源於歐美,興於中日韓,國人對椎間孔鏡技術進行了諸多的改良,並拓展了該技術的臨床應用,直接拓展了椎間孔鏡技術的手術範圍及適應證,顯著提高了臨床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症主要是椎間盤髓核突出至椎管內壓迫神經根,引起腰腿痛,而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解除神經壓迫。由於椎管是一個四面基本上都是骨頭封閉結構,為了取出突進椎管內的椎間盤,外科醫生想方設法進入椎管。通過各種嘗試,通過後方(背部)椎板開窗成了最為廣泛採用的方式。但後方開窗仍然會破壞本身脊柱的穩定性,而且摘除突出髓核時往往需要前開神經根,操作也不便利。

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

椎間孔鏡技術

隨著醫學設備的進步,各種內鏡被設計出來並進入了各個專科,包括婦產科、泌尿科、普外科等,也進入了脊柱科醫生的視野。而且經過解剖學研究,醫生們發現神經進出椎管的孔隙:椎間孔,是進入椎管、摘除椎間盤的最佳路徑;但由於椎間孔又窄又深,難以肉眼直視和操作;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又細又長而且又有放大功能的脊柱內鏡被設計出來,通過椎間孔進入椎管內完成椎間盤髓核摘除,就是我們說的椎間孔鏡技術。

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

椎間孔鏡技術

而隨著脊柱內鏡廣泛應用,一些外科醫生利用纖細的脊柱內鏡,從後方原本開放手術時開窗的部位進入椎管;但由於脊柱內鏡較為纖細,很多時候只是經椎板之間的縫隙就能進入椎管內,損傷範圍較小,也冠以一種脊柱內鏡技術,業內往往稱為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技術。由於椎板間入路是從椎管背後進入椎管,椎間孔鏡入路是從椎管側方進入椎管,所以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的傷口在背後,而椎間孔鏡入路脊柱內鏡的傷口在腰側面。

2、椎間孔鏡技術的優勢

目前腰椎間盤摘除術是治療嚴重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標準的手術治療方法。傳統手術創傷大,破壞脊柱穩定性,採用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是一套完善和成熟的技術,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優越性:

(1)適應症廣泛:能處理幾乎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

(2)不咬除椎板,不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對脊柱穩定性無影響。

(3)安全性高,病人僅需局部麻醉,手術中可以隨時觀察病人的反應。

(4)併發症創傷小,神經損傷和血栓形成的風險極低。

(5)康復快,皮膚切口僅7mm。術後次日可下地活動,平均3—6周恢復正常工作和體育鍛煉。

(6)病人滿意度高,舒適度極高,術後疼痛輕微,大小便自理,護理簡單。

(7)同時使用的射頻電極對可以保護纖維環及後縱韌帶的完整性,從而減少術後椎間盤突出複發率。

(8)已經發表的國際文獻報告了在術後1年和2年的隨訪中,獲得的成功率超過95%,優於開放手術;複發率低於5%。

3、椎間孔鏡手術簡介。

椎間孔鏡是目前能夠在可視下準確有效摘除突出椎間盤組織的最為微創的手術方式。

椎間孔由上下椎弓根,以及關節突組成,神經根就從椎間孔穿出椎管,同時椎間孔也成為了我們通向椎管的一個天然管道。管道雖小,但只要有合適的工具,我們就能通過這個管道,進去椎管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幾乎不損傷腰椎的結構;椎間孔鏡技術在摘除突出椎間盤過程中對脊柱正常結構和椎管內神經組織騷擾非常小,比其他直視手術方式都小。

創傷之所以最小,一是在精妙的手術入路,二是在先進的椎間孔鏡設備,比如德國費格椎間孔鏡手術系統

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

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

圖示就是手術中椎間孔鏡要經過的路徑,包括1.皮膚,2.肌肉,3.椎間孔,4.進入椎管抵達突出椎間盤。手術路徑建立都是依靠逐級擴張器一點一點擴開,皮膚處需用手術刀切開7-8mm大小切口,因此這樣的創傷很小,術後恢復也很快。

回顧文獻發現,相對於傳統開放手術,椎間孔鏡技術可達到相似的臨床效果,甚至優於開放手術,在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返回工作時間、患者滿意度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對於伴有內科疾病的老年人以及一些無法行開放手術的患者具有不可取代的優點。但也暴露了一些缺點,陡峭的學習曲線,建議初學者應在具備豐富的開放手術經驗、堅實的脊柱解剖學知識(尤其是椎間孔入路相關解剖和影像學知識)和正規的技術培訓等基礎之上,自簡單無鈣化旁側型椎間盤突出開始進行工作,降低併發症和複發率,術前系統評估患者的症狀和體徵,分析影像學資料,術中規範操作,逐漸適當拓展手術適應證,從而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