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中心醫院完成全區首例「巨食管」手術

南沙居民不出區可做4級高難度消化內鏡手術

7月25日,南沙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南沙首例賁門失遲緩(又稱“巨食管”)患者手術,該手術系高難度內鏡微創治療,避免了開腹開胸手術,標誌著南沙在內鏡治療方式上趨向成熟。今後市民不用再跑市區大醫院,在本地醫院即可開展4級消化內鏡手術治療。

 20分鐘做好手術患者恢復良好

7月26日,記者在南沙中心醫院看到,前一天剛做完手術的賁門失遲緩患者高女士的恢復情況良好,已經可以開始嘗試日常進食。高女士的主診醫師、南沙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黃耀星告訴記者,高女士在7月25日成功進行了“經口內鏡下食管括約肌切開術”,這是針對賁門失遲緩患者的4級高難度內鏡微創手術。通過非常精細的內鏡微創手術治療,她的身體外部沒有任何創口,並且未來的疾病復發幾率極低。“高女士昨天4點多進入手術室,5點左右就成功完成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大約只持續了20分鐘左右。”黃耀星表示,高女士目前恢復情況良好,預計本週即可出院。

南沙中心醫院完成全區首例“巨食管”手術

做完4級高難度內鏡微創手術的患者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記者瞭解到,在臨床工作中,賁門失遲緩症漏診誤診率非常高。高女士兩年前開始出現上腹部隱痛、返酸,經口服藥物治療症狀有所緩解,但因病情反覆,曾奔跑多家醫院就診均未能確診。7月中旬,她來到南沙中心醫院消化疾病中心,經過消化內科博士賈林等醫師診斷,通過高分辨食管測壓等國際水平胃腸動力檢測,被確診患有“賁門失遲緩症”。

南沙中心醫院完成全區首例“巨食管”手術

做完4級高難度內鏡微創手術的患者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隨後,經過精心的術前準備,廣州消化疾病中心(南沙)主任張龍和副主任醫師黃耀星共同進行“經口內鏡下食管括約肌切開術”微創治療。這也是首例南沙市民在本地治療此類疾病案例,創新了南沙的手術手段,標誌著南沙消化內鏡4級手術治療手段的成熟。今後,市民們不用跑到市區的大醫院,在南沙即可進行4級高難度的消化內鏡手術。“4級內鏡手術主要用於早期癌症治療、良性疾病併發症等疾病治療,南沙內鏡手術治療的成熟,將降低本地居民的手術成本,保障全區居民的生命安全。”黃耀星表示。

 南沙本地開展四級內鏡手術

據悉,南沙中心醫院消化疾病中心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廣東省醫學重點學科等,由消化內科和消化外科共同組成,包括消化疾病聯合病房及專科門診、消化內鏡及腔鏡診療中心等,並與精神心理科建立了心身疾病聯絡會診制度,與介入科、腫瘤科建立腫瘤多學科診治平臺。該科室立足南沙、紮根南沙、服務南沙,已成為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的消化疾病防治中心、消化內鏡中心及臨床教學中心。

南沙中心醫院完成全區首例“巨食管”手術

做完4級高難度內鏡微創手術的患者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目前,在南沙中心醫院院長、消化內科博士賈林的帶頭下,科室已形成了以博士和碩士為主的高水平專業技術隊伍,擁有專科醫師19名。除常見及疑難消化系統疾病外,南沙中心醫院消化疾病中心突出內外科聯合診療的優勢,配備世界最先進的奧林巴斯290放大內鏡系統,以消化道早癌的診治及微創治療、幽門螺桿菌規範化診治、行為消化病學與體重管理、難治性功能性胃腸病及其抗焦慮抑鬱治療、胰腺疾病等為重點,在癔球症、胃食管反流病等方面具有獨特經驗;依託廣州消化疾病中心平臺,開展華南地區首例胃食管反流病Stretta手術,南沙地區POEM、ESD、EFR、ERCP等四級內鏡手術。

 醫生貼士:

賁門失馳緩症又被稱為賁門痙攣,是由於食管胃結合部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功能性疾病,主要特徵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括約肌(LES)高壓以及對吞嚥動作的鬆弛反應減弱。臨床表現為吞嚥困難、胸骨後疼痛、食物反流和體重減輕,病程較長患者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等表現明顯。

​ 高分辨食管測壓(HRM)是診斷賁門失弛緩症的主要標準,可分為三型:I型表現為食管蠕動顯著減弱而食管內壓不高;II型表現為食管蠕動消失及全食管壓力明顯升高;III型表現為食管痙攣。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可見不同程度的食管擴張、食管蠕動減弱、食管末端狹窄(呈“鳥嘴”樣),狹窄部粘膜光滑,是賁門失弛緩症患者的典型表現。

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內鏡和手術,旨在降低LES壓力,使食管下段鬆弛,從而解除功能性梗阻。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是一種通過隧道內鏡進行肌切開的微創新技術,2008年首次用於賁門失弛緩症的治療。我國於2010年開始臨床使用POEM,目前已成為開展該技術最多的國家。(記者舒霞 攝影李夏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