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

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曾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腰是要害,所以病人会认为腰椎开刀是天大的事,有时会因为惧怕手术而延误治疗。诚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做为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或治愈,但当出现严格保守治疗无效,马尾综合征,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等情况时,手术就不可避免了。

随着近年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各种微创技术层出不穷。以椎间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方式亦快速发展。由单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到全椎管狭窄的减压,由腰椎到胸椎、颈椎,适应证不断的拓展。

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

  1. 脊柱内镜最早是一种诊断辅助检查设备,由于其创伤大,感染率高,被各国学者放弃。 1986年Kambin等提出了基于椎间孔外入路的第1个全内镜下脊柱手术治疗非脱出于椎管内的椎间盘突出。
  2. 1987年Kambin等首次描述了安全三角或三角形工作区,其外侧边是神经根,下边为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和终板,内侧边为走行神经根,为后续利用更大的工作套管和内镜设备奠定了基础。
  3. 1999年Yeung和Tsou介绍了YESS,并于2002年将其应用于椎间孔入路下的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4. 2006年Hoogland等在YESS内镜应用的基础上发展提出了TESSYS技术,应用环钻磨除部分上关节突,提高了内镜下椎间孔的探查范围,进一步拓展了椎间孔镜的手术适应证。椎间孔镜技术通过脊柱固有通道—椎间孔进入椎间盘区域进行操作,骨组织破坏小,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皮肤切口仅为25px左右,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并进行了改良。椎间孔镜技术源于欧美,兴于中日韩,国人对椎间孔镜技术进行了诸多的改良,并拓展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直接拓展了椎间孔镜技术的手术范围及适应证,显著提高了临床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椎间盘髓核突出至椎管内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解除神经压迫。由于椎管是一个四面基本上都是骨头封闭结构,为了取出突进椎管内的椎间盘,外科医生想方设法进入椎管。通过各种尝试,通过后方(背部)椎板开窗成了最为广泛采用的方式。但后方开窗仍然会破坏本身脊柱的稳定性,而且摘除突出髓核时往往需要前开神经根,操作也不便利。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

椎间孔镜技术

随着医学设备的进步,各种内镜被设计出来并进入了各个专科,包括妇产科、泌尿科、普外科等,也进入了脊柱科医生的视野。而且经过解剖学研究,医生们发现神经进出椎管的孔隙:椎间孔,是进入椎管、摘除椎间盘的最佳路径;但由于椎间孔又窄又深,难以肉眼直视和操作;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又细又长而且又有放大功能的脊柱内镜被设计出来,通过椎间孔进入椎管内完成椎间盘髓核摘除,就是我们说的椎间孔镜技术。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

椎间孔镜技术

而随着脊柱内镜广泛应用,一些外科医生利用纤细的脊柱内镜,从后方原本开放手术时开窗的部位进入椎管;但由于脊柱内镜较为纤细,很多时候只是经椎板之间的缝隙就能进入椎管内,损伤范围较小,也冠以一种脊柱内镜技术,业内往往称为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由于椎板间入路是从椎管背后进入椎管,椎间孔镜入路是从椎管侧方进入椎管,所以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的伤口在背后,而椎间孔镜入路脊柱内镜的伤口在腰侧面。

2、椎间孔镜技术的优势

目前腰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严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法。传统手术创伤大,破坏脊柱稳定性,采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一套完善和成熟的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主要优越性:

(1)适应症广泛: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

(2)不咬除椎板,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

(3)安全性高,病人仅需局部麻醉,手术中可以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

(4)并发症创伤小,神经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极低。

(5)康复快,皮肤切口仅7mm。术后次日可下地活动,平均3—6周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

(6)病人满意度高,舒适度极高,术后疼痛轻微,大小便自理,护理简单。

(7)同时使用的射频电极对可以保护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从而减少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率。

(8)已经发表的国际文献报告了在术后1年和2年的随访中,获得的成功率超过95%,优于开放手术;复发率低于5%。

3、椎间孔镜手术简介。

椎间孔镜是目前能够在可视下准确有效摘除突出椎间盘组织的最为微创的手术方式。

椎间孔由上下椎弓根,以及关节突组成,神经根就从椎间孔穿出椎管,同时椎间孔也成为了我们通向椎管的一个天然管道。管道虽小,但只要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就能通过这个管道,进去椎管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几乎不损伤腰椎的结构;椎间孔镜技术在摘除突出椎间盘过程中对脊柱正常结构和椎管内神经组织骚扰非常小,比其他直视手术方式都小。

创伤之所以最小,一是在精妙的手术入路,二是在先进的椎间孔镜设备,比如德国费格椎间孔镜手术系统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

图示就是手术中椎间孔镜要经过的路径,包括1.皮肤,2.肌肉,3.椎间孔,4.进入椎管抵达突出椎间盘。手术路径建立都是依靠逐级扩张器一点一点扩开,皮肤处需用手术刀切开7-8mm大小切口,因此这样的创伤很小,术后恢复也很快。

回顾文献发现,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椎间孔镜技术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甚至优于开放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返回工作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伴有内科疾病的老年人以及一些无法行开放手术的患者具有不可取代的优点。但也暴露了一些缺点,陡峭的学习曲线,建议初学者应在具备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坚实的脊柱解剖学知识(尤其是椎间孔入路相关解剖和影像学知识)和正规的技术培训等基础之上,自简单无钙化旁侧型椎间盘突出开始进行工作,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术前系统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影像学资料,术中规范操作,逐渐适当拓展手术适应证,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