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變法,力圖變法革新,改變格局,失敗告終——王安石

熙寧變法,力圖變法革新,改變格局,失敗告終——王安石

王安石,又被稱之為介甫,北宋著名文學家、改革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回顧北宋的歷史,他可是一位不可忽視的大人物。而對於王安石個人而言,他對於北宋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他發動了"熙寧變法",希望通過變法革新來強大宋朝的視力,這個也被世人們稱之為"王安石變法",但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而世人們對於王安石也是譭譽參半,據史料記載,在北宋的一些古籍中曾經有描述到,在王安石出生的那一天,有一個修煉成精的獾子精偷偷下凡,誕生於一官宦人家,人家夜裡嬰兒啼叫之後,把大宋折騰得天翻地覆的人,搖身一變呱呱墜地。

熙寧變法,力圖變法革新,改變格局,失敗告終——王安石

圖一為王安石像

其實我個人而言,很討厭這種怪力亂神的傳說。而這些也都只是無稽之談,都是對於王安石的一些負面評價,而看待一個歷史人物,都要從他的兩面性去考慮,從時代環境、社會背景、政治局面等多方面去看待一個歷史人物的貢獻,他的缺點,不足之處。而不是一味的去批判或者褒獎,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王安石看一看,大宋王朝的這一號偉大人物。

少年天才,自小立志

公元1021年,王安石誕生,他的父親王益給他取名。而父親王益對於年少時期的王安石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在父親的引導下,王安石不僅飽覽群書,還研讀了各類史書,跟隨父親走南闖北,接觸到了各種階層的人,可以說是年紀輕輕,便看盡了世間的疾苦而那時的北宋,可以說是陷入了一種水深火熱的地步,在國家之內,人民困苦,國家貧乏;在國家之外,面臨著強敵侵襲。內外交困,然而當時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主張以文治國,可以說是重文輕武,所以在當時朝堂之上,大臣們都是一些文臣,空有理想抱負,只會紙上談兵,並沒有一個人能夠使用真槍實彈的引導者。自此,在王安石的心中便中下一個種子,一心想要匡扶社稷,使宋朝不斷強大。

熙寧變法,力圖變法革新,改變格局,失敗告終——王安石

圖二為高中歷史素材

王安石自小也是聰慧過人,通過父親的影響,才識不斷積累,年紀輕輕,就才華出眾,得到長輩們的肯定。之後,為了考取功名,他更加刻苦努力,勤奮讀書。在21歲的時候,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走上了一條以天下為己任的官途。

以天下為己任

王安石一心只為天下,一心只為百姓,從不在乎什麼功名利祿,這正是影響了他仕途生涯的崇高品質。而在宋朝制度下,王安石當時被分配到地方任職,當任滿一期的時候,便可參加更高一級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便可回京做官,但是王安石拒絕了這次機會。而這時跳出了一個歐陽修,歐陽修不忍人才流落他地,想要舉薦王安石,可是王安石又拒絕了。

熙寧變法,力圖變法革新,改變格局,失敗告終——王安石

圖三為《登飛來峰》

在常人眼中,可能會覺得王安石很奇怪,他為什麼要一直留任地方,後來就印證了這一點,王安石遲遲不肯回京的原因是,他在地方任官的途中,不僅僅是體驗官場生涯,更是體驗基層百姓生活,從最基層做起,去觀察當時宋朝的百姓生活。從最基本的去反映整個宋朝當時的狀態,他看到了許多在京為官的官員所沒能看到的東西,體驗到了百姓的疾苦,他展望未來,看到的眼前大宋王朝滿目瘡痍。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的一句"不為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站在峰頂看到的自然是大江山河,看到的是廣闊的天下。王安石總結了多年在地方上為官的經歷和感悟,將自己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反饋給了仁宗皇帝,為國家獻言獻策。

熙寧變法,力圖變法革新,改變格局,失敗告終——王安石

圖四為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在基層當了十幾年的地方官,發現了大宋王朝的缺陷地方,向仁宗皇帝反饋,可是任重皇帝並不對王安石提出的改革感興趣,王安石也是多起上言,可是仁宗皇帝並沒有給王安石反饋。就這樣。王安石一日沒有得到重用,他便一日不上朝。

神宗繼位,大施拳腳

而神宗的繼位,他可以說是走向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樂,最終可以使王安石大施拳腳,就如當年秦孝公遇到商鞅一樣,王安石一心希望通過變法改革來改變大宋,突破當時的局面,而神宗就是王安石一生中的那個伯樂。當年神宗繼位,主張新政,推行王安石的變法措施,便啟用了王安石,開展了影響後世的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也是一路升遷,此時的王安石必定是心中激動萬分,內心充滿希望。

變法失敗

王安石的變法生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新舊黨派之間,你爭我奪。對於變法改革,將近有一半的人都是反對的。但是背後有神宗的支持,王安石苦心經營,但在變法的第四年效果並不是十分顯著。兩宮太后,斥責王安石的變法是亂天下,神宗皇帝則有負於社稷。宋神宗迫於朝堂上下,天下百姓的壓力,神宗動搖了,自此,王安石被地回到了江寧知府的位置上,路途上寫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千古名句。

熙寧變法,力圖變法革新,改變格局,失敗告終——王安石

圖五為《王安石傳》

是啊,京城距離瓜州僅僅是一水之隔,但現在王安石的眼裡,在他的心中卻是有如萬重山,何時照我還,心中的猶豫徘徊,表現得淋漓盡致。變法的效果不如王安石想象的那麼明顯,王安石心中開始動搖了。

一年之後,王安石恢復宰相職位,而變法之路崎嶇泥濘,政敵眾多,再加上兒子的突然病逝,他悲痛萬分,精疲力竭。不到兩年的時間,王安石便辭去宰相之位,而隨著神宗的去世,他的政治生涯也就走到了盡頭。

變法失敗,彷彿他成了這個場戰爭的犧牲品,而王安石揹負的,只有亂天下的罪名。王安石,敢為人先,主動站了出來,他力圖變法,以改變大宋王朝,可是當時的時事格局等多種因素,限制了變法,最終失敗了。但自此許多人就給王安石定下"千古罪人"的汙名,的確王安石的變法是有不足之處,但他卻是變法第一人,那便是他不同於朝堂上的那些人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