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七國爭雄、變法、遠交近攻!漫談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必然性

前言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國時期群雄並起,這一段大分裂時期到了秦王嬴政這一代實現了一統天下的願望,結束了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他還擴展疆域、修築萬里長城等,至此,他

認為自己的功績甚偉,冠絕古今,足以蓋過三皇五帝,取"皇""帝"來構成自己的稱號。他的功績也被後人肯定,秦始皇的大一統奠定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被後人尊稱為"千古一帝"!

關鍵詞:七國爭雄、變法、遠交近攻!漫談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必然性

秦始皇


當時七國爭雄、諸侯割據的情形下,比秦國實力強盛的諸侯國也不是沒有,為什麼就單單秦國能打敗其餘六國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呢?實際上,秦國與其他的六國相比較,的確是有它的優勢存在的,它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強大的帝國也得益於各方面多種因素共同努力的成果,這樣看來秦國的一統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性,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那麼今天就來分析當時為什麼只有秦國才能一統天下!

站在歷代君王的肩膀上起跳

當時秦國的疆域正處於邊緣部分,地域偏僻,很少能引起其他諸侯國的重視,較當時的其他諸侯國來說綜合國力是很弱的。在公元前750年之後,也就是秦文公在位期間秦國各方面才慢慢有了轉機,他在位的時候,開始靜下心來消化秦襄公時期拓展的領土,收攬民眾、教化百姓,繁衍生息,致力於發展經濟。國力大幅度提升之後,才開始對西方部落用兵,他們擊敗了西戎,將自己的領地漸漸擴大到岐山一帶,還收攏周的百姓。後來,他

怕惹怒周王室,便歸還了岐山以東一帶的領土。之後,他又回到之前休養生息的狀態,還設立記事史官,用刑罰約束百姓,勵精圖治,鞏固自己現有的土地,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

《史記·秦本紀》雲:"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時間推移,秦穆公時秦國開始慢慢發展起來,同時,他也是一位很有作為和野心的君主,可以說秦國躋身戰國七雄他功不可沒。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做法了,他不僅實踐,而且從中得利,百里奚、伯樂、蹇叔、公孫枝等紛紛都投向他的門下,開創了秦國任用客卿制度的先河。

關鍵詞:七國爭雄、變法、遠交近攻!漫談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必然性

秦穆公


在他繼位的時候就有了稱霸中原的雄心,通過姻親關係為跳板,三番兩次的干涉晉國的內政,但是他費心費力扶持的晉國君王沒有一個好相與的,全都是喂不熟的"白眼狼",他沒有拿到絲毫的好處,正是由於強晉存在,他始終走不上進取中原的道路,於是他聽從了百里奚的建議掉頭西征,一舉獲勝,拿到了西戎人的十幾個國家,開地千里!周天子還專門給他送了金鼓以慶賀他西拓疆土的勝利。雖然秦穆公的霸業之路屢屢被晉國擋住,但是他的大力改革和發展依舊為接下來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秦穆公在位期間娶了晉國晉獻公的女兒,通過了政治聯姻穩定兩國關係,這件有名的政治婚姻也延伸出了一個形容理想婚姻的成語"秦晉之好"。

到了秦孝公的時候,正是秦國國力最為虛弱的時候,面對周圍強敵,自身岌岌可危,秦國從上到下都想要迫切的改變這種不利的局勢,在國弱民窮的情況下為商鞅變法提供了土壤。

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開始了變法,他的變法覆蓋面較廣,提出了廢井田、重農商、獎軍功等一系列新的發展策略,經過變法之後,秦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是這些國家中發展最快的。至於刑罰方面,在今天看來有些處罰太過,沒有絲毫的人情味,但是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人們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能活下去,能吃飽飯,治亂世用重典,讓忠厚老實的人過多的好一點,讓狡猾的人不敢隨意犯罪。

關鍵詞:七國爭雄、變法、遠交近攻!漫談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必然性

商鞅


《史記·商君列傳》:"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商鞅的這次變法是最為徹底的一次變革,使得國家機制更加健全,取消舊貴族的特權,爵位和田宅奴隸可以獲得,但是要憑軍功掙,軍功爵制度等級劃分也很嚴格,論功行賞,在軍營中,不同的爵位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樣的,爵位較高的士兵會有非常精細的吃食,爵位較低或者沒有爵位的只能吃粗米就不錯了,更別提那些不如粗米的食物了,這種獎勵雖然看起來簡單粗暴,但是很有用

最重要的爵位是可以傳給後代的,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能跟著他享受福利,對當時底層人民來說,也是個跨越階層的方式。戰爭避免不了死亡,不幸戰死士兵賞賜會繼續發放給他的後人。對於那些臨陣脫逃的人自然不手軟,會有非常嚴厲的懲罰,這樣一來軍隊的戰鬥力和積極性大大提高,為秦國的富國強兵提供了先決條件,秦國這樣一支非常強悍、好戰的隊伍,掃平六國他們功不可沒。

《史記范雎列傳》:奮擊百成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至此,秦國開始崛起,這是秦朝歷史上的轉折點。再到後來秦惠王繼位之後,商鞅被舊勢力剷除了,變法依舊在實行,最重要的是秦國通過這次變法勝利了,徹底的站穩了腳跟。

在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建立了秦朝的封建制度。在秦昭王繼位的時候又採用了遠郊進攻的策略,把戰略目標集中到臨近的三晉並以韓作為首攻的對象,這幾次戰役削弱韓、魏,加強了秦國的勢力,特別是長平之戰,動搖了趙國的根本,從此,它們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對內清掃權臣,度過危機,掌握國家大權

對比之下,秦國的內政相對於其他幾個國家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秦王繼位的時候年齡太小,才13歲,由太后和、呂不韋掌管朝中大權,有時候甚至嫪毐也能插手。在他繼位以來遭遇過最大的危機要數嫪毐之亂了,

這個又不單純是純粹的政治危機,也算是家庭危機,嫪毐很受太后寵信,以至於他胡作非為,還自稱秦王的"假父",他在宮內外做的一系列事直接影響了秦王的聲譽,秦王肯定不會給他好果子吃。


關鍵詞:七國爭雄、變法、遠交近攻!漫談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必然性

呂不韋


至於呂不韋,他是個政治家,他的眼光獨到,壓寶嬴異人獲得相位,權利和地位雙豐收,風光無限。秦王要想把握朝政,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必須把呂不韋和嫪毐的黨羽剪除。後來,秦王在平定嫪毐之亂的時候也順勢帶手清理呂不韋的勢力,大權又回到了秦王手中。

對外遠交近攻,挑撥離間,加劇六國內部矛盾

秦王採用了尉繚和李斯的建議,要讓六國從內部慢慢分裂,於是讓那些能言善辯的人才攜帶著大量的金玉和奇珍寶器,去"拜訪"那些六國的權臣,極盡挑撥,離間君臣關係,人數一多總有上鉤的,那些能被錢財和珍寶打動的,花費再多的錢財也完全不心疼。那些絲毫不為錢財所動、離間不了的人就暗中殺掉,變著法的削弱他國的戰鬥力。例如派張儀出使瓦解齊楚聯盟,利用反間計讓趙括代替廉頗和李牧出戰等,這一系列事蹟看下來,不得不佩服秦王的手段,製造內部矛盾瓦解敵人聯盟方面做的極為出色。

關鍵詞:七國爭雄、變法、遠交近攻!漫談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必然性

秦始皇


此消彼長,既然變著法的消減其他國的人才,那麼就要努力的收攬各國的人才為秦國效力重用客卿本來就是秦國的傳統,事實也證明這個決策真的高明,為秦國吸引了各國大量的人才,聽取了各種不同的建議,才能使得秦國一步一步的走向強盛。

其他的國家看到秦國日漸強盛,不得不抱團取暖,聯手對付秦國,秦王看到了這種局面對自己太不利,於是就派張儀破壞蘇秦的"合縱",同時繼續用重金利誘他們,破壞合作。這種聯盟本來就是站在利益上的,利盡而散,非常的不牢靠,有更大的利益誘惑時就會迅速土崩瓦解。

公元前230年,韓國為了保留自己的國家,還主動向秦王割地稱臣,但是這並沒有換來秦王的憐憫,反而招致禍端,它是最先被滅掉的一個國家,之後其餘四國趙、燕、魏、楚均被殲滅。六國中最為強盛的齊國自然要留到最後了,但是它空有強大之名,卻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秦國攻取其餘五個國的時候它作壁上觀,並沒有出兵援助其他各國,等到其他國家滅亡的時候,想讓別人幫他,也做不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

《過秦論》: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評價

這個時期七個諸侯國漸漸強大,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對他們的約束力,各國爭雄導致戰爭不斷,恃強凌弱成為生存法則,光是長平之戰就坑殺趙卒45萬!底層人民過著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

和平穩定的幸福生活是當時的百姓最為渴求的,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軍閥混戰的局面,不僅僅是順應民意,也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

但是他統一六國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跳,是靠著每一代秦國君王的努力的成果,再加上秦始皇過人的戰略眼光,以及乘勢而上魄力和廣納賢才的種種決策得來的,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數代人的辛苦才有了當時的成果。

儘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短短的15年,但是卻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光這一點影響之深遠是其他歷代封建帝王沒有辦法與之相比的。他是一個敢於打破舊時代、開啟新時代的人,大一統後還能有這樣長遠的眼光和手腕,不得不讓人欽佩,他所做的事情是沒有前朝的例子可以借鑑的,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比如本來在國家休養生息的時候,開啟了對外的戰爭和對內的各種壓迫,這種結果只能是自取墳墓。等到了後代漢承秦制的時候改進很多,借鑑了當時秦朝滅亡的教訓,對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進並創新,高祖開國,文景休養生息,漢武帝時代又開始奮起,

從這兒也可以印證了秦始皇決策的正確,"千古一帝"的稱號當之無愧。

參考文獻:《史記·秦本紀》 《史記·商君列傳》 《史記范雎列傳》 《過秦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