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導讀

提起戰國和秦國這段歷史,我們常常會想到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想到李斯獻策滅亡六國使秦統一,想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置郡縣,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想到焚書坑儒,想到病死沙丘。而往往忽視了秦國在滅六國過程中的重要戰略策略——遠交近攻。

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是魏國人範睢在秦昭襄王時期提出的,它對於秦國統一大業可是說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遠交近攻”策略的運用,成功分化了東部六國之間的關係,使六國無法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秦國,最終導致了被滅國的下場。今天千秋就和大家一起來談談“遠交近攻”策略在秦國不同時期的運用,一起體會下秦國的智慧和六國的愚鈍,或許會為我們以後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一、“遠交近攻”方略的提出

二、“遠交近攻”方略在秦國的推行

三、“遠交近攻”方略在統一戰爭中進一步發展和運用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秦始皇


一、“遠交近攻”方略的提出

秦國早在秦孝公時候就確定了稱霸諸侯的戰略目標,具體說就是首先富國強兵,奪佔地利;而後“東向以制諸侯”,最後成帝王之業。雄心勃勃的秦孝公是一位遠見的政治家,他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同時致力軍備,加快軍隊建設的步伐,使得秦國的經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加強,漸漸超越了東方六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大秦帝國》劇中商鞅


秦軍“戰車千乘,奮擊百萬,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足以當諸侯。” 《戰國策》

上述材料記載的是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強大的軍事情況,面對秦國的強大,東方六國開始惴惴不安和恐懼。為此,它們也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和策略想要遏制秦國的發展,於是六國採取了“合縱”策略,用抱團取暖的方式,來對付強大的秦國,這使得秦國處於了被動和孤立的境地。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秦國開始廣攬人才,以求對付六國的制勝之策,於是“遠交近攻”的方略在這種大背景下逐漸的孕育和產生。

秦惠王時期,針對六國的合縱政策,丞相張儀提出了秦國的抵禦策略——“連橫”,而所謂的連橫就是最初遠交齊和楚以打擊韓和魏,迨韓魏不競,乃離間齊楚;最後遊說六國,用挑撥離間的手段,來拆散六國的合縱,這是“遠交近攻”戰略的思想萌芽。而秦昭襄王時期,魏國人範睢在深入分析列國情況的基礎上,指出了當時穰侯魏冉實行的“越近攻遠”戰略的失誤。發展了張儀的“遠交近攻”思想,提出了整體的“遠交近攻”方略。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大秦帝國》劇中範睢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而遠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 國地方五百里,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 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皆附則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虜也。 《史記.範睢列傳》

上述記載就是範睢遠交近攻方略,我們概括起來就是,先取三晉,就近控制相對比較弱的鄰國魏國和韓國,以此來壯大秦國的聲勢。韓國與秦國接壤,消滅韓國不僅可以打開秦國東進的門戶,還可以為攻打趙國和齊國提供便利。然後,秦國再以魏國和韓國為依託,向南攻打楚國,向北攻打趙國,這樣就可以控制秦和齊之間的廣大地區,最後再攻打最強大也是最遠的齊國。而對齊國征服反過來又可以鞏固秦國對魏、韓和楚、趙的控制,最終達到統一全國的目標。

“遠交近攻”方略提出以後,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採納,遂拜範睢為相國,推行這一外交方略。從此以後“遠交近攻”方略便成為貫穿秦國政治、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國策。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戰國形勢圖


二、“遠交近攻”方略在秦國的推行

在秦昭襄王到秦王政即位的數十年間,秦國的軍事和外交始終遵循“遠交近攻”的方略。使得秦國獲得了外交和軍事上的巨大成功。

按照“遠交近攻”的方略,韓國和魏國與秦國接壤,是最先被攻擊的目標。其實早在周赧王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323年,秦國就開展了孤立韓國和魏國的外交,秦國先是與齊國和楚國交好,而後展開了對魏國和韓國的多次攻伐和兼併,待以武力制服韓國和魏國以後,秦國又把攻擊的目標鎖定為楚國,因為害怕齊國和楚國交好,影響戰略大局,於是在秦國和楚國交戰以前,派張儀到楚國,以割地600裡,把秦王的女兒嫁到楚國這種方式來拉攏、利誘楚國和齊國絕交,等兩國絕交以後,秦國大舉進攻楚國,取得了楚國境內大片土地,以至於楚懷王客死在了秦國。楚國在秦國的打壓下,被迫東遷,此後為了防止楚國和齊國重修舊好,秦國又逼迫楚頃襄王和秦國和親。周赧王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95年時候,趙國發生了公子章之亂和沙丘宮之變,無力對外的時機。秦國趁機發動伊闕之戰,消滅韓國和魏國聯軍24萬,佔領和韓國和魏國大片地區,從此以後兩國便一蹶不振。周赧王三十年也就是公元285年,秦國有利用燕昭王復仇伐齊的時機,和燕國聯合攻打齊國,齊國在燕和秦的打擊下實力嚴重削弱。數十年來,在“遠交近攻”方略的推行中,六國遭到了秦國的利用和嚴重大打擊,實力嚴重削弱,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如秦國抗衡。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伊闕之戰


特別提到的是秦昭襄王對於“遠交近攻”方略的運用,他每次在軍事行動以前,都先要與鄰國言和、結盟,周赧王十一年伐魏前,先和楚懷王會盟,歸還楚國上庸;周赧王十三年想要攻打出楚國時候,又和魏襄王、韓太子嬰會盟於臨晉,歸還為國的蒲坂。周赧王二十二年,攻打韓國和魏國時,在伊闕之戰以前,先和楚國講和。伊闕之戰以後,秦國太過強大,擔心六國聯合抗秦,於是秦昭襄王尊齊王為東帝,與其相約分霸東西,以安齊王的心。而周赧王三十六年,秦國準備攻打楚國時,有和趙國澠池會盟,以解除後顧之憂。

秦昭襄王的一步步舉措,讓秦國在主動出擊、積極擴張的鬥爭中左右逢源,日漸強大,而其它六國卻有苦難言毫無作為。在外交手段的配合下,秦國的軍事鬥爭相當順利,取得了韓國、趙國、魏國大片土地,為以後吞併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的秦國以“遠交近攻”的方略,巧妙的周旋於六國,達到了離間和削弱六國的目的。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大秦帝國》劇中秦昭襄王

三、“遠交近攻”方略在統一戰爭中進一步發展和運用

從秦昭襄王到秦王政即位,秦國通過實施“遠交近攻”方略,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取得了軍事和外交的巨大成就。這時候其實已經具備了統一六國的實力。而此時的六國在秦國大打壓下,已經日漸衰弱,已經沒有和秦國抗衡的資本了。六國的所謂“合縱”已是名存實亡。

丞相李斯對當時的形勢做了精確的分析,他認為秦國滅六國的時機已經到了。於是向秦王政建議,要抓住機遇,消滅六國,以圖天下之霸業。在繼續運用“遠交近攻”方略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軍事和外交手段的前提下,秦國開始加緊對六國的進攻。鑑於當時的六國形勢,秦國採取了“先取韓以恐他國”的進攻方式。在此基礎上,韓非又向秦王政明確而具體的闡明瞭進行統一戰爭的戰略分步:破天下之縱,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按照韓非的戰略思路,秦國在破壞六國合縱的前提下,首先要進攻趙國和韓國,同時穩住楚國和魏國,而拉攏齊國和燕國,等將韓國和趙國消滅以後,再伺機攻打別的國家。

從李斯和韓非的戰略設想我們可以看出這和秦國推行的“遠交近攻”的方略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遠交近攻”戰略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運用。依然是在運用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總體思路。而英明神武的秦王政採納了他們的建議,以此制定了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略部署。

在做好了一切的準備之後,秦國開始了對趙國和韓國的殲滅戰。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秦滅六國形勢圖

從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起,秦國開始連續對趙國的征討,經過八年的努力,在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33年)滅趙國。在攻打趙國的期間,在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先滅掉了韓國。秦王政二十年,這一年荊軻來刺殺秦王,沒得逞,於是秦國以這個事件為藉口開始征伐燕國,這次沒能一舉拿下,但是也給燕國以重創;秦王政二十三年,滅掉了魏國;二十四年,滅掉了楚國二十五年,秦國大將王賁帶領秦軍拿下了燕國,為秦王報了差點被刺殺的仇;秦始皇二十六年,東西對決開始,齊國亡。經過不懈的努力,憑藉“遠交近攻”的方略,大秦國用了十年的時間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終勝利,接觸了東周以來近五百年的諸侯割據。建立起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團的封建統一國家。

秦在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遠交近攻”的方略運用也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了配合軍事鬥爭的開展,早在秦王政十年國尉尉繚就提出了“毋愛財務,略其豪臣,以亂其謀”的外交策略。和李斯、韓非提出的軍事策略相結合,對秦國的統一的促進作用明顯。以厚略為主要內容的外交活動在統一戰爭中緊緊圍繞軍事目的。秦國以厚略收買諸侯大臣,數十年間,秦王先是“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後來又令謀士姚賈等人帶上重金菜包分別到趙國、燕國、楚國和齊國進行離間活動,破壞六國合縱。謀士頓弱等人遵循秦王政的命令,收買六國的大臣,凡是能用金錢收買為秦國服務的,就送上厚禮結交,而對於那些不能用金錢收買的,就派人進行暗殺。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六國中實力最強大的齊國丞相後勝就被成功拉攏,後勝勸諫齊王朝秦,也正是由於這種“交好”,使得齊國能夠看著韓國、趙國、燕國、魏國和楚國的相繼滅亡,最終沒有發兵援助。不顧最後卻輪到了自己的頭上。從秦統一戰爭中,外交手段的運用可以看出其發揮的威力不遜於軍事進攻。


遠交近攻:強大秦國巧妙與六國周旋最後取得勝利的“大妙招”

秦朝疆域

結語

從秦國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我們不難看出,“遠交近攻”方略與中國古代其它成功的軍事戰略一樣,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符合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趨勢,順應了從分裂到統一的時代潮流;其次,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秦國君臣根據自身實際和六國的客觀情況對於“遠交近攻”方略不斷的調整和發展,使得這種方略來自鬥爭實踐同時又指導於鬥爭實踐,也因此“遠交近攻”的方略能在秦滅六國的各個階段始終佔有指導性的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