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漫談

先從“竊符救趙”的故事講起。公元前257年,秦軍進攻趙國,兵臨邯鄲城下,趙國求救於魏楚兩國,魏國派大將晉鄙率軍10萬救趙。這時秦國向魏國施加壓力,魏王屈服令晉鄙按兵不動。趙國相國見魏不肯進兵,就寫了一封告急信給魏國相國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通過魏王妃子如姬的幫助,盜出魏王親自掌握的半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率兵會同楚軍一起救趙,遂解邯鄲之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為題寫了著名的歷史劇《虎符》。

“虎符”漫談

符是古代軍事調遣、命令傳達的重要憑證。早在周代時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製作而成,後來用金屬製成,形狀也由竹節逐漸多變為虎形,稱為“虎節”,也稱“虎符”。 據傳說最早是姜子牙發明的。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在叢林爭鬥中總是處於不敗之地,因此在軍事上也多以虎為尊,於是常將這種兵符鑄刻成虎的形狀,因此它也被稱之為虎符。

從出土文物看,東周時期有鎏金虎符,戰國以後虎符一般由青銅製成。符的背部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君王或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合在一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

秦代虎符銘文,銘於符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漢代在兵符上承襲秦制,但不同的是,漢代虎符上的銘文大多刻於虎背上,騎於中縫,只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採用錯銀書,用篆書刻寫“一、二、三、四、五”等字樣。同時字由中間剖開,因此只有兩個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發兵。但在漢代,要發兵除了對驗虎符,還要需要有璽書或詔書。虎符是發兵信物,詔書則是為了明確統兵長官的職權和任務。當然,漢代的軍隊調動並非只靠詔書和虎符作為信物,同時作為信物的還有“節”和“羽檄”。

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在秦代有鷹符和龍符等,形狀從漢朝至隋朝多為虎符,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為避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名諱,改用魚符、兔符或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虎符”漫談

“虎符”漫談

玉虎符,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虎符的防偽:

虎符的權限很大,肯定有人,尤其是敵方或叛亂者,想偽造虎符。但是按照目前史料記載,沒有成功的案例。

虎符的大小尺寸同樣是機密,不知道確切的數據,造出來了也合不上。而且,兩半虎符的接縫處往往有特殊的文字,這是種防偽標誌。有的虎符兩半中間有一行字,被分成了兩半,某些字特意有一定角度的傾斜。一般上面還會有不同形制的文字和不規則的凸起。這種防偽密記,增加了偽造難度。拿到了虎符,不仔細端詳,難以發現。

在唐朝時,每支部隊都有屬於自己的虎符,就算偽造出了一個虎符,只能調動一支部隊,用處不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的文字的書寫。無論是哪一種字體,都是手工書寫,風格各異,就算知道虎符上是什麼字,也很難做到一模一樣。

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主要有以下幾件: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中的陽陵虎符、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現藏於周至縣文物管理所的東郡虎符、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的新郪虎符等。

“虎符”漫談

杜虎符

“虎符”漫談

陽陵虎符拓片

“虎符”漫談

陽陵虎符

“虎符”漫談

新郪虎符拓片

關於杜虎符,還有一個小故事。上世紀70年代初期,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少年楊東峰在村西幫助大人平整土地時,用鐵鍁碰到了金屬硬物,拳頭大小、滿是泥土。他撿起來在鐵鍁背上磕了幾下,一件動物形狀的銅質器物便顯露出來。他收工後帶回家拿放在了自家院中的窗臺上,也沒怎麼在意。因為當廢銅賣的話器物太小太輕,值不了幾個錢。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這件金屬動物成了東峰的姐姐幾個孩子手中的玩物,漸漸地便摩挲出了上面的金黃色文字。文字為篆書,楊東峰感覺到這可能是一件文物,於是帶著它來到西寧市文物商店。文物商店的人員也搞不懂眼前的器物,便告訴他到碑林博物館看看。楊東峰來到碑林博物館時,恰好遇到考古專家戴應新先生。戴應新先生辨認出是一件虎符,屬於很有價值的文物。問楊東峰需要什麼回報,楊東峰很羨慕穿軍裝的人,於是要求一套紅衛兵穿的軍服。可是博物館沒有軍服,於是給了他幾十元錢。戴應新邂逅這件珍寶後,運用其學識及其日後的研究工作,印證和破解了眾多的歷史疑案。現在,杜虎符已是著名的文物而價值連城,珍藏在博物館中。

“虎符”漫談

金虎符,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出土於陝西省鳳翔縣。這件虎符沒有銘文,且體型較小,高僅2.3釐米,長僅4.8釐米,重35.6克,為金制。為臥虎狀,造型誇張。巨目大耳,張口露齒,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身紋飾為凸雕和陰刻,背面還有扣槽。可惜僅存半符。)

【部分內容來自圖書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