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公人說“公”

「漫谈」公人说“公”

讀林旭《值夜》詩句“身鎖千門心萬里,清輝為照倚闌干”,頗為其寒夜獨坐、心憂天下的情懷感動。林旭被光緒帝授予四品卿銜充軍機處章京,參預新政,在軍機處夜間當值,考慮軍國大事,不久變法失敗,於菜市口英勇就義。由1898年的瀛臺喋血回溯1894年的黃海哀鴻,再想起李鴻章1901年的臨終絕筆“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的無奈,雖有補苴罅漏之志士,終無聚民智力之能臣。古往今來不同政見、氣質、出身、事功、評價的公人們,卻在“為公”這個問題上同理同心,其間玄奧頗值得玩味。

對“公”的價值追求

追根溯源“公”字,說文解字說“平分也,從八從厶”。一說,是一個八字下面一個口,八是分配的意思,口代表聲音氣息,聯繫起來就是有權威的族長和領袖,在分配利益時一言九鼎、令人信服。可以看出,中國古人不太重視公與私的相對意義,而更重視公正、無私的價值意義。《詩經·小雅·大田》說“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這是西周存在私田的證據,也是農業社會先公後私的觀念痕跡。中國人是有理想、有夢想的民族,很早就懷有公的信仰,追求建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建立公私分明的社會規則,進行公德公心的自我塑造。

「漫谈」公人说“公”

對於“公”的基本認同,是從事一切公務活動的心理基礎。公是一種領域,所以要公私分明,“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公是一種價值,人是社會化動物,群體之內必有公理和規則,人區別於動物的特徵之一,就是為了某種公理和規則,可以放棄和讓渡利益,從而公正合理地解決爭端,凝聚社會;公是一種信仰,是公務人員服膺和守護的第一原則,繼而成為各種政治理念和主張的邏輯起點。個人不能不忠不孝、寡廉鮮恥,任何政治主張也都不能脫離公德、公理、公心而立論。公務人員的工作,本質上是一種“公作”,為公家而勞作。如果不相信公共價值的存在,不忠於公共利益,只是為了私利而活著,對公務的堅持必不會長久,甚至很容易被誘惑失足,釀成個人的悲劇。

以“公”為底色的人際關係

公務的服務對象是人,公務人員生活的背景也是人。公務人員既生活在社會、公共、人民這樣的抽象概念當中,更生活在具體可感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中。對於人際交往的尺度和限制,要比一般人嚴格,對於人際交往容易採取中庸主義的態度。一方面必須對公民、人民這樣的服務對象懷有感情,如果患上了吉登斯所說的現代社會“畏觸感”,羞於同具體的人打交道,連在電梯裡都不敢直視對面的眼神,肯定不適合從事公務。另一方面,對人際交往過於熱衷,也會迷失在自我設計和關係網絡中無法自拔,或唯唯諾諾,或處心積慮,或無所適從,或捨本逐末,身在公門而心縈私念,或被人情世故綁架,墮入泥淖苦不堪言。故於人際交往既要入得其中,又要出乎其外,不因公而苛酷,不因私而瑣屑。人情往來有禮有節、有度有止,“清正儉素,門無私謁”,公恩不私謝,公燭之下不展家書,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尊重別人,也是保護自己。

「漫谈」公人说“公”

由此衍伸開來,古往今來同朝為官或同掾為曹者,都是純粹而簡單的關係,不應奢求過多,更不應依附攀緣。君子之交淡如水,遇與不遇皆隨緣。上下左右相互尊敬,按照規則做事,遇到情況提前溝通,儘量避免一些誤解導致的矛盾,有的時候需要“不為五斗米折腰”,有的時候又需要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寧折不彎是一種理想導向,是最後的選擇,現實中更多的是不彎亦不折。當然,不能無原則當好好先生,更不能親疏有別厚此薄彼。清代就嚴禁監察官員與其他官員之間的不正當交結,規定科道官不得與三品以上大員來往。

從政治境界上講,公務人員不應像捕獲的魚一樣堆在一起苟延殘喘,不應像鴟鴞那樣防止別人奪取自己那點殘羹腐肉,而要躍入河海,相忘於江湖,心存高遠飛向廣闊天空。從事公務不是為討上司歡喜繼而平步青雲,而是問心無愧奉獻人生、貢獻社會,在其中覺悟人生存在的價值。尊重不在畏懼、盲從、欲求,而在遵守政治共同體下分級管理的科層規則,尋求為公事順暢運行的方便法門。所謂明君賢相的佳話,伯樂識馬、千金馬骨的傳說,可以當作一種追懷,但切莫痴迷,“寄意寒星荃不察”的客觀情況,往往才是身在公門的現實。官箴說,“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休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不推諉、不奢求;不媚上、不凌下,為官如為人,官德如人德。

追求自由與秩序的豐富內心

公務人員的心理偏於保守,內心渴望以正常秩序為基礎的安寧。所以,就社會而言,最優秀的人本不應聚集於公門,更多的人才應如種子般播撒到四方各行,到最深最遠的海洋搏浪馳騁,到科技、教育、藝術等社會領域釋放聰明才智和創造活力。人人盡展其才,各安其位,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壯有所用,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就是公務人員追求的秩序。浮士德所謂“我願看到人群熙來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和“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和自由,然後才配有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都是浸透了辯證法的智慧。

「漫谈」公人说“公”「漫谈」公人说“公”

越是經歷過苦難動盪的國家,越是珍惜秩序的可貴,越害怕失序的狀態重演。中國自古家國同構,治國如治家。公務不等於無情,內心不能缺少柔軟,看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場景,人性自然就會產生安定的幸福感,“存,吾順世;沒,吾寧也”,桃花源和忘憂谷,不在天涯而在身邊,只有真誠地愛家,才能誠實勞動、努力工作,熱愛腳下這片叫作中國的土地。就內心而言,秩序則體現為自律以及由此帶來的平靜。古人講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大人之言,講的就是敬重道德、敬重內心、敬重歷史的信念。秩序感的背後,是中國政治根深蒂固的家國同構、物我合一的民族心性結構,“公”所涵蓋的意涵無盡、潛力無限,由個體而家國,由現實而超越,成為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