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見符即見君

這隻萌萌的銅老虎,安靜地趴著。乍一看並沒有相隔千年的距離感,但它背上的錯金銘文和一條規整的中縫預示著它不凡的身份——兵符。

虎符意味著軍權,見符即見君。

虎符:見符即見君

虎符 光明圖片

兩千多年前,信陵君為得到它,不惜生命地鋌而走險。信陵君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魏無忌,這是他艱難的一個下午。他徘徊在魏國宮城外,進退兩難。秦軍已經包圍了趙國都城。趙國最後的救命稻草就是緊鄰自己的魏國,而魏王因為害怕秦國報復,已經數次拒絕了他增援趙國的請求。

最終信陵君偷走了虎符,假傳王命,動用魏國軍隊增援趙國。趙國因此得救。虎符成為扭轉國家生死存亡的拐點。

現存於世的只有三個。陽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40個錯金篆書銘文,大意是,甲兵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駐紮地的將軍手中,凡需要調動軍隊超過五十人以上,君王都會派人持右符去駐地,與將軍手中的左符符合,將軍才能出兵。

戰國時代戰火頻繁,軍情緊急,稍有閃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遠,沒有現代通信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傳達軍令,為了保密,虎符通常設計成小巧隱匿的造型,實現“賬戶”和“密碼”的有效對接。

虎符都由左右兩半組成,君主和將軍各執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符到則君到,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發兵。這就是“符合”一詞的來歷。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除了“符”,還有“節”。

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鄂君啟銅節,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交通免稅憑證。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運輸通行證。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金節上的銘文記載了這是公元前323年,楚懷王發給兒子鄂君啟的運輸免稅證件。

依此可見,在當時,符節不為布衣所能持有,因為它們是行使超級特權的關鍵所在。後世隨著勘驗手段的發展,符節雖漸漸成為歷史的背影,卻也並非蹤跡全無。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符合”的校驗邏輯,已經根植於人類活動的每個角落,守護著現代社會的秩序。

原標題:《如果國寶會說話》解說詞摘登:虎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