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王安石——兩個頂級死對頭的相愛相殺

有這樣的兩位政治家,任何一人都是經天緯地之才,堪稱一朝英傑。然而他們卻在同一段時間活躍於朝廷,並因為政治觀點不同,成為一生的政敵。歷史上對這兩個人的爭議也是一直存在。其中一人甚至被看作蔡京一般的奸臣,知道近代才扭轉形象。本文便介紹這兩個對中國史學、文學都產生巨大影響的政治強人。宋神宗的發奮公元1067年,趙頊即位,後來廟號神宗。趙頊是北宋皇帝中比較有進取精神的。但歷史基本上以結果來論英雄,從這方面來說,趙頊同學的成績也只能算是一般。趙頊即位時還不到20歲(準確得說,尚不滿19週歲),年紀輕,血氣方剛。其父親英宗皇帝本來就是一個銳意改革的人,但可惜壯志未酬。趙頊承父之志,也對多年疲軟的北宋政局深感不滿,打算改變這一切。他發現了一個能幫助他改變這一切的人。這個人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是當時北宋朝臣精英中的精英,人品好、有文采(唐宋八大家之一)、做官有政績,最重要的是,對於北宋的情況,王安石堅決要求進行變法改革。等到趙頊當政,也非常欣賞王安石的才幹,便啟用王安石為官,趙頊經常就政事諮詢他。1069年,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或如今的副總理),命其推行新法,自此,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變法”開始。1070年趙頊又封王安石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繼續力挺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變法的阻力關於王安石變法這件事的性質,史家有很大爭議。大致來說,晚清以前基本上是以貶為主,幾乎把王安石和蔡京等權奸歸為一類,當成北宋亡國的元兇。晚晴以後隨著中國受到西方影響越來越大,對於王安石變法的角度也發生了變化,再因為一些特定歷史因素,基本上對王安石變法的正面評價居多。總而言之,王安石變法對於北宋王朝影響很大,因為觸及到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該變法也遭受到了特權階層的巨大阻力。當然,朝中對於王安石的反對聲音也很大。很多守舊派大臣,都表示反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司馬光。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司馬光此人在中國歷史上名氣很大,評價也多正面。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非常廣。《資治通鑑》一書在中國歷史和政治史上的地位也非常之高。但司馬光有一點缺陷一直受到後人詬病。在政治上,司馬光與王安石是政敵。司馬光一輩子都和王安石過不去。凡是王安石要做的,司馬光都要否定;凡是新法所提倡的,司馬光都要抵制。有一種搞笑的說法:司馬光就是死,也要在王安石掛掉之後才肯閤眼。因為反對變法,司馬光最後退出政局,專注編纂《資治通鑑》十五年。新法與越南入侵年輕氣盛的宋神宗對於新政的實施給予了巨大的支持。而在新政的鼓勵下,在宋朝統治的邊緣地帶(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了一股銳意進取的大趨勢。這在軍事上確實帶來了一些振奮人心的成果,邊功迭著。1072年,北宋名將王韶率軍報復西夏,屢敗西夏軍,接連收復多地。1073年,王韶率兵攻佔武勝城(今甘肅臨洮)、河州(今甘肅東鄉)、定羌城 (今甘肅廣河)。1074年,王韶又攻吐蕃,收復二十萬平方公里故土。這是多年來北宋邊疆上難得的大勝。同是1072年,王安石變法執行的骨幹人物章惇受命察訪荊湖北路(今湖北武昌),當地溪峒諸蠻為患多年,章惇在當地經營三年多,將眾峒蠻收服,數百里土地歸附朝廷。此外,還有很多邊疆戰功湧現出來。這一連串的軍事勝利,一改北宋歷來在戰爭和平亂中的頹唐之勢,讓神宗樂得合不攏嘴,每日叨唸新法好處,認為新法的功效果然令國富兵強。然而因為王安石變法,廣西官吏配合新法的軍備活動引發了交趾(越南古稱)的不安。1075年11月,交趾大軍八萬,分兵兩路,水陸並進進攻宋朝。引發了日後的宋越熙寧大戰。關於這次出兵,越南歷史上統一的口徑是:北宋一直對越南領土有野心,北宋的邊防長官,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密令,策劃進攻越南。故而越南李朝在得悉宋朝有軍事企圖後,便先發制人,採取軍事行動。司馬光《涑水記聞》也提到此事,說有一個叫徐百祥的中國人跑到交趾,將宋朝伐交的計劃,透露給李朝,說:“今中國欲大舉以滅交趾……兵法:‘先人有奪人之心’,不若先舉兵入寇。”不但告密,而且給支招,於是李朝便出兵宋境。這倒是印證了越南的說法。很難知道司馬光寫這些內容的本意是什麼,但以司馬光與王安石一貫作對的立場,很有可能,他的本意正是要讓王安石變成這場戰爭的元兇。兩人無限相殺的結局宋越熙寧之戰尚未結束,王安石便因政治壓力辭去相位。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馬光受到攝政的太皇太后高氏重用,再次拜相併不遺餘力地廢除了新法。閒居在家的王安石聽說新法被廢除的消息,悲痛不絕,遂於1086年病故。司馬光晚年後復出的一切政治活動,就是在消滅王安石新法對於國家對於朝廷的一切影響,即使是好的方面,也要廢止。當時新法已經實行十餘年,有一些早已被證明對於改良國家卓有成效,但仍在司馬光的堅持下廢止。王安石時代對敵抗戰的政策,也在司馬光主政時期改變,神宗時代北宋軍民花費巨大代價從西夏手中收復的土地,再次被司馬光堅持送給西夏。1086年司馬光向高氏上書,認為神宗時期,北宋趁西夏政局混亂髮動大規模戰爭,所獲得的土地對北宋可有可無,應當還給西夏,然後再曉以大義,與西夏議和。另一名臣蘇轍(蘇東坡的弟弟)也贊同司馬光之議,提出:一,當今皇帝年幼,與西夏應以和為貴;二,當初進攻西夏屬於趁人之危,於道義不可取;三,鎮守這些土地會花費大量軍力物資,而如果受到西夏和遼的夾擊,必定守不住。司馬光、蘇轍的這一建議在朝中爭議很大。實際上以正常人的思路,這種將土地送人的行為都是極度腦殘的。從這方面講,司馬光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是合格的,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司馬光糾結於私怨,實在是差得很遠。當時的名臣文彥博、王巖叟、範純仁(范仲淹的次子)等表示贊同司馬光,而呂公著、安燾、孫路等大臣則激烈反對,雙方爭執不下,各持己見。最後執政的太皇太后高氏還是認可了司馬光的建議。同年,西夏也派使者來宋索還土地。1090年,最終北宋將葭蘆、米脂、浮圖、安疆四城寨無償還給西夏,史稱“元佑棄地”。但西夏並未像北宋期望的那樣,與北宋和解,反而繼續侵犯北宋。此事成為北宋外交的巨大敗筆。不過司馬光於1086年即病死,最終如願比老對頭王安石多活了五個月。司馬光一生留下大量著作,在中國文學、史學領域均有很高建樹。順便說一句,司馬光的諡號“文正”,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最高評價的諡號。1094年,王安石的信徒、變法派大臣章惇拜相執政,新法曾有七年一度恢復,但隨著宋哲宗去世,新法最終還是完全被廢除。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北宋政治牛人,因為新法的存廢,成為一生的政敵。留給後人無數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