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說開去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大概是這麼一個故事。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元末·阿魯圖《宋史》

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更是被白話進了小學的語文教材。兒時懵懂,只記得故事,卻不知道幼時的司馬光到底聰明在哪。

故事裡的司馬光早熟,七歲時已“凜然如成人”,且喜愛並掌握了《左氏春秋》的大意。為了顯示司馬光的“早熟”和聰明才智,特意舉了砸缸救人這麼個例子。

故事裡的司馬光挺高明的,巧妙得運用了逆向思維。人落水,救人無非兩種方法,一種是人離水,一種是水離人。大多數人的思維,像故事裡的群兒一樣,想到的都是讓人離開水。幼時司馬光無法把夥伴從缸裡拖出,砸缸卻要簡單的多,也就是水離開人,人自然得救了。

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說開去

從這一點來看,司馬光不是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之人,為何入仕之後如此反對變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