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給我幾年時間,還你一個強大的宋朝,司馬光:你太狂妄自大

很多人對宋朝的印象是國弱民艱,皇帝有點昏庸,奸臣似乎就沒斷絕過,以至於老是被外族人欺負,不得不通過"賠錢"來求饒。

現代電視劇誤導了我們對宋朝的看法,實際上宋朝是歷史上最具有社會活力的朝代,文化昌盛,生產資料豐富,對外貿易順差巨大,人們的思想、行為非常自由活躍。

王安石:給我幾年時間,還你一個強大的宋朝,司馬光:你太狂妄自大

別看它賠了很多錢,宋朝的官員精著呢!有人算過一筆賬,雖然宋朝每年向其它國家納貢幾十萬兩,但是這些錢都隨著民間商人同周邊國家的貿易中掙回來了,宋朝物質的豐富度不是當時其它國家所能比的。

宋朝雖然經濟發達,卻一直面臨三個比較嚴峻的問題。第一個是外敵入侵,北邊的遼、金、蒙古相繼崛起,軍事實力不俗,時不時地就來劫掠一些宋朝的財富;第二個是官僚體系的臃腫,宋朝的官僚體系繼承自北周,本身就有諸多的政府機構權力是重疊的,再加上皇帝時不時就喜歡通過"封官"的方式來彰顯帝王的恩惠,很多官位都是"只吃餉不幹活"的閒職;第三就是財政緊缺,宋朝的稅收雖然非常高,但是在頻繁的戰爭和巨大的政府開銷中負重前行,幾乎年年都缺錢。


王安石:給我幾年時間,還你一個強大的宋朝,司馬光:你太狂妄自大

朝廷看到了這些問題,可就是像想不到解決的辦法。

這個時候一個叫王安石的書生站出來,對皇帝說讓我來做吧!給我幾年時間,還你一個強大的宋朝。


王安石:給我幾年時間,還你一個強大的宋朝,司馬光:你太狂妄自大

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政見之爭

王安石變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政府財政壓力過重"的問題。他的想法是從制度和經濟上來一次徹底的革新,以求誕生一個新的宋朝。

然而,理想很遠大,現實很骨感。

王安石變法在執行過程中引發朝廷和民間的激烈反對,最後以"王安石去職,變法被廢黜"無疾而終。變法中的諸多舉措在今天看來頗有先見之明,為什麼在當時會引發激烈的反對呢?新法確確實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朝廷為什麼還要兩次罷免王安石的"丞相之位"。

京師汴洲接連發生地震,冀州一帶出現黃河決口,而河朔一帶也發生了巨大的旱災。為了救災,政府已經花了不少錢,於是不少官員請求神宗在例行的南郊典禮中不要再頒發賞賜。按照以往的規矩,皇帝在典禮中應該給他的功臣賞賜金錢財物以彰聖德。

皇帝諮詢了兩位翰林學士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意見,卻意外引發了一場財政思想的大辯論。

王安石認為政府的正常開支不應該縮減,如果錢不夠用了,政府應該積極理財,增加財政收入。司馬光表示反對,認為為了救災,需要節省開支,王安石所謂的積極理財就是從民間搜刮,因為貨物就這麼多,不是在政府手中就是在百姓手中。王安石反駁道,善於理財並不是要從民間搜刮,也不是指提高稅收或者增加稅種,而是通過其它方式盤活民間經濟,獲得收入。

從心底上講,皇帝是比較向著王安石的,有想法有膽量。而且傳統的"節省開支"的思路已經試過,根本行不通,只能寄望於王安石這類改革派官員的思維。司馬光曾經受命制定能夠壓縮"朝廷開支"的政策,研究了半天,承認這個工作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他對皇帝說:"國用不足,在用度大奢,賞賜不節,宗室繁多,官職冗繁,軍旅不精。必須陛下及兩府大臣及三司大臣,深思救弊之術,磨以辦法,庶幾有效,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裁剪",說白了就是我做不到,需要大家另想辦法。皇帝深感失望,這群人說的時候頭頭是道,一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時就沒折了。

王安石不僅能看到問題,還有自己全新的解決方案。這次爭論讓皇帝對王安石的變法思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多次召見王安石溝通變法的具體內容。急於改變財政頹勢、作出一番成就的宋神宗與滿懷一腔改革熱血的無畏青年王安石一拍即合,兩人共同掀起了宋代史上最激烈的變革。

激進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變法的主線只有一個:加強中央集權,利用政府的力量來指導和參與經濟運營 ,在盤活整個社會經濟的同時,使政府獲得更大的收入。

<strong>均輸法

為了提高政府的運輸效率,允許主管官員更靈活地處置稅收,比如將大米換成土特產。土特產的重量更輕,也就節省了運 輸能力。

<strong>青苗法

簡單來說,就是政府給農民發放青苗貸款的法律。當地裡還是青苗的時候,可能是農民最窮的時候,因為他們可能吃完了去年的存糧。這個時候,官府可以出面,拿出錢來將錢貸給農民,等糧食熟了再讓農民換回來。這樣官府可以獲得一部分利息,而農民也不至於餓死。

<strong>市易法

政府建立一個叫作市易物的機構,利用這個官方的交易平臺來平抑物價。

<strong>保甲、保馬和將兵之法

裁撤不合格的軍隊,建立保甲組織,相當於現在的民兵,定期進行軍事訓練。

<strong>農田水利法

政府承擔一定的公共工程,解決灌溉等農業發展的劇本需求

<strong>方田均稅發

通過重新丈量和登記土地,讓稅收更加平均,避免稅負向窮人傾斜。

<strong>免疫法

百姓可以通過繳納一定的錢財,獲得免役。

王安石不是一個理財專家,而是一個懷有夢想、又缺乏務實經驗的人。

這些變法措施看上去利國利民,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正到了執行的時候,各種狀況就來了。首先,王安石需要面對朝廷保守派的攻訐。兩派人為了把對方打趴下,已經到了純粹拉幫結夥的地步,把是非標準都拋諸腦後。最終王安石在皇帝的支持下,讓那些反對他變法的人直接下臺,該回家回家,該外放外放。這其中包括需要蘇軾、歐陽修等許多優秀的大臣。

再好的法令最終也需要人去推動執行,能幹的大臣都走了,誰來支撐王安石執法呢?提拔另一批人來支撐自己的變法。為了快速推行自己的新法,王安石也顧不上花精力篩選官員的人民,誰支持他就提拔誰。這群人中多是"鑽營之徒",看到哪邊得勢就倒向哪邊,哪管什麼變法的利弊,只要能升官發財就行。王安石的集權主張使得權力缺乏制約,讓這群人更容易利用手中的權力牟取私利。

<strong>均輸法是在漢武帝時期發明的,目的是為了節省政府的運輸能力,允許主管官員更靈活地處置稅收,比如將大米換成土特產,土特產的重量更輕,更容易運輸。然而,由於發運使權力過大,與地方商人勾結,導致囤聚居奇、強買強賣的行為時有發生。

<strong>青苗法是對農民很有利的法律,然而到了執行的時候卻出現地方官員胡亂放貸的問題。如果政府不強行推行青苗法,地方官員就懶得理睬,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政府如果強推,必然要下達一定的指標,每年需要貸出去多少,收入利息多少,如果完不成指標,負責的官員就要受到懲罰。只要是貸款就要還利息的,百姓們當然是抱著能不貸就不貸的心裡。官散佈看,這不行啊,老百姓不貸款,我業績達不到啊,就只能強自貸款、強行收租,把額度指標完成了事。

<strong>保甲法本是政府為了提升軍隊作戰能力,減少軍費開支的法律 。然而,一群農民搞軍事訓練,不僅沒有實用性,反而耽誤了種田。開封府有人為了逃避保甲,不惜斷指自殘。有官員上奏談到這件事情,王安石不僅沒有反省,反而認為這散佈守派官員散散散佈散佈的謠言。

新法在執行過程中如果出了問題,本來應該放緩腳步,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王安石卻固執已見,拒絕聽從對變法不利的意見,不顧及實際情況,依舊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忽略了官員、百姓對新法的適應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任何對制度和經濟的重大改革都應該慎之又慎,避免整個社會出現強烈的不適應感。

可嘆可惜

王安石變法如果能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宋朝的國力很可能會像"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亞洲之首。可惜的是,王安石既沒有秦孝公般強有力的支持,也沒有商鞅"變法二十餘年"的耐心、毅力和實戰經驗,急衝衝上臺,排擠、罷免跟自己政見有衝突卻有十分有才幹,一股腦把所有法令施展開來,結果卻在實戰面前屢屢戰敗,完全忽視了民間的承受能力和使用能力。

蘇軾就曾經評價過王安石變法,大部分政策不切合實際情況,一小部分具體的改革措施還是不錯的,慢慢來或可大成。可惜的是,王安石不分青紅皂白將蘇軾這類中間或近中間派人物一併打倒,這也難怪變法後期會不得人心,最後無疾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