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给我几年时间,还你一个强大的宋朝,司马光:你太狂妄自大

很多人对宋朝的印象是国弱民艰,皇帝有点昏庸,奸臣似乎就没断绝过,以至于老是被外族人欺负,不得不通过"赔钱"来求饶。

现代电视剧误导了我们对宋朝的看法,实际上宋朝是历史上最具有社会活力的朝代,文化昌盛,生产资料丰富,对外贸易顺差巨大,人们的思想、行为非常自由活跃。

王安石:给我几年时间,还你一个强大的宋朝,司马光:你太狂妄自大

别看它赔了很多钱,宋朝的官员精着呢!有人算过一笔账,虽然宋朝每年向其它国家纳贡几十万两,但是这些钱都随着民间商人同周边国家的贸易中挣回来了,宋朝物质的丰富度不是当时其它国家所能比的。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却一直面临三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第一个是外敌入侵,北边的辽、金、蒙古相继崛起,军事实力不俗,时不时地就来劫掠一些宋朝的财富;第二个是官僚体系的臃肿,宋朝的官僚体系继承自北周,本身就有诸多的政府机构权力是重叠的,再加上皇帝时不时就喜欢通过"封官"的方式来彰显帝王的恩惠,很多官位都是"只吃饷不干活"的闲职;第三就是财政紧缺,宋朝的税收虽然非常高,但是在频繁的战争和巨大的政府开销中负重前行,几乎年年都缺钱。


王安石:给我几年时间,还你一个强大的宋朝,司马光:你太狂妄自大

朝廷看到了这些问题,可就是像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这个时候一个叫王安石的书生站出来,对皇帝说让我来做吧!给我几年时间,还你一个强大的宋朝。


王安石:给我几年时间,还你一个强大的宋朝,司马光:你太狂妄自大

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政见之争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政府财政压力过重"的问题。他的想法是从制度和经济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以求诞生一个新的宋朝。

然而,理想很远大,现实很骨感。

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引发朝廷和民间的激烈反对,最后以"王安石去职,变法被废黜"无疾而终。变法中的诸多举措在今天看来颇有先见之明,为什么在当时会引发激烈的反对呢?新法确确实实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朝廷为什么还要两次罢免王安石的"丞相之位"。

京师汴洲接连发生地震,冀州一带出现黄河决口,而河朔一带也发生了巨大的旱灾。为了救灾,政府已经花了不少钱,于是不少官员请求神宗在例行的南郊典礼中不要再颁发赏赐。按照以往的规矩,皇帝在典礼中应该给他的功臣赏赐金钱财物以彰圣德。

皇帝咨询了两位翰林学士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意见,却意外引发了一场财政思想的大辩论。

王安石认为政府的正常开支不应该缩减,如果钱不够用了,政府应该积极理财,增加财政收入。司马光表示反对,认为为了救灾,需要节省开支,王安石所谓的积极理财就是从民间搜刮,因为货物就这么多,不是在政府手中就是在百姓手中。王安石反驳道,善于理财并不是要从民间搜刮,也不是指提高税收或者增加税种,而是通过其它方式盘活民间经济,获得收入。

从心底上讲,皇帝是比较向着王安石的,有想法有胆量。而且传统的"节省开支"的思路已经试过,根本行不通,只能寄望于王安石这类改革派官员的思维。司马光曾经受命制定能够压缩"朝廷开支"的政策,研究了半天,承认这个工作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他对皇帝说:"国用不足,在用度大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繁,军旅不精。必须陛下及两府大臣及三司大臣,深思救弊之术,磨以办法,庶几有效,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裁剪",说白了就是我做不到,需要大家另想办法。皇帝深感失望,这群人说的时候头头是道,一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就没折了。

王安石不仅能看到问题,还有自己全新的解决方案。这次争论让皇帝对王安石的变法思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召见王安石沟通变法的具体内容。急于改变财政颓势、作出一番成就的宋神宗与满怀一腔改革热血的无畏青年王安石一拍即合,两人共同掀起了宋代史上最激烈的变革。

激进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主线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利用政府的力量来指导和参与经济运营 ,在盘活整个社会经济的同时,使政府获得更大的收入。

<strong>均输法

为了提高政府的运输效率,允许主管官员更灵活地处置税收,比如将大米换成土特产。土特产的重量更轻,也就节省了运 输能力。

<strong>青苗法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给农民发放青苗贷款的法律。当地里还是青苗的时候,可能是农民最穷的时候,因为他们可能吃完了去年的存粮。这个时候,官府可以出面,拿出钱来将钱贷给农民,等粮食熟了再让农民换回来。这样官府可以获得一部分利息,而农民也不至于饿死。

<strong>市易法

政府建立一个叫作市易物的机构,利用这个官方的交易平台来平抑物价。

<strong>保甲、保马和将兵之法

裁撤不合格的军队,建立保甲组织,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定期进行军事训练。

<strong>农田水利法

政府承担一定的公共工程,解决灌溉等农业发展的剧本需求

<strong>方田均税发

通过重新丈量和登记土地,让税收更加平均,避免税负向穷人倾斜。

<strong>免疫法

百姓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钱财,获得免役。

王安石不是一个理财专家,而是一个怀有梦想、又缺乏务实经验的人。

这些变法措施看上去利国利民,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到了执行的时候,各种状况就来了。首先,王安石需要面对朝廷保守派的攻讦。两派人为了把对方打趴下,已经到了纯粹拉帮结伙的地步,把是非标准都抛诸脑后。最终王安石在皇帝的支持下,让那些反对他变法的人直接下台,该回家回家,该外放外放。这其中包括需要苏轼、欧阳修等许多优秀的大臣。

再好的法令最终也需要人去推动执行,能干的大臣都走了,谁来支撑王安石执法呢?提拔另一批人来支撑自己的变法。为了快速推行自己的新法,王安石也顾不上花精力筛选官员的人民,谁支持他就提拔谁。这群人中多是"钻营之徒",看到哪边得势就倒向哪边,哪管什么变法的利弊,只要能升官发财就行。王安石的集权主张使得权力缺乏制约,让这群人更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

<strong>均输法是在汉武帝时期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政府的运输能力,允许主管官员更灵活地处置税收,比如将大米换成土特产,土特产的重量更轻,更容易运输。然而,由于发运使权力过大,与地方商人勾结,导致囤聚居奇、强买强卖的行为时有发生。

<strong>青苗法是对农民很有利的法律,然而到了执行的时候却出现地方官员胡乱放贷的问题。如果政府不强行推行青苗法,地方官员就懒得理睬,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政府如果强推,必然要下达一定的指标,每年需要贷出去多少,收入利息多少,如果完不成指标,负责的官员就要受到惩罚。只要是贷款就要还利息的,百姓们当然是抱着能不贷就不贷的心里。官散布看,这不行啊,老百姓不贷款,我业绩达不到啊,就只能强自贷款、强行收租,把额度指标完成了事。

<strong>保甲法本是政府为了提升军队作战能力,减少军费开支的法律 。然而,一群农民搞军事训练,不仅没有实用性,反而耽误了种田。开封府有人为了逃避保甲,不惜断指自残。有官员上奏谈到这件事情,王安石不仅没有反省,反而认为这散布守派官员散散散布散布的谣言。

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出了问题,本来应该放缓脚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王安石却固执已见,拒绝听从对变法不利的意见,不顾及实际情况,依旧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忽略了官员、百姓对新法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任何对制度和经济的重大改革都应该慎之又慎,避免整个社会出现强烈的不适应感。

可叹可惜

王安石变法如果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宋朝的国力很可能会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亚洲之首。可惜的是,王安石既没有秦孝公般强有力的支持,也没有商鞅"变法二十余年"的耐心、毅力和实战经验,急冲冲上台,排挤、罢免跟自己政见有冲突却有十分有才干,一股脑把所有法令施展开来,结果却在实战面前屡屡战败,完全忽视了民间的承受能力和使用能力。

苏轼就曾经评价过王安石变法,大部分政策不切合实际情况,一小部分具体的改革措施还是不错的,慢慢来或可大成。可惜的是,王安石不分青红皂白将苏轼这类中间或近中间派人物一并打倒,这也难怪变法后期会不得人心,最后无疾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