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把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按编年作了记载。神宗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取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自己也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部书吸取了“纪传”体的优点,对叙述的历史事件,不仅脉络清楚,简明扼要,剪裁得当。而且文学简洁流畅,描写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学色彩,所以这部书也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名著。我们今天选取其中的《淝水之战》进行品读。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创作背景

《淝水之战》这篇文章是摘录《资治通鉴·晋纪》中有有关淝水之战的段落连缀而成的。公元316年,匈奴兵打进长安,西晋最后的一个皇帝憋帝司马业投降,维持了五十二年的西晋王朝就灭亡了。这样一来,当时生活在中国北部的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各自为王,使北部中国陷入了混乱的局面。氏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在公元357年待坚夺权即位后,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逐步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在中国南方,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历史上称为东晋。当时中国就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对峙局面。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荷坚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展、进犯,首先夺取了东晋的梁、益二州,接着又攻占了襄阳、彭城两大重镇。公元383年,秦晋两军在泥水摆开阵势,进行决战。当时坚有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方、卫队禁卫军三万,而东晋只有水陆军八万。在两军隔湿水对峙的时候,晋军将领利用了敌军的骄傲自恃,要求水以北的秦军让出一片战场来,以便晋军渡水决战。秦军应允,但一退即不可遏止,晋军乘机渡水攻击,大败秦军。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这篇散文客观地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同时也向我们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胜败原因的根本所在,给人以启迪。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基本内容

前一部分记述荷坚一意东征伐晋,不听众人劝阻的情况;后一部分记述秦晋交战,待坚打了败仗,落荒而逃的情况。后一部分的第一段,叙述了待坚出兵伐晋的部署,进一步讲待坚特强骄傲,刚拒谏。同时还揭示出坚军队中的种种矛盾。后一部分的第二段,先叙待坚军容之盛和东晋在军事上所处的劣势地位,然后笔锋一转写晋人的惊恐和肩负征讨大都督重任的谢缕的镇定从容。后一部分的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视水之战的战役经过。这段的开头,作者继续写秦强、晋弱,两军交战之初,案一举攻下了寿阳,这时晋军将领还没有必胜的信念。然后写秦军在洛润附近大败,战争初有转机。荷坚虽见“晋兵部阵严整”,但骄矜之气未减,仍允许晋军渡视水决胜负之请,终于惨败不可收拾。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淝水之战》这篇文章是对历史的记载,不同于文艺小说,但司马光不愧是散文大家,文章老手,在描写这场战争时,既忠于历史,又恰如其分地用文学手笔描写了这场虚战,为我们留下了传诵千古的“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等。在文章中,作者对在淝水战场上进行激烈的战斗场面,所用文字并不多,“谢玄,谢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唉,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休,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寥寥几笔,就把晋军抓住有利战机,指挥有方,晋军将领身先士卒,晋军勇猛顽强,战场上的激烈程度,秦兵伤亡惨重,狼狈逃窜等战斗中的激战场景写得有声有色,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画卷。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文章特色

首先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好。它用事实说明:决定战争胜负,应当取决于人心的向背以及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等因素,并不单纯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从军事上来说,晋军显然处于劣势;但晋军进行的战争是抵抗异族的压迫,是反对掠夺的正义战争,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战斗意密品扬,士气振作,又采取了正确的战略防御中的战役进攻的具体方针,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摧折了对方先锋的锐气,因此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而待坚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骄做自恃,指挥、判断都犯了错误,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了。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其次是,这篇散文在艺术上颇有成就,这里主要讲三点。第一点是善于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去剪裁材料,安排材料。这是一篇写淝水大战的文章,从淝水之战这个历史事件来说,两方总共投入了百万的兵力,战争场面之大,涉及人之多,矛盾之错综复杂,是可想而知的,自然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很善于剪裁,紧紧围绕主题思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写坚的骄傲自大,写他伐晋的主张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另一方面又接二连三地写谢安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从容镇定。从而向人们揭示了得道多助,失道寨助,骄兵必败的真理。作者这样围绕主题精心安排材料,而且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坚的失败,东晋的胜利就不会显得突然,而是顺理成章,成其必然了。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第二点是文字简洁流畅,朴实自然,准确生动。这篇文章仅用了三千多字,就把一场前后用了二年时间,从准备发动到整个大战结束描绘得有声有色。整个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这场大战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得清清楚楚,朴朴实实。而对秦兵打了败仗时狼狈逃跑时的情景,写得又是那样生动,留下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唉”脍炙人口的佳句。

第三点是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坚和谢安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真是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作者以细腻的笔法,不仅介绍了他们的思想、个性,也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言谈行动和音容笑貌。

司马光《淝水之战》:既忠于历史,又用文学手笔描写这场虚战

《淝水之战》不愧是传诵不衰的名作,这篇优秀的古典散文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