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博学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却开启北宋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北宋是个非常奇特和发展失衡的时代。一方面,北宋经济生产总值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另一方面,北宋军队数量庞大,却在面对外族侵略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繁荣,但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北宋军事上“积弱”,经济上“积贫”,被后世人们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贫弱的一个朝代”。

司马光:博学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却开启北宋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北宋是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国都东京被金军攻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帝父子俩,以及宋室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回国。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掳掠一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上演,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立国167年的北宋由此灭亡。

北宋的灭亡令人扼腕叹息,宋室的悲惨遭遇让人热泪满襟。

北宋灭亡的原因,后世有很多的解读,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但司马光实施的“元祐更化”加快了北宋的灭亡是毋庸置疑的。

司马光:博学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却开启北宋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司马光实施的“元祐更化”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变法,北宋最后的余晖

北宋发展到宋神宗时期,北宋立朝后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产生了居大 的弊端,吏治上的“冗员”)、军事上的“冗兵”、财政上的“冗费”,使得宋室朝廷危机四伏。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司马光:博学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却开启北宋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王安石变法,北宋最后的余晖

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内容庞大纷杂,变法过程曲折繁复,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方面: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军事方面:军队士兵素质提高,马匹数量大幅提高,武器数量质量明显改善。宋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收复羌族三十万帐,是北宋军事上最大的胜利。

宋神宗和王安石相继去世后,宋哲宗即位,哲宗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

元丰八年(1085年)底,六十七岁的司马光任宰相,到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去世,司马光只担任了八个月的宰相。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法,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任宰相期间就做了一件事:废除新法,恢复旧法。

全面废除新法,不论好坏,全部废除,态度激烈迅猛。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吕公著、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增加保守派的力量。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变法派主要人物章惇被迫赋闲,蔡确贬死于新州,吕惠卿在谪籍。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

司马光:博学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却开启北宋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

为何司马光如此痛恨新法

司马光十九岁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历任判官、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大理评事、国子直讲,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可以看出,司马光进入官场后,主要从事的文字工作,没有主政地方的经历,这使他对政务民事、地方经济在主观和客观上缺乏深刻的了解,对朝廷政策的弊端没有足够的认识。

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在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因反对变法,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拒绝出任枢密副使的职务,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被迫远离权力中心时间长达15年。

这样的结果让司马光产生一起恼怒情绪,司马光出身士族,千辛万苦科举高中,出仕做官是唯一选择,出将入相是终极目标,政见不同无奈离开只是权宜之计,编纂《资治通鉴》只是文人情怀的表现 ,署理政务才是主业,悠长岁月的忍耐是无奈的,同时也在蓄积质变,在有了发泄的时机时,往往是变本加厉激烈迅猛的表现出来。

司马光:博学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却开启北宋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司马光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都要符合礼制法度

司马光严格的以儒家思想来要求自己的做事规则,甚至言谈举止都要符合礼制法度,为人以孝为先,刚正不阿,生活简朴,堪称道德楷模。他坚持以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在他的心目中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尽管人们认为他心中的目标是过时,腐朽的,但他认为是神圣的,是心中的圭臬。

司马光以宗法的角度来看待新法,便无视新法巨大的成果,新法的弊端和缺陷无限放大。在他看来,新法表现为一无是处,祸国殃民。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司马光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造成对外军事失利,经济混乱,国势颓危。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尽管司马光已“龄发愈衰,精力愈耗”,他认为废除新法,就要扫除支持新法的变法官员,必须不加甄别全部打击,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

司马光:博学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却开启北宋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

新旧党争,北宋朝廷走向衰亡

司马光废除新法,严厉打击变法派的斗争,使变法之初的政见不同,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

司马光去世后,高太后继续废除新法,恢复祖宗旧制,前后历时九年,此一时期变法派人士几乎全部贬职。蔡确、章惇等被贬至岭南(广东一带),开启北宋贬官至岭南的先例。此时党争沦落为意气之争,朝中政务无人料理,政治风气日趋崩坏。

元祐九年(1094年),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章惇进京出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恢复宋神宗的新法。章惇当政期间,对保守派官员大肆报复,以“抵毁先帝、变易法度”的罪名,剥夺了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绝大部分的旧党党人都被放逐,贬到岭南等蛮荒地区,又企图追废宣仁太后,为哲宗所止。

到了宋徽宗时期,章惇获罪被贬逐,宋徽宗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试图化解新旧党争,但党争已是无可化解。宋徽宗启用蔡京。蔡京当政,与宦官童贯等勾结,立“元祐党籍碑”,将司马光等人定为奸党。北宋朝廷就在新旧党争产生的权力更迭中,快速衰微,直到靖康之变的发生。

“元祐更化”时,司马光无视新法取得的成绩,以个人好恶凌驾于国计民生之上,全面废除新法,却又无法提出有效的政策方针。以意气之争对待朝中持不同政见的官员,使政见的异同演变为争夺权力的斗争。北宋灭亡的责任不能全由司马光来承担,但至少是主要责任者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