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个完整故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个完整故事

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的第一个完整故事。 即韩、魏、赵三家联手消灭了执掌晋国实权的智氏家族。 当时的晋国国君早已形同虚设,政权则由国内几个权势极大的家族所把持。在三家分晋之前,掌控晋国实权的不仅是韩、魏、赵三家,还有实力最强的智氏家族。

那么这三个相对弱小的韩、魏、赵是怎么灭掉那个实力更加强大的智氏家族的呢?故事是从智氏家族挑选继承人开始的,智氏家族的老一代领导人智宣子年纪大了,就从几个儿子当中挑选一个来当继承人。看来看去智宣子看中了一个叫荀瑶的儿子。他认为这个儿子能力非常强,想让他做接班人,决定由他来继承自己的家族领袖位置。智宣子的这个观点表达之后,智氏家族另一位长老智果表示了反对。“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智果指出,荀瑶虽然有五大优点,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缺点,不适合担任家族领袖。我们乍一看可能有点不能理解,既然具有五大优点而只有一个缺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仅凭一个缺点为什么就不能做继承人呢?

我们先来看看荀瑶有哪些优点。“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什么意思呢?智果说的荀瑶的五大优点是:一、长相帅,英俊潇洒;二、武艺强,孔武有力;三、多才多艺;四、聪明善辩,口才好;五、刚毅果敢,有行动力。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已经非常完美了。就是放在今天,哪怕就是具备当中的两三项也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还不适合做领导人呢?这就牵涉到荀瑶的一个缺点:“如是而甚不仁”。 智果指出,荀瑶的致命缺点在于他残暴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一个人是否有仁爱之心这么重要吗?仅仅一个仁爱之心就可以把五大优点抵消为零吗?我们知道一个普通人如果有仁爱之心可以让我们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加通畅圆润。但是一个领导人是否有仁爱之心就更加重要了。特别是一个重要岗位或者一个核心领导人是否有仁爱之心就更加非同寻常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个完整故事

就以智氏家族为例,他这个家族是晋国实力最强的,那么这个家族的掌门人也肯定掌握着全国最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这样的掌门人一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个灾难是非常大的,可能会危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生命。智果对荀瑶的判断,一个人这么有能力,却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如果他凭借这些能力去凌辱别人,那不是如虎添翼吗?当他不断在凌辱他人的过程中,岂不是为智氏家族树立了众多仇敌?这样其他家族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我们,这对智氏家族必然不利。但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立荀瑶为嗣。智果判断,在智襄子的领导下,智氏必然灭亡。为免受牵连,智果决定不再姓智,改姓辅,称为辅果。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瑶掌握晋国大权,史称智襄子。果不其然,智襄子继位后做了很多荒唐事情,最后导致智氏家族的灭亡。《资治通鉴》围绕智襄子为人不仁,品格不端集中记载了几件事情。

在一次宴会上,智襄子自视权倾朝野,当众羞辱了韩式家族领袖韩康子。事后,智氏家族的长者劝他要有所收敛,以免招致灾患,不想智襄子却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意思是“天下的灾难向来是由我发起的,我不发威,谁敢兴风作浪?” 就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把智襄子刚愎自用高傲自大老子天下第一的形象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虽然家人一再劝谏,但智襄子全然不听,而且还变本加厉。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心中恼怒,凭什么呀?无缘无故的,准备拒绝。这时,韩式家族中有高人说道:“智襄子贪财好利,残暴凶狠,刚愎自用,如果我们不答应他,他很有可能会发兵我们。如果答应他,他就会更加刚愎自用,自高自大,就会再向别人索要土地。所以咱们现在要忍,静观其变,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 韩康子觉得有道理,赶忙派人送去富饶的城池。智襄子尝到了甜头,果然更加高傲自大,感到没有人敢和自己作对。觉得这便宜来的太容易了。于是又向魏氏家族领袖魏桓子提出了相同的要求,魏桓子一开始也不肯,谁知魏氏家族也有高人:“智襄子这个人盛气凌人,他从我们这里得到好处以后,肯定会继续欺负别人。我们先顺着他,这样就能让智家更加骄傲自大,将来咱们就能和更多的力量联合起来,说不定能把智家扳倒。”魏桓子觉得有道理,于是,也个让出了大片土地送给智襄子。

智襄子得寸进出,果不其然,又把手收伸向了赵家,赵家领袖赵襄子是个直性子一口回绝了智襄子的无理要求。结果智襄子大怒,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率领智、韩、魏三家联军去围攻赵家。

三家联军将晋阳团团围住,开始引水灌城。智襄子带领韩康子魏桓子到前线视察,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水,智襄子洋洋得意地说道:“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让人亡国啊!”身边的韩康子、魏桓子两个人听了这话,心里实在不是滋味。魏桓子用胳膊肘拐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则踩了魏桓子一下脚后跟。两个人互相打了个暗号,心领神会,小心点了。既然今天大水可以淹灭赵家,终有一天也会来灭亡我们呀。想着想着不绝面色凝重,低头沉思。

这一切被智襄子的谋士絺疵看在眼里,回营之后,便对智襄子说:“赵家灭亡指日可待,眼看就可以瓜分他们的土地,这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是韩魏二人却心事重重,看来他们是心有二心,要早早做好准备。” 智襄子一听根本不相信,怎么会呢?反而在下一次见到韩魏二人时将这话说给他两听,你们想造反吗?吓得韩魏两人大惊失色,我们心里想的他怎么会知道呢?但是嘴巴上不能说。赶紧解释,怎么可能呢?这一定是赵氏家族派人来游说,分裂我们,我们对你是忠心的。就这样智襄子不但没有防备,反而打草惊蛇。

事后,韩魏两家越来越担心自己心中的谋划被智襄子察觉,正在此时,被困的赵襄子也派出密使来见二人,于是三家决定先下手为强。趁一天夜里,掘开堤坝,将大水倒灌进智家的军营,大败智襄子,智氏全族也惨遭杀戮,只有当初改姓为辅的辅果(智果)幸免于难。这个结果有点戏剧性,翻转的太快了,让人不敢相信。但是在智果看来,智襄子的性格决定了智氏家族的灭亡,这个结果是必然的。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个结果一定是必然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个完整故事

“三家分晋”这个故事,让司马光发出无尽感叹,他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故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就是要传达出他的人才观:才能和品德哪个更重要。回头看智氏家族的灭亡,如果智襄子稍微收敛一点,他至少有两次机会避免家族的灭亡。一次是他当众侮辱人家韩康子,智氏家族的长者劝他要有所收敛,不要引起别人的抱怨;另一次是谋士絺疵发现韩康子和魏桓子心怀异志,建议他提高警惕,早做准备。两次机会都错过了,他不但没有反省自己有哪些不当,更没有有所收敛,有所防备。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到处树敌,却没有丝毫防范之心,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智果认为智襄子的失败,在于他的才华胜过德行。司马光认为才华和品德是作为领导人的必备素质,相比之下品德更重要。而世俗之人往往对才干和道德不加区分,统统认为是贤能。所以司马光将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者是圣人;德胜才者是君子;才胜德者是小人;无才无德者是愚人。挑选人才时,如果难以得到圣人和君子,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在司马光看来,在得不到圣贤君子,只有小人和愚人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宁可选择愚人,切莫选择小人。因为愚人虽然无德,却也无才,破坏力不强。小人固然有才,但没有道德底线,很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司马光的人才观可能是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我们今天的人更强调的是什么?强调的是进取,强调的是创新,所以更加重视的是人的是才华。司马光的观点恰恰相反,用人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人的品德。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却不具备最起码的品德,那么这个人一旦放到领导岗位上危害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去用那些既没有才华也没有品德的人。

我们现在太注重眼前的利益,很少去考虑将来。所以司马光的人才观在今天特别值得思考和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