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与老庄学派有何区别?

朱八戒CC


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黄老之学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名。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西汉时期,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所谓"无为"就是要求政府尽量不要干涉人们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丰功伟业和政治霸权。 上述主张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

到东汉时,黄老之术与新产生的谶纬之说相结合,就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坤莹


这个问题其实颇多人误解,他们有相似之处,但渊源以及后来引申出的涵义各不相同。

下面我将分别进行阐述,大家就当故事看好了。

1、黄老之学

我们先了解下这个学说的由来。

黄帝,上古圣人,人文初祖。关于他的事迹只剩下后人传说。

黄帝第一次真实地出现在众人眼前,是因为一本医书《黄帝内经》。这部书首次在医学上建立了“脉象说”、“经络说”等传统医学理论,在西汉中期时本书已成了医学经典。

此时黄帝的意义便因之从政治上的古代圣王,变为了文化上的医道、养生的符号。

黄、老起初并无交集,我们现在看的说汉初实行“黄老思想”,其实这个说法是后人用后来的语言表述的,最初的说法是“无为而治”。《史记》中就没说是“黄老”。

黄老并称是起源于后来的东汉末年,由道教奉为创派始祖,故此才开始“黄老”并称。

那么有个问题,道教为何要并称“黄老”为始祖?

这就不得不感谢它此后的老冤家——佛教了。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但最初都只从事佛典的翻译工作,没什么大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借着战乱频仍,百姓亟需求得安宁,佛教便成为了百姓逃避现实的精神依归。此时的佛教,我们可以称它为原教旨佛教,并不同于后来本土化后的禅宗。

所以佛教触动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反弹,于是道教便诞生了。它几乎是比照着佛教进行架构的,但听说佛祖释迦挺古老的,为了压佛教一头,就必须找个比对方更古老尊贵的才行。起初找到了老子,但感觉两者年代差不多,于是只得再往前追溯,因《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相近,黄帝就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也就从这时开始“黄老”并称。

注意,道教跟道家其实是两回事。道家主张顺乎自然,释放天性自由;而道教却是逆天而行,修道炼丹,追寻长生不老。这是先秦和武帝时方士的饭碗,所以后来道教便将先秦的方士都化为了仙人。这在李白的诗中屡见不鲜。

所以综上,“黄老”的概念起源于道教,代表的是长生、养生、医道等概念。

古人常说擅长黄老之术,就是指医术很厉害,能让人延年益寿。

这里再说句题外话。

《黄帝内经》之所以蕴含道家思想,是因为它本身就不是黄帝写的,它跟《老子》《庄子》一样,都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跨年代的汇编。

据宋代邵雍、朱熹等考证,《四库全书》为佐,《黄帝内经》中一部分成于战国时代,一部分成于西汉初。所以,汉初不可能有“黄老”说法,反而它受当时道家影响,两者相通很正常。

还有老子也因受道教推崇,到宋代时被尊为三清始祖。

2、老庄之学

毫无疑问,这是道家的正统学派,但他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并称。

战国后,汉初时,老学最为兴盛。东汉末一直到南北朝,庄学最盛。《三国志》中嵇康就喜欢说“老庄”。“老庄”的并称,便也由此开始。

老子跟庄子的学说在“道”、“德”两个根本观念上相同,但由此阐发出来的各自学说却不一样。

道家思想其实早就有了,但真正成家成派要到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代。

司马迁《史记》中就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说白了就是,道家是博采各家之所长而成就自己的思想。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老子不是孔子的老师吗,应该至少跟孔子同时代呀?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著《老子》的李耳与孔子之师老聃其实是两个人。老聃其人有没有,已不可考。但李耳确有此人,《史记》中对他的世系后人都写得明白。此外,著名史学大师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中也考订他是战国中期之人,冯友兰写哲学史也与其相同。

那为何两人会混为一谈呢?

这就是太史公的误笔了。只要读了《史记》中对老子的论述就会产生疑惑,一会儿是确定的史实,一会儿又成了神秘的玄虚。这就是将李耳与老聃合一的结果。

总的来说,杨朱是道家的第一阶段,孟子就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是杨朱,墨指墨家,墨子早去世了。

《老子》是道家的第二阶段,《庄子》是第三阶段。

但就道家内部的脉络而言,老庄是一脉,其他如尹文等是另一派。

《老子》主要侧重应世的方法,也就是面对人事的做法。《庄子》则是超脱人事之上的,讲相对幸福与绝对幸福,自由与平等,以及绝对的逍遥。说白了就是,庄子追求一种有别于现实人事的抽象的经验世界。

经过两晋南北朝的玄谈清议,老庄学说便代表了一种清静无为,追求人性自由的学说。

此后,凡仕途不顺或隐居者,便都好“老庄”。

最后说一句,不要信某某词条,不去看近现代学术考证,不看作者年代,哪些篇幅是自己的,哪些是后人加的,直接就论述,太糙了。

以上。


关山老愚


黄老之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老庄学派"

也称"老庄之学",是以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即《道德经》和《庄子》)的思想为基础产生的先秦道家流派,和"黄老学派"一起,并称道家各派学说中的两大分支。"老庄学派"把自然之道作为万物本原存在以及发展的规律,以道之自然无为为教育目的,重视"不言之教"。反对礼教的虚伪性和反对儒家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人伦教育,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束缚,实现对自然本身的直觉体悟,通过学习自然而返归与保全人的素朴本性。先秦道家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支。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创立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自然天道观念,庄子继承发展老子的自然天道观念,司马迁谓"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以齐万物为宗旨。要求"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篇》)。二者实有区别,故西汉初期一般不以老、庄并提。西汉末始有学者兼治老庄之学。《汉书·叙传》:"嗣(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颜师古注:"老,老子也。严,庄周也。"《后汉书·马融传》亦有"老庄"连用之句。魏晋时期,多数玄学家认为名教(儒教之伦理纲常)出于自然,以道家思想糅合儒家经义,更着重于老、庄共同之处,视老庄为同一学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