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最大能達到地球的多少倍,有像太陽大的行星嗎?

東方傳奇83215530

18倍木星質量,不能再大了,再大就著了.

換句話說.這個一個行星能不能變成恆星的問題.

行星按照形態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其中類地行星也可以叫做固態行星,而類木行星則被稱作氣態行星.

類地行星的上限非常小,因為它的大氣層非常的薄,無法給與星球表面一個足夠大的壓強,一旦個頭超過了極限.類地行星就會在自身自轉的離心力下被撕裂.

通常這個上限不會超過三個地球質量.

類木行星則可以大很多,因為其外層包裹著厚厚的大氣層,可以給與星球表面足夠大的壓強,使其在高速自轉中不會四分五裂.

但類木行星也有上限,因為隨著類木行星的個頭逐漸變大,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也會急劇上升.當類木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達到一定值的時候,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就可以達到核聚變的發生條件,這個時候,星球內部就會發生有限的核聚變,此時.該星球就不能稱之為行星了.而晉升成了矮恆星.這種發生有限核聚變的矮恆星通常被稱作褐矮星或者棕矮星.距離地球最近的半人馬座的南門二的伴星--比鄰星.就是一顆褐矮星(棕矮星).

就太陽系裡最大的氣態行星--木星而言.其內部的核心溫度高達3.6萬℃,壓力超過四千萬個標準大氣壓.但是這還遠遠達不到核聚變的反應條件.要使得木星發生核聚變,融合其他類木行星是唯一的選擇,但這還要寫融合至少17個木星質量的氣態行星才能達到稱為一個最低級別的褐矮星的條件.不過,這不妨礙木星現在釋放的能量要遠高於它吸收的能量.

由此可見.18個木星質量的類木行星,就已經具備稱為一顆矮恆星的條件了.因為,18個木星質量,是最大行星的極限.再大了,就是恆星了.已經不能稱之為行星了.

木星太陽系剛剛形成,要分家的時候,要少了,以至於它現在的地位比較尷尬,猶如一個大哥哥,帶著一群小屁孩.


遊子天涯君莫問

這裡說的行星當然應該是氣態的,如果說最大的行星,這個記錄在不斷刷新。最大的行星肯定是類木行星,木星的質量只要超過70倍,那麼就可以躋身恆星了。因此你看到的一些褐矮星,可能就是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分界線。事實上木星的大小已經十分龐大了,其質量達到了320個地球質量,或者說0.08個太陽質量,但是仍然不足以點燃其內部的氫成為一顆恆星。

一般來說,如果一顆類木行星質量達到十幾倍木星質量便可能被壓力點燃,形成褐矮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內部有穩定的核聚變反應發生,而行星如果質量不斷增大也有可能變成恆星,這裡說的就是類木行星。類木行星的質量就是320個地球質量乘以數十倍就差不多了,大約就相當於這樣多地球質量。

像太陽這麼大的行星是沒有的,行星的體積無法達到這麼大,質量不夠,如果質量夠了,就不是行星了,這就是恆星。褐矮星的質量在數十倍木星之間之上,也是失敗的恆星,體積也沒有太陽這樣大。太陽這樣的天體就是標準的恆星了,沒有這麼大的行星。其實木星的質量只要超過70倍,那麼就是恆星,算是最低質量的恆星,這樣的恆星還沒有太陽大,顯然宇宙中沒有太陽大的行星。行星其實是恆星形成之後的副產物,形成於原行星盤上,行星的出現也是宇宙天體系統演化的一個標誌。


川陀太空

宇宙中不會存在像太陽一樣大的行星。行星之所以為行星,其原因在於它們的質量相對於恆星較小,所以導致行星-恆星互相繞轉時的共同質心更加偏向於恆星,這樣就會出現恆星看似不動,行星繞其旋轉的情況。宇宙中的天體都是從星雲中形成而來,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質量。由於質量的不同,導致它們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天體。

星雲中包含著豐富的氫和氦,其他重元素的組成較少。因此,主要組成為金屬和硅酸鹽岩石的巖質行星無法聚集足夠多的物質來形成大質量行星。一旦巖質行星的質量變得足夠大,它們就會束縛住越來越多的氫氣和氦氣,這樣就會形成主要組成為氫和氦的類木行星。由於星雲中的氫和氦非常豐富,所以類木行星的質量通常比較大。例如,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三百多倍。

如果類木行星進一步聚集了更多的氫和氦,當質量大於木星13倍,即地球的四千倍之時,這樣的天體將有足夠的核心溫度和壓力來引發氘進行核聚變反應,從而能夠產生光和熱,它們被稱作褐矮星。不過,這種天體的核聚變反應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一般而言,從褐矮星開始就不被認為是行星。

如果褐矮星再進一步聚集氫和氦,隨著引力坍縮作用,其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將會隨之升高。直到質量達到木星的80倍,核心將會開始氫的核聚變反應,此時的天體就是恆星。對於質量從恆星下限到太陽一半的恆星,它們被稱作紅矮星,而太陽要比紅矮星大得多。因此,宇宙中不存在像太陽一樣大的行星,質量的因素只會讓行星最多擁有13倍木星質量。


火星一號

宇宙中的天體都有它的質量上限,行星和恆星都一樣,衡量太陽系中行星的質量常以地球作比較,但地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很大的行星,太陽系中的行星有木星最大,所以衡量大質量行星的時候,常以木星做標準。


行星在類別上可以分為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像地球這樣的有固態巖質表面的行星稱為巖質行星或類地行星,像木星那樣的沒有固態巖質表面有著濃厚的大氣層的行星稱為氣態行星或類木行星,氣態行星要比巖質行星質量更大,比如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31倍,那麼木星就是最大質量的行星了嗎?其實遠遠不是,現代的天文物理學理論認為,木星如果質量增加16倍的話,就不再是行星了,因為它會啟動內部的氘核聚變,成為一顆褐矮星,那麼這也就是說,行星最大質量也只能達到木星的16倍,換算成地球的質量,就是5296倍,也就是說行星最大的質量,頂多相當於地球的5000多倍吧。



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0萬倍,體積是地球的1300萬倍,所以無論體積和質量都比地球大太多了,就是和木星比較,體積和質量都在木星的一千倍以上,遠遠大於木星16倍的行星上限,所以是不可能有像太陽這麼大體積和質量的行星的。


人類的方向

在我們太陽系內,最大、最重的行星就是木星,它的體積超過地球的1000倍,質量超過其他七大行星的總和。

系外行星則有比木星大的,如KELT-11b就是一顆跟木星一樣的氣態行星,比木星大1.37倍,質量卻只有木星的20%。而在距離地球大約335光年,有一顆叫HD 100546 bn的行星,其直徑為木星的7倍,是目前已知的最大行星,科學家也認為HD 100546 bn已經接近行星體積的上限。



如果不論體積,光論重量的話,目前找到的最重行星是地球的3000倍,這也基本達到了行星質量極限。如果一顆行星的質量達到地球質量4000倍(或木星質量13倍),內部壓力和熱量必然引發核聚變反應,那麼它就要加入恆星行列,不能再叫作行星了。


陳小有同學

我猜你是說有沒有像太陽這麼大的巖質類地行星。設想一個像太陽一樣大的類地行星因為密度的關係肯定比太陽質量大,但不會超過太陽質量的兩倍,只有超過太陽8倍質量的恆星才會讓硅發生聚變,直至產生鐵,發生超新星爆發變成中子星,如果超過太陽質量的三十倍的恆星爆發會變成黑洞。如果巖質行星像太陽一樣大,它會在自身重力下收縮變成類似白矮星的奇怪星體,如果超過太陽質量的1.44倍其內部電了簡併壓不能對抗自身重力,電子被壓回到質子變成中子,形成中子星。所以巖質星球不可能有太陽這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