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趙建:我讀書是為了建立一個豪華的“朋友圈”

【世界讀書日】趙建:我讀書是為了建立一個豪華的“朋友圈”

作者:趙建,西澤研究院創始合夥人,院長。謹以此文獻給世界讀書日。


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是無法從淺層次的表面看出來的。並不是說,讀了很多書就能賺很多錢。有些讀書,的確是為了獲取學歷和技能,顯然可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但伴隨一生的大多數時間,讀書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活動、私人的行為;是一種冥想的生活,心靈的瑜伽,是對空虛平庸生活的反抗

特別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一步步走向心有不甘的平庸和幻滅中,書是一種治癒——它是雨夜的燈盞,精神的良藥,風雪中的客棧。白天的工作中,你可能是備受委屈讓人瞧不起的小職員社畜,但當你回到自己的書房,坐在書桌前,儼然一副主人的模樣。書房,或者小小的書桌,都可以是你引以為傲,讓人安靜下來的“王國”。

對我來說,讀書最大的誘惑,是可以低成本、低門檻的,與人類歷史上的“牛人”、聰明人、最有趣最有思想的人交朋友

。大多數人喜歡認識明星,想結交名人,但並非易事,也毫無意義。而讀書,是真正的可以最方便,最深入結交名人、偉人的方式。在某個空閒的下午,或者幽靜的晚上,打開某個作者的專著,一頁頁、一行行的細讀,體會他們那時的所思所想,感嘆那些美妙偉大的思想,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想和迷惑,便是屬於與他們結交、相處的時間

實際上也是拜各個領域最牛的人為師。就像金庸的武俠小說,武林高手的師父一定不止一個,而是走遍江湖,四處拜訪求教於不同門派的高手,最後才融會貫通,也走向了武學的巔峰。

【世界讀書日】趙建:我讀書是為了建立一個豪華的“朋友圈”


我曾經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泡上一壺茶,聽著古典音樂,“相識”了無數個名人雅士。從幾千年前的摩西、孔子、莊子、荷馬,到今天的暢銷書作者(比如以色列歷史學家赫拉利,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中國當代作家殘雪,當代史學家沈志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等);從文學、經濟學、科普版的數學和物理學,到歷史、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來者不拒。這些作者,都是某些研究領域最有智慧、最有建樹的人。而通過讀書,認識他們、結交他們,是一件多麼簡單但又值得驚歎的事情。與那些聒噪的明星相比,他們難道不更值得我們去追隨?

某雞湯段子說,一個人的水平是由他朋友圈子的平均水平決定的,長時間與什麼人相處,決定自己的檔次。從讀書這個角度來說,你讀過、常讀和讀懂哪些人的書和思想,也決定了你的認知水平和結構。我很慶幸我的圈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雖然,與我“相處”的這些作者們,這些智者們,只是隱身在我的書架上,kindle裡,肅穆而沉默,微笑而不語。

想想看,你日常相處的朋友是誰,你平時受誰的影響?假如你每天都跟這些智者們在一起,那將是一件多麼幸福有趣並讓你天天精進的事情。通過書籍,這些遠古的和今天的智者,並不會像那些明星一樣將你拒之千里之外,他們平易近人的接納你,與你默默的對視,一起喝茶聽音樂,無聲的進行思想上的交通。

摩西不會怪你缺少智慧,康德也不會怪你不懂哲學,錢鍾書不會怪你不懂幽默,熊彼特也不會怪你不懂經濟學。你可能一開始帶著批判的心理去閱讀某些書,但當你真正深入閱讀後,才發現事實並非他們說的那樣,你反而覺得這個朋友可交,可謂不打不相識(比如有人批判哈耶克,帶著批判的心態去讀他的著作,最後反而成了奧派的鐵粉)。想想看,這是多麼神奇的事情——讀書讓你建立了一個多麼豪華的“朋友圈”!

【世界讀書日】趙建:我讀書是為了建立一個豪華的“朋友圈”


我曾經專門拿出一個週末來“遇見”和認識胡賓塞,拿出一個月的時間和蘇軾朝夕相處(床頭書是東坡文選和林語堂寫的《蘇東坡記》),也曾拿出好幾個月的時間和康德一起散步,與王陽明一起參悟心學,與卡夫卡一起尋找城堡和破碎的語言,與德魯克一起探索管理學的本質...

也時常中某些文學作品的毒,比如毛姆、加繆、茨威格和海明威。他們寫的故事太過於真實,太容易讓人動情,一不小心就陷入作品編織的文字和情結的漩渦裡,長時間心情恍惚,悵然若失。

但是,注意了,通過讀書和智慧的人建立朋友圈,也並非上面說的那麼簡單,毫無門檻。越是思想深邃的人,和他們結交朋友的門檻越高——比如維特根斯坦、陀思妥耶夫斯基、康德、海德格爾等,和他們結交、讀懂他們的思想並不容易。尤其是一些古典大部頭名著,需要艱深的閱讀,枯燥的燒腦

。有好多人,讀了兩頁就放棄了。其實對這些的古典大部頭作品,我的感受是不容易進入他們的世界,但是堅持著不放棄一旦沉浸其中,就會發現絕妙的體驗和智慧。

一旦與這些智者成為好友,他們就會在你精神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適時出現。比如心情苦悶的時候,老莊會告訴你人生苦短,心情要豁達;人生失意的時候,蘇東坡會告訴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蓑煙雨任平生,川端康城和村上春樹會告訴你只要用心體驗人生雖處處悲傷但也有唯美的小確幸;工作中文思枯竭的時候,放下鋼筆和鍵盤,讀讀專業領域裡的經典著作,從思想的起源處尋找創意和靈感,很快就會獲得思考的原力。你的這些“朋友”,存在於你精神世界的各個角落,讓你足以抵抗現實生活的種種不完美和惡意

一直記得一位酷愛讀書的企業家跟我說的話:內心越豐富,生活就越簡單;金錢可能無法讓心靈真正自由,但讀書可以。

而一旦與書和作者有了感情,一旦他們和你成了摯友,那麼最痛苦的便是丟書了。我到現在都為找不到海德格爾的《林中路》和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而懊惱。雖然可以幾十元再從書店買本新的,但讀過的書裡都有劃線和筆記,那是與“老朋友”深度交流的痕跡,是新買一本書換不回來的。我時常想,它們在哪裡呢,會不會在某個角落裡風吹雨淋,受盡委屈。而偶然間找到以為永遠找不回來的書,則是另一種心境,並不是簡單的失而復得,而是老友重逢的驚喜和愉悅。

【世界讀書日】趙建:我讀書是為了建立一個豪華的“朋友圈”


書不能簡單的只是讀,在豪華的“朋友圈”裡,時間長了一定不僅僅是旁觀者。讀到一定程度,就萌生寫的衝動。或者說,寫作是深度的閱讀,是神秘的感召,是不吐不快的壓抑-釋放。讀的多了,各種作者的思想交匯在一起,就會自生長出一些獨到的觀點,奔湧在腦海裡,希望破繭而出,成為獨立的生命。此時,眼前往往突然閃現出某個題目,這個題目就像“魔咒”一樣,一直縈繞在你的心頭,直到你綱舉目張,把一個題目和思想的內核,用文字的開水一點點拋開,成為一杯別樣的茶。

從讀到寫的過程,作品完成並傳播出去,是另一種美妙的體驗。有些文章得到了肯定和讚賞,但不要驕傲自滿,那是因為你有一個豪華的“朋友圈”,你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的結果。但與他們相比,你仍然只是個天真無知在海灘邊嬉戲的孩子。而真正的書山和學海,也並非常人所能攀越。

然而今天,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和這些智者“做朋友”。與大部頭的艱深閱讀相比,他們更喜歡顏值明星、手遊、短視頻和知識快餐。也難怪,今天可供消遣和獲得快感的事情太多,讀書這種平面的,需要調動多個思維器官,缺乏感官刺激的活動,顯然難以擠進當代人緊張的生活節奏。與平淡、乏味、靜悄悄的閱讀相比,人們更喜歡立體式、脈衝型、感官衝擊力強的多媒體娛樂。

然而正是這種泛娛樂生活模式,在不斷磨滅人們的專注力和洞察力,一個新的能力差距正在拉開。一個能靜下心來閱讀的人,和一個浮躁的流連於各種感官娛樂的人,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逐漸建立了各自的“朋友圈”,建立了各自的思想系統,也就建立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之路和人生的前途。

今天的世界讀書日,跟以往不一樣。史詩級的新冠疫情在傷害著人類世界,但也迫使忙碌的我們有了更多的讀書時間。還是那句話,讀書不一定讓你財務自由,但會讓你建立一個超越時空的豪華“朋友圈”——在與人類最有智慧的人“成為朋友”的過程中,為自己創造抵達心靈自由世界的最大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