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三要」

一、要靜。

靜是讀書的前提,只有靜得下來,才能讀得進去,才能好好思考,有所收益。心清自得讀書味,齋靜時聞翰墨香。要真正讀點書,首要的是心靜,心靜才能神閒,神閒才能智清,神閒氣定才能有坐功。讀書要坐得住,最忌心浮氣躁,淺嘗輒止,否則哲理之書、人情世故就無法讀懂、參透,無法融會貫通。中國儒家講“入世”之理,“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是講自然的人化,道家老莊講“出世”之道,講“心齋”“坐忘”“逍遙遊”是講人的自然化,是要通過人生在世超然物外的修養,是為了更好地“入世”實踐,這兩者最好的結合點,就是真正讀點有用之書,從而使自己心胸開闊,器宇軒昂,心靈境界更提升。一位哲學家說過,要“以天地胸懷來處理人間事務,以道家精神來從事儒家的業績”的“天地境界”(馮友蘭《新原人》),這不正是我們講的要超脫一點,靜下心來,在書齋裡多讀書的初衷與本義所在嗎?

二、要擠。

時間是靠一點點擠出來的。魯迅先生說他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充電、用來寫作。古人有言“晝了公事夜讀書。”晚上做完家務,看完電視新聞,走進自己的書齋,坐在書桌前翻看自己喜歡的書,拿一支筆或眉批豎注,或圈圈點點,看到好處、妙處、會心處,讀到痛快時、恨時、傷心處,或點頭,或擊節,或低吟淺唱,或發豎眉橫,或泫然涕下,大有物我皆忘,時空不存之態,不知不覺更深夜闌,解衣而睡。現代人休閒時間比較充裕,每年雙休日節假日有一百多天,切莫虛度這些時光,應把自己摁在書齋裡讀點好書,與書為伴,與書為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于謙《觀書》),看久了,看累了,把新買來的書籍整理、鈐印、任情隨意翻看,略看個前言、後序,然後歸類上架;再看書櫃裡各種色彩、字跡的書背,會頓生“坐擁書城,南面而王不易”之感。人生苦短,日月促夜,丟失了清晨,就別再怠慢黃昏,抓緊時光多讀點有用之書,免得將來留下許多遺憾。

三、要用。

無論靜還是擠,讀書的落腳點都是為了用,只有學以致用,才能更持之以恆地讀書學習。只有讀用結合和常有所思,有感、有悟,博覽而約取,厚積薄發,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知識才轉化成能力,這也是人們讀書的初衷。 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也對我們提出新要求。現在在一些清醒者的頭腦中存在著“本領恐慌”,這就要求人們時時加強學習,多讀書、讀好書,如此才能有工作中的勝任,才能變得自信和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